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帶你看展覽|長沙馬王堆漢墓:辛追的「千金之家」及永生之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長沙馬王堆漢墓被譽為20世紀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在湖南省博物館重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展」中,「驚世發掘」、「生活與藝術」、「簡帛典藏」和「永生之夢」4個單元共同展示了漢初軑侯家人生前生活的故事以及對死後世界的思考。
在這些展出的文物前,我們似乎也觸摸到漢初文明所呈現的輝煌,以及在手工業和科技領域中取得的傑出成就。
驚世發掘
上世紀70年代,駐紮在馬王堆附近的366醫院在修建地下病房和倉庫時意外發現了可燃氣體,觸動了馬王堆漢墓。
消息傳至湖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當即判斷,馬王堆漢墓已經遭到破壞,但沼氣的出現說明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
考古發掘現場,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經慎重地調查、研究並報國家主管部門批准,在1972至1974年,湖南省博物館對馬王堆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墓中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屍,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在此展覽單元中,展出的文物重現了馬王堆的相關傳說、墓葬發掘情況及墓主的身份和其所生活的年代。
馬王堆1、2、3號墓位置關係模型
馬王堆一共發現了三座漢墓,都是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土坑木槨墓,按發現的先後次序,分別被編為1、2、3號墓。
這件沙盤模型準確展示了三座漢墓的位置關係、墓坑形制等信息。
其中東西方向平行並列的是1、2號墓,以封土堆的中心計算兩墓距離約36米。
1號墓南側是3號墓,3號墓坑北邊與1號墓坑南邊相距4.3米。
三座漢墓規模巨大,其中1號墓從墓口到墓底深16米,3號墓從墓口至墓底深10.3米。
這兩座墓形制基本相同,都是墓口呈方形,向下有多層台階,台階四壁向內收縮,台階往下墓坑呈斗形,直達墓底。
只不過1號墓自墓口向下有四層台階,3號墓只有三層台階。
同時1、3號墓墓坑北面正中都有一條幾乎直達墓底的斜坡墓道,這是典型的楚式墓葬形制。
2號墓墓坑規模與3號墓相似,但其形制又非常特別。
它的墓坑呈橢圓形,上大下小。
墓口下沒有台階,從現存封土頂到墓底深14.25米。
墓道在墓坑北面正中,墓道呈斜坡狀,上寬下窄,墓道底高於墓底約2米。
在墓道底部還有一個深6厘米溝槽,可能是沉重的木槨材料放進墓室時所遺留的溝痕。
因此,2號墓墓坑從上到下形成一個上圓下方的特殊形狀。
1、2號墓東西並列、墓道平行,在考古學中屬於「平行關係」,這正是漢初流行的夫妻異穴合葬的形式。
同時,2號墓墓主為男性葬在西邊,1號墓女屍出在東邊,正符合當時「尊右」的習俗。
因此,1號墓墓主應該就是2號墓墓主的妻子。
3號墓位於1號墓下首,按禮俗應該是1、2號墓墓主的後代。
同時,考古人員們還發現,3號墓不僅封土被1號墓的封土覆蓋,墓道也被1號墓墓坑所切斷,這種現象在考古學上叫做「打破關係」。
這種層位關係告訴我們,3號墓的封土和墓道,是1號墓下葬時所破壞,這也表明1號墓下葬時間晚於3號墓。
墓道也被1號墓墓坑所切斷,
三座墓葬中,1、3號墓結構保存完好,由巨大的木槨和層層套棺組成,槨室外包裹厚厚的白膏泥和木炭,封閉嚴密,因此大部分隨葬品保存完好。
2號墓由於墓室密封不嚴,曾多次被盜,槨室已經朽塌,僅殘留印章漆器玉器銅器等200多件器物。
紀年木牘,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考古人員在發掘馬王堆三座漢墓時,發現1號墓的封土疊壓在3號墓上,並且在修築1號墓時,截斷了3號墓墓坑一角及部分墓道,這說明1號墓是晚於3號墓下葬的。
但具體晚到什麼時候呢?由於1號墓沒有發現有關墓主下葬時間的絕對紀年資料,所以我們無從得知。
同時我們發現1、3號墓無論形制,還是隨葬品的特徵都十分相似,說明兩者的下葬年代相隔不遠。
那在3號墓中會不會存在有關墓主具體下葬時間的物品呢?
幸運的是,考古人員在3號墓中發現了這件木牘,木牘上的文字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十二年二月已巳朔戊辰,家丞奮已經將隨葬品及其一份清單遞交給了主葬郎中。
主葬郎中收到清單後,先後對照實物一一唱讀和驗收,最後將結果啟奏給主葬君。
」「十二年二月乙巳朔」,經考證指的是漢文帝前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這也是3號墓墓主人下葬的準確時間。
再根據三座漢墓的相對年代關係,我們也能確定1號墓的下葬時間應該是公元前168年之後數年。
「利蒼」玉印,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在正式發掘之前,馬王堆墓主人的神秘身份是一個不解之謎,而解開這個謎的關鍵,就是從馬王堆2號墓中出土的三枚小小的印章。
這枚「利蒼」玉印便是其中之一,印上刻有篆書「利蒼」二字,應是墓主的一枚私印。
古代印章種類繁多,其中以官印和私印為主要類別。
私印就是代表個人的印章,是一個人的信物憑證,由印主隨身佩戴,印文多為姓名,不加職稱。
這枚「利蒼」玉印與另外兩枚刻有「軑侯之印」和「長沙丞相」的鎏金銅印一同證明了2號墓主人應該是第一代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
利蒼生於戰國末年,逝於漢高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
早年曾跟隨漢高祖劉邦參加過秦末農民戰爭、楚漢之爭,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邦創建漢朝後,論功行賞,其中吳芮被封為長沙王。
而利蒼被派往長沙國出任丞相一職。
雖然漢初王國丞相的官階並不算高,但是實權在握,對諸侯王起到了監控作用。
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漢惠帝二年,利蒼以功再被封為軑侯,食邑七百戶。
「長沙丞相」銅印,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這枚「長沙丞相」銅印是證明2號墓墓主利蒼身份的三枚印章之一。
印紐為龜形,龜腹下有一穿孔,應是穿系綬帶的地方。
印面雕刻有篆書「長沙丞相」,可見是墓主利蒼的官印。
官印指的是從皇帝、諸侯王到各級官員的印章,印文為稱號和官職,不加姓名。
