從紅樓到故宮的跬步寸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生往往帶有某種偶然性。

當然在哲學家看來,這個偶然性肯定存在著一定的必然性。

1998 年的歲末,我結束了兩年多養病賦閒的日子,離開青藏高原,走進老北大紅樓,開始了此後的文博生涯。

國家文物局當時就在這座具有歷史文化標誌意義又充滿滄桑感的老建築內辦公。

我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之路會走到這裡,但分明覺得這應該是我的歸宿。

剛過50 歲的我很激動,對未來有著一份憧憬,遂以一首小詩表述了自己的心情:「歲暮長安寒漸加,紅樓今始度生涯。

眼低猶待行千里,腹儉直須充五車。

輝耀史編魂溯古,瓞綿禹甸物含華。

不辭跬步蓬山遠,敢望餘年忝一家。

我在文物局工作到2002 年9 月,文物局機關則於2001 年由紅樓遷出,但至今仍管理與使用著紅樓。

在文物局近四年的時間,我有幸參與了《文物保護法》的修訂,在反覆研討、爭論中對文物工作的法規政策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對於文化遺產保護與博物館建設的調研,使我在增長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有了新的探索;走出國門,多樣化的世界遺產與國際著名博物館,使我在借鑑學習中眼界更為開闊,也對中華古老文明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向文博界老前輩、老先生以及許多專業人士的請教,都使我這個半路出家者獲益不少。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儘量發揮自己的工作特點,這就是調查研究。

走馬觀花是免不了的,但要真正認識事物,了解它的狀況與特點,還是要進行典型調查。

這是笨工夫,但獲得的卻會很多。

調查要有問題意識,同時在調查中要善於發現新的問題,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

同時我也努力從個別上升到一般,注重理論上的探析。

這樣得出的結論,往往心裡有底,印象也是深刻的。

我對於中國文博界的了解,對於文物保護法規政策的掌握,大多得益於這一次次的調查活動。

2002 年9 月我調到故宮博物院工作,仍是文博單位,或者說,從「面」到了一個「點」。

但這不是一般的點。

故宮兼有「宮」與「院」的雙重身份,是世界文化遺產,又是國際聞名的博物館。

在故宮博物院10年,根據黨和國家的有關要求,在文化部領導下,在文物局的指導下,故宮進行百年大修,開展七年文物清理,推動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合作與交流,提出故宮學並倡導開放性的學術研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完整保護故宮理念下收復被占用的故宮古建築物,提高展陳水平,加強與國內外博物館、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等,故宮同仁在一步步地推動著各項事業的發展。

本文集收入筆者從1999 年到2015年有關文博工作的各類文章,共65 篇(首/組),分為四輯,以下略作說明:

第一輯,16 篇文章,主要是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博物館發展的研究。

其中6篇是在國家文物局工作時所寫,有探索文物保護新體制的河南省調查,有研究博物館新情況的上海博物館調查,有探討文物與旅遊業關係以及文物資源在旅遊業中開發保護問題的兩篇論文,有初步探討民族民間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昆明講話,還有談對世界遺產保護公約認識與履行的短文。

這些都是當時的熱門話題,例如有些地方把文物保護單位僅看作旅遊景點而歸入旅遊部門管理,甚至要搞文物上市,筆者探討了文物與旅遊業的關係,論述了文物資源的特殊性,試圖從理論上回答這種認識的不正確及其做法的不可取。

這些文章,一字一句,我都是用心寫的,並曾向張文彬、謝辰生、蘇東海等同志請教。

《加快新世紀文博信息化建設步伐》一文,是筆者2000 年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文博工作信息化會議上的講話。

當時我分管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是新生事物,為文博事業提供了新的天地,這篇講話是對當時文博信息化發展狀況的分析以及工作任務的布置。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的這部文集,不收入會議講話。

鑒於文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作為其發展進程的一個記錄,特收入本集。

《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幾個問題》等8 篇,或是講座稿,或是演講整理,或是論文,或是調研報告,都是文博方面的。

第二輯,21 篇,是關於故宮博物院的文章。

大致分兩類,一類是論文,一類是談具體工作的文章。

我對故宮的研究主要著力於三個方面:一是故宮的價值、意義,二是故宮學的學科建設,三是故宮博物院院史。

這三個方面是互相聯繫的。

故宮學的提出,是以對故宮價值、意義的充分認識為基礎的,故宮博物院院史又是故宮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我看「清代宮廷包裝藝術展」》寫於2000年,是一篇使我與故宮結緣的文字,這篇文章與《故宮的價值與故宮博物院的內涵》《故宮的價值與地位》2 篇都是對故宮價值、意義的探討。

