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衣:王侯將相的千年永生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玉衣是供皇帝和貴族死後穿的葬服,又稱「玉匣」或「玉柙」,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並以金絲,銀絲或銅絲相連而製成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

玉覆面,是指將玉石縫綴起來覆蓋在死者臉部的一組喪葬用玉,也稱「綴玉幎目」、「綴玉覆面」、「玉掩面」等。

玉覆面多縫綴於編織物的「幎目」上,形成人面形的面罩,因年代久遠,幎目幾乎腐朽,只有玉片保存下來。

玉片大多形似五官中的某一部分,或為規則的幾何形。

關於覆面的葬俗,學者們分析其特殊含義,在於使遊蕩在外的死者靈魂容易辨識本人的肉體,讓後人銘記死者生前的威儀,保護死者的面部,使其在去往另一個世界的途中避免傷害等。

玉覆面除了殮屍外,還有防止屍體腐爛與體現身份等級的功用。

玉覆面在西周時期只有上層貴族的墓中才能使用;春秋晚期以後,各個等級墓葬均見使用,低級貴族或平民也有用石覆面來代替玉覆面;西漢時期,葬玉發展到頂峰時期,玉覆面逐漸演變成更為複雜的玉衣形式。

從現有的考古材料看,玉衣很有可能出現於漢代文景時期,在漢武帝時期開始盛行。

殮葬玉器在漢代得以蓬勃發展,也是各方麵條件與環境都已具備。

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後,玉石原料的採運更加便利。

據記載,漢使到達西域後,發現鄯善、于闐、沙車等國普遍出產優質玉石,漢朝自此大規模從新疆引進玉料,為玉衣的製作繁榮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保障。

到了漢武帝時,國家經濟實力也空前強盛,貴族們紛紛追求享樂,奢侈驕縱蔚然成風,為了在死後也能延續陽間的富足安樂,漢代厚葬之風盛行,工程浩,墓室器皿無所不用其極。

以玉衣為代表的殮葬玉器,其形制、種類及工藝均高度發達,成為玉器史上的一座奇峰。

完整的玉衣形狀與人體相似,可分為頭套、上衣、手套、褲筒、鞋套五大部分,有男士女士之別。

附屬玉衣的葬玉組合,還有玉枕、玉手握、玉九竅塞、玉璧、玉棺。

目前兩漢時期出土玉衣、玉套的墓葬有81座。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的金縷玉衣。

劉勝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於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分封為第一代中山王,滿城當時稱北平縣,是中山王國統治的14個縣之一。

他的玉衣全長188厘米,由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光素玉片組成,於其角處穿透三至五孔不等,用純金絲結紮而成。


這件玉衣按照人體之形態量身製造,還形象表現出了腹部和臀部的凸起。

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物力十分驚人。

西漢時期的玉衣製作,相較東漢時更為精緻。

1994—1995年發掘的徐州獅子山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墓,其金縷玉衣玉片總數達到了4248片;玉片極薄,有些厚度僅1毫米,表面光潔度很高,至今仍帶有玻璃光澤;四邊的倒棱、打孔都非常規範,是目前使用玉片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玉衣,拼合得天衣無縫,有如盔甲一般。

玉片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製成,溫潤晶瑩,也是「迄今我國發現玉衣中玉質最上乘的一套」。