「長沙」是漢初長沙國的簡稱,「丞相」是漢代中央政權和封國中的最高行政長官,「長沙丞相」也就是漢初長沙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由於官印是行政權力的象徵,也是官吏任職的憑證。
所以當官員調遷或死亡時,必須繳還。
因此,墓中隨葬的官印即使鑄造工整,也未必是實用的原物。
據《史記》記載,西漢初期諸侯國丞相官印使用的都是黃金印章,而這枚印章為鎏金銅印,且印文書體草率,顯然不是墓主生前使用過的原印,而是一件隨葬的明器。
「軑侯之印」銅印,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軑侯之印」銅印是證明2號墓墓主利蒼身份的三枚印章之一。
印紐為龜形,印面雕刻有篆書「軑侯之印」,說明是墓主利蒼的爵位印。
利蒼在漢惠帝二年被封為軑侯,封地為軑縣。
軑縣位於今天的河南光山縣和羅山縣之間,但也有學者認為是位於今天的湖北省浠水縣蘭溪鎮。
根據《漢書》中也記載,漢初諸侯爵位印是「金印紫綬」,死後須傳繼承者。
這枚印章為鎏金銅印,並且印文鑄刻較為隨意,顯然是一件用於隨葬的明器,而非生前使用的原物。
帛畫《車馬儀仗圖》,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在三號墓棺室西壁上,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幅殘破帛畫。
經過細心的復原整理,一幅古老的畫卷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畫面上人物、車馬眾多,也因此得名為《車馬儀仗圖》。
全畫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左上方是兩行人物正在向右緩步前行,為首的一人頭戴長冠、腰佩長劍、身材高大,與同墓所出的T形帛畫上的墓主人形象極其相似,應當就是身份顯貴的3號墓墓主利豨。
左下方是由百餘人組成的方陣,上下兩邊的人物都垂手肅立,面朝前方。
左右兩邊的人物則是手執長矛,相向而立。
在方陣之中豎有鼓、編磬等樂器,有幾人正在踴躍地敲鼓擊磬。
右上方徐徐而來的是整齊的車輿隊伍,車陣後面還露出一列馬的前身。
右下方您可以看見14列威武的騎兵方陣,與上方的車輿隊伍組成了氣勢雄壯的車騎隊伍。
整幅畫中所有人物都面向墓主,似乎正在舉行著某種盛大儀式,可能是軍隊祭祀或檢閱之類的大型活動。
據專家猜測,這應當是一個在描繪利豨生前場景的寫實畫面。
《車馬儀仗圖》生動形象,人物眾多卻主次分明,是中國繪畫史上現存最早的寫實畫作之一。
同時,利豨墓中還隨葬有大量兵器、以及兩幅軍事地圖——《長沙國南部地形圖》和《駐軍圖》,說明利豨生前或許參與過朝廷征伐南越國的戰爭。
生活與藝術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後,社會生產力迅速恢復,手工業、農業等都快速發展。
軑侯家爵高祿厚,經過了兩代人的積累,擁有大量財富。
由於漢代「事死如事生」,所以軑侯家將自己的死後世界也打造得和生前一樣,奴僕從群、鐘鳴鼎食、羅綺麗裳,希望可以延續生前的繁華。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器用、服飾製作精美,裝飾華麗,凸顯著墓主人較高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意識。
利蒼一家為自己營造的死後世界可用「千金之家」來形容,不僅有大量余錢,還有來自各地的珍稀奇物,在展廳中我們看到的就是「千金之家」的場景復原:左右兩邊的牆面展櫃中分別放著「財富文物」和「奴僕成群文物」;中間前面的大展櫃中放著「歌舞奏樂俑文物」,其左右兩邊分別放著辛追墓、利豨墓中的薰香文物,後面的大展櫃是室內陳設文物一組,寓意著墓主人坐在此處觀看歌舞奏樂表演。
在被場景復原的軑侯家的廳堂中,其堂前開敞,堂內擺放有精緻的屏風,用來分隔空間和阻擋風塵。
屏風正面繪有谷紋璧,彰顯出主人的尊貴身份,背面繪有流雲舞龍,顯現著主人的浪漫審美。
橫樑上的帷幔分段捲起,錫鈴形器垂墜於帷幔上使廳堂更加富麗堂皇。
人們跽坐在莞席之上,背靠著雲紋漆憑几談笑風生。
奏樂者、歌者、舞者在這高門納駟的宅邸中奮力表演。
侍女身著鑲錦邊的繡花長袍圍簇在主人和客人的身後,貴族們就在這歌舞昇平的筵宴中享受著生活的長樂無極。
歌舞俑、奏樂俑,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兩漢時期,貴族們每有賓客宴飲,則必有歌舞侑酒助興,特別在一些貴族家庭中,更是專門蓄養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奴婢。
同樣,貴族們也將大量歌舞奏樂俑陪葬於墓中,以供他們在死後世界繼續享樂。
最前面的三件歌俑均為跪著的,身著長袍,頭梳盤髻,似乎正在歌唱婉轉悅耳的曲調。
她有著鵝蛋臉,丹鳳眼和高鼻樑,在含蓄的神態中顯現出一絲淺淺的微笑。
在1995年赴荷蘭展出時,她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
中間的四位舞者,她們身著短褂長裙,頭梳垂雲髻,體態輕盈,身體呈現出優美的S型,好像正伴隨著歌聲翩翩起舞。
如果您仔細觀察這些舞俑,會發現她們的腰都非常的細。
其實,這與楚文化中的「楚王好細腰」和「小腰秀頸」的審美有關。
歌舞團自然也少不了樂隊伴奏,最後面的五件就是奏樂俑了,他們的神態被刻畫得極為傳神,連衣服都是雕刻上去的。
五人中,兩人吹竽,三人彈瑟,為了方便演奏,袖口都被扎於手腕處。
正準備鼓瑟的三個人,將瑟放置於膝前,雙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下,大拇指屈向掌心,兩手食指同時作撥弦之勢。
另外兩個人,他們拇指分開,其餘四指合攏,手掌向上作持竽狀,讓我們知道了古人是如何鼓瑟吹竽的。
這組奏樂俑也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小樂隊模型之一,是軑侯家歌舞演奏的生活寫照。
七弦琴,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關於琴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
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發展,琴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普及,湧現出大量的擅琴之人,也留下了春秋時期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話。
這張七弦琴出土於利豨墓,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漢琴,它的出土也讓人們首次見到了「半箱式」琴的實物。
這張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似林下之風。