《故宮學述略》等2 篇是故宮學理論的研究;《故宮文物南遷的意義和影響》等2 篇為故宮博物院院史的研究;《故宮維修五年》《故宮文物藏品七年清理經過記》《我所經歷過的兩岸故宮交流》等3 篇為筆者在故宮工作期間幾件重大事項與工作的回顧與總結。

《為什麼要拍攝大型電視系列片〈故宮〉》等11 篇,涉及故宮所做過的一些具體工作。

第三輯,14 篇,記了14 位人物。

事業發展的根本在於人。

中國文博事業的歷程,故宮的保護與博物院的建設,都離不開一代代的建設者、保護者,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

我所寫的,有中國文博事業的篳路藍縷的開拓者,有以保護文化遺產為己任的鞠躬盡瘁的衛士、鬥士,有以非凡的專業造詣而蜚聲海內外的「國寶」,有化「小我」為「大公」、把畢生珍藏獻給國家的收藏家,此外還有幾位是將自己書畫珍品捐獻給故宮的現當代藝術家。

這些懷德含芳的文化名人,都與故宮有過聯繫,絕大多數都為故宮做過貢獻,但他們的貢獻和成就,則不局限於故宮。

因此,我所述及的,也只是他們的某一方面。

本輯文章順序,是按這14 位人物的出生年月排列的。

第四輯,14 篇(包括4 首/組詩歌),是與文化遺產有關的其他文章與詩歌。

《留住人類創造的足跡》等4 篇,是關於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短文章;《南郭寺的魂與根》《思古幽情》等6篇,是筆者考察國內外文物古蹟的見聞與思索。

筆者寫過不少有關文物古蹟的詩詞,是否收入,躊躇再三,一些同志知道我的積習,認為無妨收入,理由是其總與文物有關,也是一種反映形式,遂選了《佛蹤吟記》《卡倫曲》《玉路歌》《寶笈歌》4首/組,都是五七言古風。

其中的《卡倫曲》想多說幾句。

此詩抒寫丹麥著名女作家卡倫·布力聖(Karen Blixen)的一生。

卡倫故居現為內羅畢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始建於1912 年,1917 年卡倫夫婦將其買下,1925 年卡倫與丈夫離異後繼續在此居住至1931 年,之後數易其主;1963 年丹麥政府贈予肯亞政府以紀念肯亞獨立,1985 年正式建為卡倫·布力聖博物館(Karen Blixen Museum)。

我也曾訪過卡倫回到丹麥撰寫《走出非洲》的故居,感受是深刻的。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還收錄了160 多張照片,分別集中在全書卷首與其他四輯之中。

這些照片,都和文集的文字內容有關。

照片的具象化特點,使得它所呈現的內容,尤其是定格的歷史瞬間是全息而直觀的,這使得照片所提供的直觀信息往往超出其概念本身。

這些照片不僅是文字內容的配合、補充,而且每張照片都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場景,有著豐富的細節,有其獨立的價值。

此外,選擇這些照片,特別是在一些地方調研時的合影,對我來說,也有著某種「懷舊」的意義。

這種「舊」,既是過去的歲月,更是那些令我懷念的文博界同仁。

但是這些照片的搜集亦非易事,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故宮出版社給予大力支持,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四川省文物局等有關同志也予以積極幫助。

照片的說明也頗費周折。

特別是那些攝於1999 年至2002 年的合影,人往往較多,畢竟過去了十四五年,其中有文博界同行,也有各地的一些其他人員,要完全弄清楚很困難,我通過多種渠道打問,反覆落實,凡是知道了的,我都予以註明;但是很遺憾,仍然有的人叫不上名字,也難免保證標示的名字沒有一點錯誤。

編印這本包羅甚雜的文集,既是為自己所熱愛的偉大事業曾經探索、努力與付出的一份總結,也是對於一段難得的人生經歷的回顧與體味。

當然,我也以文博界的前輩為榜樣,只要一息尚存,是不會停止效力的步伐的。

(《從紅樓到故宮——鄭欣淼文博文集》鄭欣淼著文物出版社2016 年6月出版定價:198 元;此文為作者「自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英國合辦文化遺產圓桌會議

中國文化傳媒網訊 (駐陝西記者任學武)由陝西省文物局與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共同主辦的陝西英國文化遺產高層圓桌會議日前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辦,來自陝西文博界和英國文化遺產領域的30餘名專家圍繞人類...

瀋陽已擁有五家抗戰文化博物館

「瀋陽『抗戰歷史』文化遺產有著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優勢,目前保護工程已全面啟動。」4月13日,記者從市文廣局、文物局了解到,北大營抗戰遺址廣場建設的前期工作開始啟動。同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