不過發掘時,這套玉衣已被盜墓者盜出墓室,並抽走了金縷,呈一堆散亂堆積的玉片,後經考古工作者的復原才得以重現。

中國古代治玉工具主要是砣具。

制玉之人坐在高凳上,用雙腳踩動踏板以帶動砣具旋轉,加上解玉沙的摩擦,對玉器進行切割琢磨。

漢代的琢玉機尚不及如此先進,跪式坐姿仍是時人普遍採用的坐姿,學者推測,其時的琢玉機應是較低狀的,玉人跪坐地上進行操作,雙腳無法解放出來,只能依靠手力。

所以,漢代製作一套玉衣,要耗費一名玉工約10年的工夫。

也因為此,玉衣的製作應出自規模較大的官營玉器作坊。

東漢諸侯王、列侯墓葬中沒有金縷玉衣出土,諸侯王級別的墓葬中出土的皆為銀縷玉衣,列侯及其同等級別的墓葬中出土的玉衣則全用銅縷穿綴,可見玉衣制度執行得很嚴格。


但在西漢時期,嚴格分級使用玉衣的制度尚未確立。

比如劉勝竇綰夫婦,他們的身份屬於諸侯王,理應是不能使用金縷穿綴的玉衣。

徐州九里山漢墓、陝西咸陽楊家灣4號漢墓,墓主或為劉姓諸侯王的家族成員,或為列侯,身份比諸侯王要低,但也用的是銀縷玉衣。

這可說明,西漢早期玉衣尚未形成定製,玉衣等級制度是逐步發展得更為完善的。

在制度規定外,皇帝也會賜給寵臣貴戚玉衣。

除此之外,任何人使用玉衣都是越制的。

東漢桓帝時,冀州的一位宦者趙忠,父親死後歸葬安平,私自使用「玉匣」入葬,被刺史朱穆發覺後,以其僭越而嚴懲之,「發墓剖棺,陳屍出之,而收其家屬」。

而王莽為打擊其政敵傅氏、丁氏兩家外戚,就曾奏請將傅、丁兩太后「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以媵妾之禮草草改葬。

漢廷也會將玉衣賞賜給少數民族政權的君主。

據記載,漢朝東北最重要的屬國—夫余國,漢廷會預先把做好的玉衣運往邊境的玄菟郡(大致為今朝鮮咸鏡南道、咸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吉林西部一帶),夫余國王死後,該國使臣以隆重的儀式將玉衣取回國安葬。

皇帝和貴族王侯殮以玉衣的習俗,只流行於兩漢時期。


東漢末年,水旱蟲災頻繁發生,再加上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對生產和經濟造成的破壞,都讓朝廷或是諸侯王國都已無力再製作玉衣。

此外,外來佛教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佛教相信「無生」,輕形骸而重精神,相信只有超越形體的精神才可永恆。

佛教推崇火葬,這種風俗肉身皆可拋,更何談玉衣殮葬。

明確廢除了玉衣制度的人是曹丕。

魏晉時期,反對厚葬、注重實際的思想開始流行,曹操、曹丕父子都是薄葬之風的倡導者和先行者。

曹丕認為,玉衣殮葬非但沒能保持屍骨不腐,反倒招來無數垂涎的盜墓者,是「愚俗所為也」,遂於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下令廢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代帝王為何要穿金縷玉衣下葬

1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所謂「珠襦玉匣」,就是金縷玉衣。因身份地位的不同,金縷玉衣連綴玉片所用縷絲的材質也有金縷、銀縷、銅縷和絲縷的差別。由於金...

一次爆破引出的絕世寶藏——金縷玉衣

《史記》記載,漢代的皇帝和貴族死後會穿上一種特殊的衣物,古人稱之為玉匣。據說,身穿玉匣可以凝聚精氣,使靈魂附著在不朽的軀體上,來世可得永生。但史書也未曾記載玉衣的形狀,兩千多年來人們並不知道玉衣...

去哪家博物館能看到真正的漢代金縷玉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是膾炙人口的唐代詩句,這裡的「金縷衣」指代「榮華富貴」。事實上,早在漢代就有了奢華無比的「金縷玉衣」,只是當時並非人活著時候穿的衣服,而是下葬時穿的殮服。

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使用金縷玉衣

古人崇信「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發明了許多專門用於殮葬死者以求不朽的「葬玉」,而歷代「葬玉」中,最奢華鋪張和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漢代的玉衣。 考古資料顯示,玉衣起源甚古。西周時期的「玉覆...

第一件金縷玉衣玉片就2000多塊,黃金1000多克

金縷玉衣多發現與漢代的帝王墓,金縷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而一般的貴族就只能...

是誰和王一起沉睡了兩千多年?

今天我們聊一聊歷史上一個人物,說起他來可能大家會感覺的陌生,誰呀,劉勝。這個名字我們聽起來的確有點陌生,可是說到他的爸爸漢景帝劉啟,大家應該能猜出劉勝的身價了吧,或許您沒聽說過漢景帝劉啟,還有一...

金縷玉衣之謎:可令死者可長生不老?

希望長生不老、靈魂不滅是古代皇帝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尋找長生不老藥、喝甘露、煉丹丸等等,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長生,這種求生的慾望也寄托在死後的裹屍衣上,這就出現了漢代特有的玉衣。金縷玉衣什麼樣?它是...

「金縷玉衣」隱藏的這些秘密,你知道嗎?

在漢代,除皇帝和高檔貴族外,任何人運用金縷玉衣都是犯上作亂,漢桓帝時,冀州官吏趙忠在掩埋他的父親時,私自運用仿造的玉衣,被人上告後,以僭越的罪名,將其父的墓掘開,陳屍於棺外,趙忠一家也被拘禁起來。

金縷玉衣真的可以讓屍體保持不腐嗎?

玉衣(也稱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體現了穿戴者的身份和等級。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