在琴面上,您還可以看到一些磨痕,這是撥弦時留下來的,可見它是利豨生前的心愛之物。
竽,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竽是一種音域較廣的吹奏樂器,在樂隊中發揮領奏和指揮的作用。
戰國至秦漢時盛行「竽瑟之樂」,其中齊國還發生過大家耳熟能詳的「濫竽充數」。
展出的這件竽,原物出土於辛追墓,竹木製成,外形完整,但竽管與吹口之間不能通氣,也無氣孔,屬於陪葬模型。
而在利豨墓中也出土了一件竽,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實用器,內部結構完整,可惜已經殘破,但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喜愛吹竽自樂的生活習慣。
博具,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要說什麼娛樂活動在兩漢時風靡朝野,博戲必算得上其中之一。
博戲是一種智力競技性遊戲活動。
史書記載,當時的文景二帝都精於此道。
由於受到了統治者喜愛,所以博戲在社會上更加流行,善博者還將受到人們的尊敬,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東漢時,人們還編出了類似「玩法攻略」的《博經》,可惜早已失傳,我們現在只能根據出土的博具,和後人引用的《博經》上的一些文字來猜測博戲的玩法。
現在我們能夠在展廳中看到的就是利豨墓出土的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博具了,它由博局一個、大棋子六白六黑、小棋子20個、像筷子一樣的算籌42根和十八面骰子一個組成,骰子上的字分別為一至十六、驕、。
後面兩個字可能是象徵「輸」「贏」。
這些東西都裝在一個特製的漆盒裡,局盤正好嵌在盒裡,幾乎沒有縫隙,局盤放進去要怎麼取出來呢?其實機關在盒子底部,盒底有一個小孔,裡面有一活動木栓,用時往上一頂,就可以取出了。
盤匜沃盥,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軑侯家生前的飲食十分考究,既有符合身份禮制的飲食器,又有用各式方法烹飪的佳肴美味。
在馬王堆漢墓中,書有「君幸食」「君幸酒」銘文的精美食器就有240餘件,記載食物、食器的遣冊出土了350餘支。
馬王堆漢墓展現出的食物之豐、食法之精、食器之美,無不大盛於前,再現出了軑侯家美食配美器的精緻生活。
漆匜、漆盤和漆盂都是古人的盥洗用具。
先秦時,人們在祭祀、宴飲前,必須要先行沃盥之禮。
「沃盥」就是澆水洗手的意思。
「盥」是一個會意字,它的字形其實就告訴了我們古人是如何洗手的。
「盥」的上半部中間是水,左右兩側代表兩隻手,下部的「皿」代表承接的器皿。
通常貴族洗手時,由老少兩人在旁輔助,年長者用匜中清水自上而下為貴族澆手,年少者則捧盤或盂承接用過的棄水。
這種禮儀出現在西周中後期,盛行於東周。
辛追和利豨墓中匜、盤、盂一同出土,說明漢初貴族仍沿用先秦的沃盥之禮。
盛食器一組,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馬王堆漢墓一共出土了13件漆鼎,都是用來盛放食物的,與鼎同時出土的還有用來攪拌鼎內食物或舀取鼎內食物的漆匕。
先秦時期鼎和匕一般是配套作為禮器使用,漢代以後,漆鼎逐漸成為貴族日常飲食器具。
漆鼎的表面髹黑漆,器內髹紅漆,蓋上是三個橙色的環形鈕,器底是三個獸蹄形足,鼎底部均朱書有「二斗」兩字,表明了鼎的容量。
漆鼎的木胎採用了旋木胎製作方法,是先用大小適當的木塊,旋出外壁和底部,再剜鑿出腹腔。
這些漆鼎出土地點明確,保存完好,紋飾清晰,色彩鮮亮,堪稱西漢時期的「標準器」。
案盤分餐,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我們今天吃飯,通常是大家圍坐在一起,同桌而食,這被稱為「合餐」。
而在漢代,人們都是分餐而食。
用餐時席地而坐,一人一案。
當然,貴族們可不是隨便坐在地上吃飯的,而是先鋪上尺寸較大的筵,再鋪上尺寸稍小質地更細膩的席,按照身份地位以跽坐的坐姿坐於不同方位的席上。
矮足案擺放於席前,上置各種食物。
錐畫紋雙層六子漆妝奩(含六子奩內梳妝文物一組),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除了軑侯家美食配美器的精緻生活,在展廳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軑侯家美容配美衣的時尚生活。
馬王堆漢墓中共出土7套男女梳妝用具,反映了軑侯一家生前對儀容之美的重視。
同時,還出土了絹、紗、羅、綺、錦、麻布等各類織物面料及服飾數百件,採用印染、印花、彩繪、刺繡等工藝製成。
款式多樣的四季衣裝,保存完好、色彩鮮艷、製作精湛,引領了長沙國的著裝時尚,同時也反映了漢初紡織業的卓越成就,印證了西方文獻中東方「絲國」的記載。
妝奩相當於現在的梳妝盒,這件雙層六子錐畫漆妝奩出自利豨墓中。
梳妝自古並非女性專利,男性也需要梳妝理冠。
漢代男性梳妝多為束髮理冠、修整鬍鬚,有時也會進行簡單的化妝飾容。
這件妝奩分上下兩層,上層放置有絲織物、木骰、角質鏡、角質梳篦、木梳篦、環首鐵刀、絲綿鏡擦和棕茀。
下層放置有6個小漆奩,分別存放有木梳篦、角鑷、角簪、竹擿以及各類化妝品。
由於古代男女都蓄長發,所以梳、篦及銅鏡是男女梳妝所必須的工具。
梳子的齒距較為疏鬆,用於頭髮的梳理。
篦子的齒距緊密,用於去除發垢。
茀的樣子很像刷子,可能是用來清潔梳篦上的污垢,但也有學者認為茀是用來施脂粉或梳理鬢髮的工具。
擿是男女都用的髮飾,具有束髮固冠的作用。
奩內的竹擿由11根一端削尖的竹籤並列,上端用絲線纏繞綑紮。
奩內的角質鑷,既可作發簪,梳妝時又可以用來修整眉毛、修面、分發、拔除白髮等。
環首鐵刀,一物多用,既可修飾頭髮,也可修整鬍鬚等。
彩繪雙層九子漆妝奩(含九子奩內梳妝文物一組),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這是一套屬於辛追夫人的梳妝盒。
出土時,漆盒由「信期繡」絲絹包裹,打開盒蓋後,我們發現盒內分上下兩層,上層放有手套,絮巾、組帶、絹地「長壽繡」鏡衣各一件。
下層放置有9個小漆奩,分別存放假髮、梳、篦、針衣、茀、粉撲及各類化妝品。
茀出土時,刷毛部分被染成紅色,很可能是胭脂。
此外,當時的貴族女性往往喜歡梳高高的髮髻,但人的頭髮有疏有密,而年老的人頭髮往往更少。
為了能有濃密的頭髮,可以梳成漂亮的髮髻,當時婦女常在真發中摻接假髮,辛追也十分重視自己的裝扮,在她死時頭髮的下半部分就編綴有黑色假髮,而盒中的這一盤假髮應該是用來備用的。
漆奩中的9個小漆奩,既輕巧又精緻。
這種多子奩的設計,可能是為了解決脂粉之類的面部化妝品不能和梳、篦等物直接放在一起的問題。
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在深灰色方孔紗上,我們能看到由均勻細密的曲線和一些小圓點組成的花紋,流暢而優美。
曲線組成了銀灰色和銀白色的火焰紋,小圓點組成了金色或朱紅色的疊山形圖案。
單元圖案外廓略作菱形,錯綜連續排列。
