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爺最愛吃火鍋:各朝火鍋大盤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青銅火鍋

11月4日,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階段性考古成果對外公布,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這一中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成了業內熱點。

據悉該墓葬共清理出土了各類文物1萬餘件,其中就有一隻青銅火鍋。

新石器時代 四足雙層方陶鼎 陶「火鍋」

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已有「火鍋」

大雪紛飛的冬天,呼朋喚友,圍坐著吃火鍋,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情。

火鍋不僅是當今社會人們最喜歡的美味之一,也是古人熱愛的菜式之一。

火鍋,古稱「古董羹」,如果追溯火鍋的源頭,大概可以追朔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

1989年在位於南京高淳縣固城鎮的朝墩頭遺址,出土了一件「四足雙層方陶鼎」。

這件夾砂陶四足雙層方鼎,較為少見,文化特徵與河南龍山文化相似,距今約4000多年。

由於是4000年前的生活用品,現在已有些殘缺,但仍能看出它「上下兩層」的結構。

據分析,先民們可能是在下一層點著火,上一層的鍋中烹煮食物。

商代「火鍋」有盤鼎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商周時期多吃「小火鍋」

若說新石器時代的「陶制火鍋」還頗為簡陋的話,那麼商代的「火鍋」則達到了讓人驚嘆的精緻程度。

在商周青銅器中有一種鼎是炊器與盛器的結合體,這種鼎,其 實就是商代的「火鍋」。

在北京故宮中有這麼一件——西周有盤鼎,有盤鼎又名灶鼎。

鼎下有托盤用於盛放炭火,類似於今天的暖鍋、火鍋。

在以往的考古發掘品和 傳世藏品中,帶盤鼎較少見。

此種形制的鼎在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

有盤鼎通高20.2cm,寬16.4cm,重2.26kg,從這件青銅 器的容量來看來,盛滿菜也只夠一人食用,在分餐制情況下所用,一人一隻,吃的是「小火鍋」。

商代 獸面紋青銅溫鼎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一隻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腹部各面飾有上下兩層環柱角展體獸面紋,兩旁縱向共目夔紋。

紋飾線條寬平,圖案簡明,一側寬面橫 開一口,口前置門,門可上下轉動啟合,還設置了用來固定閉門的插銷。

外底之上5.5厘米處的腹腔設有內底,內外底間形成夾層,起著爐灶的作用,在夾層里放 上炭火,加熱的溫度雖不及柴火燃燒之高。

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溫不冷。

美味飄香。

專家稱,這是或許是中國的火鍋鼻祖。

西周「火鍋」 井姬獨柱帶盤鼎

不僅商代流行「小火鍋」,周代也延續了這一風氣。

1974年至1975年,考古人員在陝西寶雞市茹家莊發掘了兩座西周墓葬,這兩座墓出土隨葬器物非常豐富,出土銅器、陶器及各種玉石飾物共1500多件。

在60多件青銅容器中,便有兩隻火鍋。

其中一隻西周井姬獨柱帶盤鼎出土於二號墓中,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隻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圓鼎,底部中央有一圓柱鼎足,立於一個三足盤上。

經分析,這不是普通做飯的鼎,而是當時的火鍋,底部盤內可置炭火加熱,方便將火源與菜品一起端到桌上。

西周井姬獨柱帶盤鼎高15.2厘米,口徑14厘米,鼎腹深7.8厘米,全器重1.8公斤。

鼎底和盤上還有煙炱的痕跡,可見它是實用器隨葬的。

另一隻火鍋出土於一號墓乙室中,構造、形制相同,僅腹腔較淺。

從西周井姬獨柱帶盤鼎的用途來看,當年至少在周代貴族中間,便是開始「吃火鍋」了。

從其容量來看,盛滿菜也只夠一人食用,進而推測是分餐制情況下所用,一人一隻,吃的是「小火鍋」。

從戰國「火鍋」銅鼎中夾出一塊動物骨頭

戰國墓內發現「狗肉火鍋」

2010年11月,在陝西西安咸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戰國時期秦墓。

在墓的壁龕中發現了一件青銅鼎、一件青銅鍾和一件漆器 殘件。

此鼎高20厘米、腹徑24.5厘米,有蓋,令考古人員驚訝的是,鼎內竟然還有半下子骨頭湯。

骨頭經鑑定,被認定是狗骨,證明這是一鍋狗肉湯,被趣稱 為「狗肉火鍋」。

吃火鍋,在戰國時期應該已經比較普遍,此時更形象的叫法——是「溫爐」。

1966年4月,在咸陽境內便發現了一件屬於戰國後期的「脩武府」青銅溫爐,此爐 分上下兩層,上層盛食物或酒漿,下層放炭火。

經鑑定,此爐為魏國器具,可見戰國時不只秦國人吃火鍋,魏國人也吃火鍋。

西漢「火鍋」鐵暖爐 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西漢「火鍋」青銅染爐 江都王大雲山漢墓

