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走出國門的醫術——針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針灸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有著悠久的歷史。

幾千年來,人們利用金屬針具或艾炷、艾卷,在人體特定的部位進針施灸,用以治療疾病,解除病痛,並由此創立了獨具特色的人體經絡腧穴理論,成為中國醫學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和遺留的寶貴遺產。

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就用「砭石」砭刺人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

《山海經》中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

灸療的產生是在火的發現和應用後形成的,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書中還詳細描述了「九針」(指古代醫生使用的九種不同形狀和用法的針。

其名稱是:鑱(chán)針、圓針、鍉(dī)針、鋒針、鈹(pī)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

見《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

春秋戰國時期,針灸療法已經相當成熟,出現了不少精通針灸的醫生,《史記》記載的扁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扁鵲被譽為「中華醫祖」,他起死回生的神奇針術以及救死扶傷的動人事跡為後人世代所傳頌。

至今在河北內丘等地還保留有紀念扁鵲的鵲王廟、鵲王祠以及各種民間傳統祭祀活動。

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明陽十一脈灸經》,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脈書》中均記載有經脈的循行與主病。

從四川綿陽雙包山西漢墓出土的一具黑漆小型木質人形,其體表正背面標有縱橫方向的經脈路徑,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體經脈模型實物。

到了隋唐時期,針灸學發展成為專門學科,針灸著作倍增,內容豐富多彩,針灸被正式列入國家的醫學教育課程。

在太醫署專設有針博士、針助教、針師、針工和針生等職銜。

北宋時期,醫官王惟一考訂腧穴主治,統一腧穴定位,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頒行全國,並鑄造了造型逼真、構造精巧的教學工具——銅人模型,對針灸學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明清時期,針灸理論繼往開來,技術和器具不斷改進,流派紛爭,名家輩出,佳作不斷,針灸療法取得了更大的發展。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61個腧穴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同特定聯繫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由於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證,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少副作用等特點。

所以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並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生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

到目前為止,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針灸是在中國歷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和文化精華,涵納著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凝聚著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

我不是尚書

貌似在很多的小說中,會針灸的大夫都是醫學泰斗。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微信公眾號【學國學網】ID:lexueguoxu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告訴你一個別樣的扁鵲學派

話說歷史上的成都中醫藥23年前(1991年10月),國際傳統醫藥大會在中國北京舉行,將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世界傳統醫藥日」。人類健康離不開傳統醫藥。中醫藥及其它傳統醫藥為保障各國人民健康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