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三版套印絲織品,又被叫做泥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
泥金、泥銀指的是將金、銀研磨成細小粉末,然後調膠成泥漿狀。
印花紗顧名思義,就是用印花的方法,像蓋圖章一樣在素色或單色的絲織物印出色彩斑斕、花紋美麗的圖案。
這幅印花紗在印製時,每個單元圖案都用了三塊雕刻凸版分三步進行套印。
先印「個」字形紋樣,再印火焰紋紋樣,最後印疊山形紋樣。
由於套印不准,紋樣有互相疊壓和間隔不勻的現象,圖案幾乎個個特殊,但對比各個圖案單元的具體相應部位,則線條完全一致。
按照這幅紗的幅寬48厘米計算,每米大約要印1300次,可見其耗費勞動量之多。
印花敷彩紗,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這件紗上的圖案是一種變形藤本科植物紋樣,由枝蔓、蓓蕾、花穗和葉組成。
單個紋樣的外輪廓很像菱形,並且向四方連續擴展,錯綜排列。
最引人注意的是,紋樣中的灰色枝蔓部分在交叉處有明顯的斷紋現象,說明枝蔓是被印上去的。
而蓓蕾、花穗和葉子部分卻具有筆觸的特徵,明顯是古人用手工一筆筆彩繪上去的。
我們將這種印花和彩繪相結合的技法,叫做「印花敷彩」。
絨圈錦,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在利豨墓中,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織造的錦,被稱為絨圈錦,又稱起毛錦。
這種錦是用多色經絲和單色緯絲交織而成,織物表面的圖案部位,有明顯的立體效果。
經研究,這種織物需要使用雙經軸機構的複雜提花織機才能製作,說明當時已有這種先進的紡織機械。
這件絨圈錦是內棺衣物殘片,我們目前還未發現有完整的絨圈錦面料服飾。
不過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15件完整衣物中,有12件是用絨圈錦作絲綿袍的領和袖的邊。
此外,這種錦還可用來製作香囊的底部,以及幾巾和枕巾的邊飾等,增加絲織物視覺效果上的美感。
絨圈錦是迄今所見最早的起絨織物,是漢代織錦工藝的創新與發展,也是近代起絨織物如天鵝絨等的前身。
灰色苧麻布,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漢代貴族衣服多為絲帛製成,但仍有麻布類織物作為衣料,其中以苧麻布和大麻布為主。
文獻中的「麻」一般是指大麻,而苧麻古稱為「苧」。
由於中國盛產大麻和苧麻,國際上還把大麻叫做「漢麻」,苧麻叫做「中國草」。
苧麻布吸濕散濕快、出汗不粘身、涼爽、透氣,是夏季理想的衣料。
如果仔細看,還會在布的表面發現一些不均勻的條紋光澤,這是使用踹碾的軋光整理工具滾軋出來的。
這塊灰色苧麻布是目前所見最早經過踹碾軋光整理的麻織物。
「長壽繡」藥枕 、「乘雲繡」枕巾,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除了各種絲織服飾外,辛追墓中還出土了枕頭、枕巾和香囊等生活起居用品。
這件枕頭上下兩面用茱萸紋錦,前後兩面用「長壽繡」絹,左右兩端用的是絨圈錦。
枕內填塞有大量香料藥佩蘭,說明這是一件藥枕。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枕頭上度過的。
因此,用枕頭來為人類的健康服務,便是藥枕產生的原因之一。
人們將香料藥經過炮製之後,放入枕芯之內,之後枕其入睡。
通過嗅其香氣使藥性滲進體內,達到鎮靜安眠、驅蟲除穢的作用。
據考證,這件佩蘭藥枕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保健藥枕。
枕巾是覆蓋在藥枕之上使用的。
這件「乘雲繡」枕巾為雙層,絹地「乘雲繡」面,周緣鑲以幾何紋絨圈錦和淡黃色絹,裡層為素絹。
「信期繡」香囊,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盛裝香料的香囊古時又被稱為香包、香袋等,辛追墓中的遣冊將其記為「熏囊」。
香囊具有辟邪、避蟲叮咬等功用,古人佩帶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辛追墓中一共發現有香囊6個,2短4長。
短的香囊用於隨身攜帶,符合古楚地 「晝配香囊,夜用香枕」 的習俗。
長的香囊掛於內室帷帳之間,符合樂府古詩《孔雀東南飛》中「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的記載。
菱紋羅「千金」絛手套,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在辛追墓中發現的各類衣物中還包括有手套和鞋襪。
這副手套的款式為直筒露指式,掌面用朱色菱紋羅,指部、腕部則為絹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掌面部分的上下兩側各飾有一周用絲線編織的彩色絲帶被稱為「絛」。
在絛面中間您可以看見篆體的「千金」字樣,「千金」意指其價值抵千金,《史記》中將「千金」之家比喻為富貴人家。
這種用篆文作織物的裝飾圖案,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
朱紅菱紋羅絲綿袍,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這件衣袍是以朱紅菱紋羅為面料,用素絹做襯裡、衣緣,裡面再墊上絲綿製作而成的。
衣服的樣式為上衣、下裳相連成一體、交領、右衽、曲裾。
這種款式在西漢早期貴族婦女中廣為流行。
交領、右衽是漢服的典型特徵,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
右衽的「右」是相對於穿衣者本人而言的,指的是衣襟是向右掩,即左襟蓋住右襟。
「裾」指的是衣服的前襟,如果前襟的邊是尖角狀,衣襟是在腰間盤曲纏繞後用腰帶固定的,便是「曲裾」。
這種上衣下裳相連的袍服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身後斜裹,既不妨礙走路,又不會使其里外露,在當時不失為一種適用的服裝。
衣袍內絮有絲綿,應該是辛追夫人寒天的服裝。
印花敷彩紗絲綿袍,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有種衣服被稱為「畫衣」,但由於實物資料的匱乏,「畫衣」的真實性一直無從考究,直到我們在辛追墓中發現了印花敷彩紗及用其製作的衣袍。
這件印花敷彩紗衣袍上的圖案是藤本植物的變形紋樣,其中枝蔓部分是印製上去的,而蓓蕾、花穗和葉子部分的紋樣各不相同,色彩有濃有淡,明顯是工匠們在印好枝蔓後,再用手工把各種顏色一筆筆描繪上去的。
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印花與彩繪相結合的絲織品,它的發現證實了文獻記載中有關「畫衣」的可靠性,反映出漢代印染加工技術的高超。
衣服的樣式為交領、右衽、直裾。
直裾的前襟呈矩形,衣服穿上後,衣襟垂直於地面,不像曲裾那樣緊裹於身。