漢代「鴛鴦火鍋」分格鼎 江蘇盱眙江都王劉非墓出土

東漢三格「火鍋」

漢代流行「鴛鴦火鍋」樣式繁多

漢魏時期,人們吃火鍋已是很普遍了。

從考古發現來看,此時已有各式各樣的火鍋,火鍋的材質也不局限於青銅一類,出現了鐵火鍋、陶火鍋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 的「小火鍋」外,那時人們還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湯、燒煮不同口味的鴛鴦火鍋。

分格鼎,漢代的火鍋。

又被稱為古代版的鴛鴦火鍋。

在江蘇盱眙縣境內大雲山西漢 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證明墓主、西漢江都王劉非就是一位火鍋「吃貨」。

而且,不只證明他喜歡吃火鍋,還證明他吃的是「鴛鴦火鍋」。

分格鼎,就是 將鼎分成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其飲食原理如同現代的鴛鴦火鍋,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飲食習慣的食客。

唐三彩火鍋 重慶火鍋博物館藏

唐代「火鍋」是設宴必備

火鍋發展到後來,已成為一種飲食時尚。

在唐代,富人設家宴時一般都會備火鍋。

詩人白居易《問劉十九》一詩中有這麼一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這裡的「小火爐」就是一種小火鍋,但是用來溫酒的,做菜的應該更大一些。

宋 瓜瓣獸耳鑄銅火鍋

宋代「火鍋」漸趨平民化

宋代吃火鍋則很平民化。

在當年的黃河流域一帶,民間有「暖冬」風俗,每到農曆十月初一,時人便認為入冬了。

這一天家家都舉辦「暖爐會」,過節般地圍著火爐 吃肉喝酒,此即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所謂,「十月朔,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

」暖爐會上,有的是吃燒烤,有的是吃火鍋。

遼代壁畫中的涮火鍋(臨摹)

遼代契丹人發明「涮火鍋」

「涮火鍋」何時出現的?至遲在公元10世紀時的遼代已有了。

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涮火鍋場景,就是在遼代契丹人的壁畫中發現的。

1984年,在對內蒙古自治 區昭烏達盟敖漢旗康營子一座遼墓考古發掘中,在甬道東西兩壁上均發現了壁畫。

其中一幅壁畫中,三個人圍著一個三足火鍋,席地而坐,中間一個人正在調撥著火 鍋,火鍋旁邊一隻三足容器內盛著滿滿的肉等已清洗乾淨的待用食材,桌上還有兩隻盛放佐料的小碗……一千多年前契丹人涮火鍋的場景栩栩如生。

大明洪武年造火鍋

明太祖朱元璋首創「風羊火鍋」

明代火鍋盛行,且吃火鍋已有現代講究的保健養生的概念。

明代宋詡所撰的《竹嶼山房雜部•養生部》(卷三)「生爨牛」條,提供了兩種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種 是將牛肉「視橫理薄切片,用酒、醬、花椒沃片時,投寬猛火湯中速起」。

明代洪武元年火鍋比較簡單。

建國初期,朱元璋比較節儉,金銀器很少,金銀的使用都有 嚴格的規定,一般百姓是不許可使用金銀製品的,即使皇家用金銀器也很少。

這件明早期銀火鍋:火鍋蓋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銘文,火鍋身上左有「子孫滿堂」銘 文,右有「有喜鵲落眉梢」的刻紋。

火鍋製作精細,器型少有。

傳說:「風羊火鍋」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創。

清乾隆御用銀帶蓋火鍋故宮博物院藏

清 銀壽字火鍋慈禧太后經常使用的火鍋 故宮博物院藏

清晚期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故宮博物院藏

清咸豐 粉彩火鍋

清代火鍋風靡全國 乾隆餐餐不落

在所有朝代中,喜歡且最會吃火鍋的當屬清朝人。

在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在清宮中被稱為熱鍋,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曾被作為國宴。

火鍋在清宮中又稱熱鍋,其質地有陶瓷、純銀、銀鍍金、銅、錫、鐵數種。

其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5部分組成,可 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

另一種為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生魚、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清朝每個皇帝都喜歡吃火鍋,尤其是清乾隆皇帝,幾乎每頓必上火鍋。

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來說,據記載,共上各類 火鍋23種、66次,有雞鴨火鍋、舒意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種菜蔬等不同火鍋食材。

在皇家大小宴席中,也總少不了火鍋。

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宮筵宴宗室,一次辦了530桌火鍋。

嘉慶帝更有此愛好,在登基大典上,竟舉辦了 1550桌的火鍋宴,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十分壯觀。

慈禧太后也很喜歡吃火鍋,火鍋是她冬日裡經常享用的美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古人什麼時間開始吃火鍋

如果追究火鍋的源頭,當從商周時期的青銅鼎說起。鼎是什麼?現在大家都知道是文物,其實它是商周時期人們做飯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鍋。鼎與鍋的不同之處在於,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