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帝王為何要穿金縷玉衣下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

所謂「珠襦玉匣」,就是金縷玉衣。

因身份地位的不同,金縷玉衣連綴玉片所用縷絲的材質也有金縷、銀縷、銅縷和絲縷的差別。

由於金縷玉衣象徵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所以對其製作工藝的要求非常嚴格。

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東園」。

製作玉衣時,所用的玉料要經過開料、鋸片、磨光及鑽孔等程序,再把玉片按照人體的不同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

2

形狀有正方形、長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大的有9平方厘米,小的還不到1平方厘米。

然後用金線穿過這些玉片四角的小孔,將所有玉片連綴在一起。

按照2000多年前的生產力水平,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

就拿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來說,劉勝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 片,金絲1100克,竇綰玉衣比較短小,也用了2160片玉片,金絲700 克。

3

劉勝的一件玉衣,就是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的,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那麼,漢代的人為什麼如此重視以玉衣做殮服呢?原來歷代帝王都渴望長生不老、靈魂不滅,這是他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帝王們生前就費盡心機尋找長生不老藥,或者命人煉製丹丸用以養生。

即使死了,他們也不放棄這種求生的慾望,希望繼續維持死前的生活。

4

依古人的觀點,人死之後會魂魄分離,魂氣升天,形魄歸地。

而怎樣才能使魂氣升天,又要形魄不腐呢?只有用玉。

他們認為玉石是天地之精,有防腐功能,能使屍體不朽,玉塞九竅,可以使人氣長存。

其實,用玉殮葬的做法早在四千年前就出現了。

到西周時期,喪葬用玉才形成制度,出現了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含、握在手中的玉握和蓋在臉上的玉覆面等。

所謂玉覆面也叫「面幕」,即用玉石製成人的眉、眼、耳、鼻等部位,並將其綴在一塊布上。

東周時期,開始在死者穿的衣服上綴一些玉,這就是玉衣的雛形。

5

但是,帝王和權貴們過度迷信玉的防腐作用,他們死後除了身穿玉衣外,還要在胸部和背部放置幾塊玉璧,並且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蓋、鼻塞、耳塞、口含,以及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門塞,即所謂的「玉塞九竅」。

其中最講究的是做口含用的玉蟬,古人認為蟬只飲露水而不吃東西,是一種清高狷潔的昆蟲。

口含玉蟬寓意著靈魂離開屍體,正如蟬從殼中蛻變出來時一樣。

也有學者認為,漢人用玉蟬做口含,是從蟬蛻轉生而領悟再生,希望死者只是暫時死去,還能夠復活和再生。

6

但是,美好的不朽之夢並沒有因為有玉覆體而實現,無論帝王還是貴族,他們的屍體都沒能敵得過歲月的侵蝕,最後都腐爛成了一堆白骨。

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漢代帝陵比其他時代的皇陵招來了更多的盜墓賊,帝王貴族不但達不到屍體不腐的目的,就連骨架都被人焚為灰燼。

直到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做了魏國的皇帝,他認為使用玉衣是「愚俗所為也」,於是下令廢除了以玉衣隨葬的制度,有關金縷玉衣的歷史才算是結束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玉衣:王侯將相的千年永生夢

玉衣是供皇帝和貴族死後穿的葬服,又稱「玉匣」或「玉柙」,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並以金絲,銀絲或銅絲相連而製成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