素紗單衣,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用來形容這件素紗單衣應該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素紗指的是沒有染色的紗,單衣指的是沒有襯裡的衣服。
這件單衣是用極細的素色蠶絲織成的薄紗裁剪縫製而成,整件衣服衣長128厘米,兩袖通長190厘米,而重量卻只有49克。
如果去掉袖口和領口的絨圈錦邊緣,就只剩下40.2克。
如此輕薄飄逸的衣服,古人是如何穿著的呢?多數學者認為它可能穿在錦繡衣服的外面,既可增添其華麗,又可產生朦朧美感。
這倒是正好符合了中國人含蓄、內斂的傳統審美情趣。
但也有學者認為它是當作一種內衣穿著的。
這件衣服這麼輕薄的原因,可不是因為織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紗料的絲非常的細,一根長900米的絲約1克重。
可以說,這是迄今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也是最輕薄的一件衣服。
它的背後隱藏的是古人從蠶種到蠶繭,從繅絲到織造,每一個環節的精益求精,代表了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簡帛典藏
利豨墓中一共出土了13萬多字的帛書和簡牘。
經整理復原發現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軍事、天文、地理、醫學、歷史、藝術等諸多領域,就相當於一部「百科全書」。
這些典籍都是戰國至漢初的文獻抄本,是研究秦漢文化思想、科技成就、書法藝術等的珍貴資料。
同時,從這些展出文物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軑侯家人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
帛書《五星占》,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古人對於日月經天,星辰出沒,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對風雨雷電感到迷惑和恐懼,先是產生了對自然神的崇拜,繼而出現了占星術,它是和天文學同時誕生的。
在茫茫星空中,古人究竟看到了什麼?帛書《五星占》就向我們揭示了漢初以前的天象觀測,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專著。
《五星占》全書共約八千字,內容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對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進行記錄,並運用天文星象來占卜吉凶。
古人常把天象與哲學、曆法、軍事、占卜甚至神話聯繫在一起,一旦天空出現異常,便認為會產生相應的異數,利用這些來解釋災禍吉凶,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但是相應地,觀察天象、研究天體運行的占星術在完善過程中又促進了古代天文學的發展。
第二部分,則是用圖表的形式記錄了從秦王政元年至漢文帝前元三年七十年間木星、土星、金星的運行位置和會合周期,都與現在的測值極相近。
其中以關於金星的記載最為準確,所測的會合周期為584.4日,比現在所測的583.92日只多0.48日。
其他如土星會合周期為377日,比今測值只小1.09日;土星恆星周期為30年,比今測值29.46年大0.54年。
在兩千年多前,沒有精密儀器設備用來觀測星象的時代,古人僅憑肉眼的觀測就已取得這樣高的成就,著實令人驚嘆。
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這是一部利用天象占驗吉凶的圖書,書中以朱墨兩色繪出了雲、氣、恆星、彗星等各種天象圖象約250幅,這裡展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每幅圖下都縱向排列有說明文字,插圖與文字的編排井然有序。
帛書底部的圖看起來像一把把小掃帚,這便是此書最精彩的部分——31幅彗星圖,它們形態逼真、數量眾多,每幅圖都經得起科學推敲。
每顆彗星都有彗頭、彗尾,除最後一顆外,其餘都是頭朝下,尾朝上,符合彗尾背著太陽的科學規律。
而且這些彗星的尾巴有多有少、有彎有直,彗星頭部有的是圓圈形,有的圈內又有圈點,形態各異,這表明當時的人們對彗星的觀測達到了相當精細的程度。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他編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談到1644年我國手繪的一幅彗星圖時,認為那幅就是我國最早的彗星圖了。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早在西漢,我國一個沒有留下姓名的天文學家,就繪製了31幅不同形態的彗星圖,完好地保存在馬王堆漢墓之中。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這裡展示的是利豨墓中出土的兩幅地圖,地圖方位均是上南下北,與現在地圖方位正好相反。
這幅《長沙國南部地形圖》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編制最準確的軍事地圖。
地圖主區部分描繪的是長沙國南部8縣的地形情況,也就是如今湘江上游的瀟水流域和南嶺的九嶷山區及其附近地區。
圖中間的那條又黑又粗的線條就是瀟水區域,圖左邊用醒目的渦旋紋畫出的就是九嶷山,其中九個突出的柱狀物表示的是九嶷山的九個山峰。
地圖上大部分區域繪製的內容十分詳細,既有作為自然地理要素的山脈、河流,又有作為社會經濟要素的居民點、道路等,基本上具備了地貌、水系、居民點、交通網等現代地形圖的四大基本要素。
而在地圖上方的鄰區,您會發現繪製的內容十分簡略,只在其中標註了「封中」二字。
原來這個地區已經超出了長沙國的封域,是屬於南越王趙佗的轄境,約相當於今天的廣東大部分和廣西小部分地區。
地圖中對所繪內容分類分級、符號設計、主區詳鄰區略等較為科學的製圖原則,至今仍在沿用。
旁邊的這幅《駐軍圖》,又名《箭道封域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三色彩繪軍事地圖,對於研究漢代軍隊建制、軍事思想等有極高價值。
圖中所繪主區位於如今九嶷山與南嶺之間,所繪內容不僅包括了山脈、河流、居民點等普通地圖要素,還著重標出了9支軍隊的駐地、軍隊番號、防區界線、軍事設施和行動路線。
其中軍事方面的要素是用朱紅色突出表示,河流、山脈等地理要素是用淺色表示。
散落圖中各處的圓圈,代表的是里,相當於現在的村落。
而四方框表示的是縣城。
兵營則畫成多種不規則的形狀。
軍隊的指揮部以三角形來表示。
圖上防區的山脊線上標繪有七個烽火台。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主題鮮明,層次清楚,方便觀看。
《地形圖》和《駐軍圖》作為隨葬品入藏,表明它們與墓主利豨有密切關係。
同時墓中還隨葬有大量兵器,說明利豨生前或許有過對外征戰或軍事駐防的經歷。
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人民就創造了用火的溫熱來刺激燒灼患病部位的醫療方法—─灸法。
《足臂十一脈灸經》便是以灸法的臨床經驗為總結的醫療專著,書中簡要而完整地論述了人體十一條經脈的名稱、路徑、病候和灸治方法。
它的成書時間與《黃帝內經》中的《靈樞·經脈篇》極為相近,但比其更簡略,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經絡學著作。
可惜此書原著早已失傳,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這本書應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抄本。
在這頁帛書中有一條關於脈象診斷的記錄,即「揗脈如三人參舂,不過三日死」,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如果病人脈搏的跳動像三個人手執木棒一起舂米,那麼此人已命不久矣,最多活三天。
這種現象是心力衰竭的表現,在西醫中被稱為「三聯音律奔馬律」,是由英國醫學家特勞伯氏在1872年才提出並應用於臨床診斷中。
帛書《五十二病方》,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五十二病方》是一部迄今所見最早、最完整的古醫方專著,全書1萬餘字,記載了52類疾病的治病醫方和療法,書中有醫方280個,藥名254種。
內容主要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五官科,其中記載最多的是外科疾病,諸如外傷、動物咬傷、癰疽、潰爛、腫瘤、皮膚病、痔病等等。
帛書所記的醫方中,以藥療為主,也有炙法、砭石及外科手術割治等。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記載的某種疾病往往有幾種不同療法,同一藥物也常見幾個不同的名稱,證明這部醫書是古人長期搜集積累的成果。
帛書揭裱後分為24頁,多有殘破,現場展示了其中的四頁,上分別記載著不同的病方。
第一頁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割除痔瘡的外科手術案例。
第二頁記載有當時刀傷患者使用的藥物為續斷、黃芩、甘草,這些都是常見的強筋骨、行血脈、殺菌消炎的有效藥物。
第三頁記述有用水銀和其他藥物混合外敷患處,來治療癰病。
這種用水銀軟膏製劑治療癰腫和皮膚病的記錄,比西方醫學史上的記載要早一千多年。
第四頁記載有大量用巫術心理暗示療法來治療皮膚腫瘤疣病的醫方。
這些實用巫術方揭示了公元前三世紀的湖南地區依舊保持著醫、巫一體的醫學模式。
這部醫書中的醫方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西漢初期以前的臨床醫學和方藥學的發展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鬥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在中國醫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研究價值。
帛書《胎產書》,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胎產書》是一卷有關胎產的醫學古籍,但書中記載的內容並不全是醫方。
在帛書的上方是兩幅圖畫。
左圖為《禹藏埋胞圖》,是一種迷信的埋藏新生兒胞衣選擇方位圖。
右圖為《人字圖》,是一種根據胎兒產日預卜命運的迷信測算圖。
帛書下半部分的文字內容包括十月胚胎的形成及產婦調養法、產後胞衣的處理和埋藏方法、胎孕男女的選擇法、通過藥物以治不孕法、產後母子保健法等。
全書以孕期保健、優生優育為中心思想,是我國最早的優生優育理論。
《導引圖》,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這幅《導引圖》是現存最早的彩繪氣功導引操練圖。
所謂導引就是要求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相結合的一種體育醫療方式,相當於今天的保健醫療體操。
圖中用朱、褐、藍、黑諸色彩繪出了44個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穿短衣短褲,有的穿長袍,有的光背,大部分徒手,少數手持器械,姿態動作各異。
其中31幅圖像旁邊標有文字說明,告訴了我們這個動作的名稱及功用。
這些文字內容大致分為以下三類:一類是描繪運動姿態。
第三行左起第四人是一位婦人正手拿一根長棍,彎腰下俯,使雙手呈直線狀極力展開,使得身體上半身位置下移,而下半身位置相對上舉。
圖像旁邊有一行文字寫道「以丈通陰陽」。
這個動作正是利用棍棒做器械體操,從而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
第二類是說明運動所模仿的哪種姿態。
如第一行左起第四人雙手向上斜舉,翻身向下,兩眼注視一個像盤子的東西,是不是很像一隻揮舞著大刀的螳螂正撲向毫不自曉的蟬。
這人身旁註有「堂狼」二字,這個動作和武術中的螳螂拳有些類似。
雖然說導引圖中的動作非常簡單,僅僅是單純模仿動物的動作,但是可以說武術中的猴拳、蛇拳、鷹爪功和螳螂拳等都是由此而演變發展過來的。
第三類則是說明這種運動方法所針對的病症。
圖像的旁邊寫有「引膝痛」三字,「引」,就是用導引術來治療某種疾病,「引膝痛」說明這個動作可以治療膝蓋疼痛。
古代中國人在總結傳統醫學經驗的基礎上,除了求助於藥物來治療各種疾病之外,更重視通過強身健體的方式來預防疾病,或通過運動方式來輔助治療部分慢性和輕微疾病。
於是,導引術就逐漸發展成為既有健身功能又有治病功能的養生之術。
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戰國縱橫家書》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等人的書信和遊說活動,其中有16章內容不見於任何史書,就連漢武帝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都不曾見過,可以說是非常的珍貴。
它對修訂和補充《戰國策》、《史記》中有關戰國時代的歷史記載具有重要價值。
開篇第一章為蘇秦給燕王的一封書信,勸其合縱五國,共同伐秦。
帛書《老子》乙本,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老子》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其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因傳世本由上篇「道經」與下篇「德經」兩部分組成,故而現今又被稱為《道德經》。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上世紀80年代做出的統計,《老子》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可見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利豨墓中出土的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抄本,是現存最古老的《老子》抄本之一。
其中,甲本用古隸書抄寫,不避漢高祖劉邦諱,由此推斷其抄寫年代應該在漢高祖登基以前;乙本用早期隸書抄寫,避劉邦諱,而不避漢惠帝劉盈諱,由此推斷其抄寫年代應該在惠帝繼位之前。
現在我們看到的帛書,是出自《老子》乙本。
值得注意的是,兩種抄本均為「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恰與傳世本相反,並且字句與傳世本多有不同,這為我們進一步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了較早又可靠的史料依據。
帛書《相馬經》,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相馬經》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相馬著作,內容主要是總結了如何通過觀察馬的目、睫、眉、骨等部位,鑑定馬匹的優劣。
在我們看到的這頁帛書中有對良馬眼睛尺寸的記載:「一寸逮鹿,二寸逮麋,三寸可以襲烏,四寸可以理天下。
」所以有學者認為「馬踏飛燕」青銅造型是一種相馬模具,其中的「飛燕」實際是烏鴉,而馬則屬於帛書《相馬經》中可以「襲烏」的天馬。
《相馬經》原著早已失傳,利豨墓出土的這部帛書是它的重要抄本,全文用隸書抄寫。
從行文類似於賦體,和書中提到南山、漢水、江水等山川來推斷,原著很有可能是戰國時期楚人的著作。
永生之夢
受當時生命觀和宇宙觀影響,馬王堆漢墓被營造成現世、冥間、仙界雜糅的空間,既是死者的地下家園,也是靈魂幻化的場所。
通過漢初特定的禮儀,結合南楚喪葬習俗,將生者對逝後世界的臆想與種種祈求,寄託於墓葬設置以及天象、祥瑞、升仙、辟邪等圖像中,表現出強烈的生命意識和永生期盼,這是漢代思想和藝術的結晶。
辛追墓「T形」帛畫,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辛追墓出土的「T形」帛畫全長2.05米,由三塊細絹拼合而成,頂端橫裹一根竹竿,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綴有青黑色的麻穗兒,橫鋪著像一件衣服。
遣冊中稱其為「非衣」,是用於引魂升天的。
出殯時人們用一根竹竿將它高高地挑起,舉在出葬隊伍的最前面,入葬時將它覆蓋在內棺上,作為墓主靈魂升天的媒介。
帛畫自上而下分別描繪了天上,人間和地下三個部分。
居於中間最醒目位置的老婦人,就是辛追在人間的形象了,她錦衣華服,手持拐杖緩緩西行,身後跟著三個面容姣好的侍女,面前兩個男子跪地迎接,腳下華麗的帷蓋下是她的家人,正擺放著各類祭祀供品悲痛地悼念她。
辛追夫人的上方就是她要去往的天上世界了,通往天國的天門兩側是拱手而立的守衛。
帛畫頂端披髮而坐的人首蛇身的神怪是人們想像中的天國主宰,據《山海經》記載,這種神怪叫「燭龍」,能呼風喚雨,掌管四季晝夜的交替。
神怪的左右兩邊分別是一輪彎月和九個太陽,彎月上站著蟾蜍和玉兔,九個太陽藏在扶桑樹中,最顯眼的太陽上還站著一金烏,這實際上是古人對太陽黑子的觀測結果。
帛畫上的人間和天上的世界都是美好的,那地下世界也是美好的嗎?帛畫的底端就是人們想像中地下世界,那裡有兩條專門興風作浪的交纏鯨鯢,其上立一巨人,他雙手托著大地,保護著大地不受侵擾。
這幅帛畫構形完美,色彩和諧,畫面浪漫神秘,將人們心中的宇宙和想像中的死後世界交織,體現著漢代「魂氣歸天」的觀念,是我國古代藝術中的瑰寶。
看到它,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古人對天國的想像和對永生的追求。
利豨墓「T形」帛畫,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利豨墓出土的「T形」帛畫比辛追墓的「T形」帛畫製作年代更早,畫幅更大,圖像內涵更豐富。
帛畫主題和辛追墓帛畫一樣,也是用以引魂升天的,只是兩者的布局和結構略有差別。
與辛追墓帛畫中的一輪彎月和九個太陽的天上世界不同,利豨墓帛畫的天上世界是一個太陽和滿天的星斗。
象徵天國入口的天門下移到了帛畫的中部,守衛天門的仙人穿著清秀的黑色長袍相向對坐。
畫面正中的墓主人利豨身穿紅袍,頭戴長冠,腰佩長劍,在侍從護衛下緩緩升天,他的家人正在旁邊進行著祭祀。
利豨地下世界的左右兩側是兩條相互纏絞的巨龍,它們一首向上,一首向下,張口吐舌,交互穿過畫面中間的巨型谷紋璧向上盤繞。
畫面中的巨人雙手擎龍,控制著巨龍,保護著大地,使人間不受侵擾。
如果將兩幅帛畫對比觀看,會發現這幅帛畫在繪畫技巧和色彩布局上沒有辛追墓帛畫成熟。
我們認為很有可能是因為利豨的突然死亡,使帛畫製作時間緊迫所以倉促而就的。
雖然利豨墓帛畫的藝術價值稍遜一籌,但它仍有助於我們研究古代繪畫思想和古代繪畫史。
木槨,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軑侯夫人辛追不僅生前享受著榮華富貴,死後也葬在了為自己精心打造的「地下宮殿」中。
這個「地下宮殿」稱為槨,是專門用來裝棺木和隨葬品的。
槨的結構十分複雜,它由枕木、槨室、蓋板三部分組成。
龐大的槨室放置於三根巨大的方形枕木上,槨室由內、外壁構成四個邊廂和正中的棺室,棺室中放置四重相套的木棺,邊廂則用來放置隨葬品。
由於這種槨室的形制很像「井」字,所以也被稱作「井槨」。
當專家們掀開木槨頂部的蓋板、頂板後,一個豐富奢華的地下世界立刻展現在人們眼前。
槨室四周是四個邊廂,放置了各類隨葬品1000餘件。
北邊廂四周掛帷幔,底鋪竹蓆,陳設各類飲食器、家具、歌舞俑、奏樂俑、侍女俑、梳妝用具等,模擬墓主辛追生前的生活。
東邊廂器物分為三層,有各類身份不同的木俑和盛放食物的漆器、陶器等,象徵家丞和奴僕工作的地方。
西邊廂器物分為四層,有盛放各類物品的竹笥、竹簍等,象徵儲藏室。
南邊廂與東邊廂相似,有大量木俑和陶器。
讓人瞠目的還有這如此龐大的槨室,竟沒有用一顆金屬嵌釘,全部採用扣接、套榫與栓釘的結構,彼此間嚴絲合縫,令人嘆為觀止。
這座巨型木槨是我國現今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漢代井槨實物。
黑地彩繪漆棺,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第一層黑漆素棺打開後,展現出來的是第二層黑地彩繪漆棺,棺外的基本顏色也是黑色,象徵著地府。
在黑地上漆繪有雲紋和110多個栩栩如生的神怪動物形象,就像一幅展開的連環畫,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神秘逍遙的地下世界。
這個世界裡有怪神吞蛇、仙鶴啄蛇、仙人降豹、仙鶴啄食和赤豹伏地等許多神怪形象,其中出現最多的是一種似羊非羊,似虎非虎,頭上長角,身上有尾的怪獸怪神,它是以手裡抓著蛇或嘴裡咬著蛇的形象出現。
古人認為蛇對墓中的屍體有著極大的危害,所以這個怪獸應該是墓主人的「保護者」,使墓主人的靈魂不被損壞,肉身不被侵擾。
黑地彩繪漆棺上所描繪的神怪變化多端,營造出的世界十分浪漫,不得不讓人驚嘆漢代工匠豐富的想像力和熟練的技法,是我國漆器工藝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朱地彩繪漆棺,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辛追墓中的第三層棺是朱地彩繪漆棺,這層漆棺顏色鮮麗、畫面祥和,是靈魂穿越黑暗空間和地下世界飛升到祥和的人間仙境。
朱地彩繪漆棺的通體內外皆髹朱漆,閃耀著紅日般的光芒,紅色象徵著太陽、南方、生命和不死。
在漆棺頭擋和側面部分上描繪的是第一仙山——崑崙山,山間繪有象徵祥瑞的青龍、白虎、朱雀、神鹿和仙人等。
墓主人和它們一同登上了憧憬中的崑崙仙山,象徵著墓主人的靈魂已擺脫了邪魔的侵擾到達了安詳的神仙世界。
這件漆棺整體構圖講究對稱平衡,色彩強烈明快,注重神態的表現,用線乾淨利落。
他的神化題材和堆漆工藝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響,具有濃郁的楚文化色彩。
繪畫時畫工兼用了平塗渲染和堆漆工藝使紋飾顯出浮雕感,代表了漢代漆器工藝的高度成就,為我們研究西漢初期繪畫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
錦飾漆棺,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這是辛追墓中的第四層棺,也是直接裝殮辛追夫人遺體的內棺。
棺內髹朱漆,棺外髹黑漆。
棺外橫纏兩道寬12厘米、厚6至7層的絲帶。
在棺的蓋板和四壁上,還裝飾有樹紋鋪絨繡和羽毛貼花絹。
這一點讓考古學家們十分驚奇,因為在棺外貼絲織品做裝飾的現象,之前只在史書中有記載,這次是迄今第一次發現實物資料。
根據《史記》等書記載,在西漢,人們認為凡人要成仙,必須經過羽化的階段,即所謂的「羽化而登仙」。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人們往往會將裝殮逝去先人的內棺上貼上羽毛,實際就是給內棺穿上羽衣,希望墓主人能在羽衣的協助下達到不死仙境。
一層一層地打開辛追夫人的四層套棺,我們跟隨辛追的靈魂經歷了升天之路。
儘管他們意識中的長生不死只是虛幻,但生命永存的信念和靈魂不滅的信仰仍讓人們執著、自信地把「死」視為「生」,將「生」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
從外至內的黑漆素棺、黑地彩繪漆棺、朱地彩繪漆棺與錦飾漆棺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漢代貴族對於死亡「視死如生」和「靈魂升天」的認知,感受到了湘地對於楚文化中浪漫和神秘的傳承,還讓我們見識了漢初匠人鬼斧神工的創造力,以及軑侯家族的奢華富麗。
辛追遺體,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
打開最後一層錦飾內棺,考古學家們首先看到是22層絲、麻衣衾,包裹在這厚厚織物裡面的就是辛追夫人的遺體。
當厚厚的織物被一層層揭開,辛追夫人的遺體最終展現在人們眼前時,所有人都驚呆了!她的全身潤澤,外形完整,關節仍然可以活動。
皮下軟組織柔軟而富彈性,用手按壓後,可以很快恢復原位,給她注射防腐液時,血管還能鼓起。
她的眼球突出,頭髮、眼睫毛、鼻毛尚存,手指、腳趾紋清晰,就連左耳里薄薄的鼓膜都保存完好。
從外表上看,像剛剛去世不久的樣子。
出土時,辛追夫人遺體身長1.54米,體重34.3公斤。
據專家估測,其生前體重大約50公斤左右。
為了了解更多信息,經慎重研究後專家們對遺體進行了解剖,發現辛追夫人生前患有多種疾病,如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多發性膽石症等,左肺部還有一處肺結核的鈣化灶,這大概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的肺結核病例。
在直腸和肝臟內,我們還發現了鞭蟲卵、蟯蟲卵和血吸蟲卵。
那麼她的死亡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在她的食管、腸胃內發現了138粒半尚未消化的甜瓜子,可見辛追夫人是在食用過大量甜瓜後突發急症而亡。
最終醫生們根據病症推斷,辛追夫人可能是由膽石症的膽絞痛誘發冠心病的發作而瘁死的,去世時年約50歲。
為什麼辛追遺體會歷經2100多年而不腐爛呢?據湖南省博物館介紹,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深埋。
辛追墓墓坑深16米,封土高4.5米。
二是密封。
坑內填土夯實,槨外又填塞防潮木炭5000多公斤,不滲水不透氣的白膏泥1米多厚,與陽光、空氣完全隔絕; 墓葬具為一槨四棺,槨板共用70塊巨木拼合,最大一塊長
馬王堆漢墓一號墓開棺時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複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
湖南省博物館的十一件館藏國寶
央視《國家寶藏》前晚開播後獲得不少好評。湖南省博物館的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畫、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三件國寶也將在後續節目中與觀眾見面。在節目中擔任001號講解員的張國立告訴記者,一定要去新開館...
馬王堆漢墓——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朵「奇葩」
看了最近的一部新劇《微微一笑很傾城》嗎?雖然這和我們今天要說的話題沒什麼大的聯繫,不過我還是要借貝薇薇女神的玉來引我的磚。貝姑娘和肖奈大神同坐一桌,上的可是未來老公公的歷史課,當然不能含糊啦,於...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旅遊景點
一、概述湖南省博物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籌建於1951年,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
雅昌專稿走進神奇的馬王堆 看西漢的貴族生活有多講究?
要論漢墓的名氣,長沙馬王堆並不遜於最近的「網紅」海昏侯墓。因為發掘年代較為久遠的緣故,馬王堆漢墓甚至更多了一絲神秘的氣息。它的發掘過程就堪比傳奇小說的精彩程度,而大量出土的珍貴文物,也伴隨著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