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現崮頂春秋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墓室北邊箱內的銅劍。

本報記者 張中 攝

考古人員為在沂水發現的春秋古墓2號車繪圖。

本報記者 張中 攝

墓葬位於三面峭壁的紀王崮頂。

本報記者 張中 攝

北邊箱內層層疊放的錞於、甬鍾、鈕鍾、石磬等樂器。

本報記者 張中 攝

16日,省文物局、省考古所在臨沂沂水舉行沂水紀王崮春秋古墓發掘重大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通報了近段時間的考古成果——在號稱「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紀王崮,深藏一座春秋時期諸侯王級的大型墓葬。

但墓主是誰,目前仍疑問重重。

[pagebreak]

2月1日,本報曾以「沂水景區挖出『春秋銅鼎』?」為題,報導了沂水天上王城景區新發現。

經過近兩個月的清理髮掘,墓葬形制和埋藏情況已經基本弄清。

據專家介紹,其總體結構較為特殊,最大的特點是將本應單獨置於墓室之外的車馬坑,安排在墓室之內,且處於與槨室相對應的位置。

墓室總體平面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南部為槨室,北部為車馬坑。

有墓道向東,正對槨室。

因為近年來施工不小心,槨室、墓室有遭破壞的部分。

隨著這座春秋墓葬出土的大量文物引人注目。

其中,位於南面的墓室位置,有南、北兩個「邊箱」相伴。

北邊箱主要是樂器,出土成套的銅錞、甬鍾、鎛鍾、鈕鍾、石磬、舟等,以及甗、罍等其他若干件青銅質文物。

南邊箱出土銅鼎、銅鬲、銅豆、銅罍各7件、銅敦3件,出土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在其西部是陶器及漆器,因為年隔久遠都已經腐朽,難以辨別器型。

墓室北面是車馬坑,殘存4輛車。

每輛車有兩匹馬,馬骨保存較好,木質車體腐朽嚴重。

馬車為獨轅車,可以辨清各部件。

馬頭有馬飾,馬脖子有銅串珠。

具有較大考古研究價值的是,其中2號車有鼎、鬲、敦3件車載青銅器,這種現象在之前考古中非常少見。

另外車馬中還發現銅箭頭、銅矛等。

根據《周禮》,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七鼎,足以顯示墓主規格較高,應是諸侯王或其夫人之墓。

因為考古中既發現兵器又發現婦女用品,墓主性別尚難以確定。

考慮到這座春秋墓葬規模很大,屬於單人葬,推斷應為春秋時期一般地位的諸侯王或國君。

據悉,挖出春秋墓葬的沂水天上王城景區歷史上沿用的名稱為「西大崮」或者「紀王崮」(也有人稱「姬王崮」)。

2000年開發景區時,根據當地傳說改為「天上王城」。

這次考古發掘的成果,印證了民間傳說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pagebreak]

出土的銅盂和鼎上有銘文,專家據此分析

江國國君之女遠嫁至此

出土的銅盂上有33個銘文,鼎有25個銘文。

據介紹,其中提及一個先秦古國——江國,位於河南南部一帶。

有專家稱,這說明當時有一名江國國君之女,攜陪嫁之物遠嫁至此,死後將陪嫁物隨葬。

墓室南邊箱出土銅鼎、銅鬲、銅豆、銅罍各7件、銅敦3件。

記者注意到,這些貴重的青銅器被並排置於坑中,形成「陣列」,十分壯觀。

其中,一些青銅器上有明顯的骨頭狀遺物,後據了解是馬骨。

省考古所所長鄭同修要求考古隊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繼續剝離這些馬骨等粘連物,使得坑內的青銅器裸露出來。

記者注意到,北邊箱很大,除了成堆擺放的青銅器,另有約60%的面積始終蒙著塑料薄膜,秘不示人。

趁著一位專家做研究的空當,記者一窺究竟。

其中,有一片造型十分規整的玉戈,表面呈骨色;有成堆的青銅箭鏃,泛出幽幽的銅綠色;有零散的箭頭,還有至少一把形制保存較為完好的銅劍。

記者看到,一個煙鍋狀的神秘器物在泥土掩蓋下仍露出金屬色。

一位考古工作人員說:「那是一件金器。

在北邊箱中出土的古代重要青銅樂器錞於,引起鄭同修的極大興趣。

據他介紹,此前考古發掘中,即便著名的濟南洛莊漢墓中,也只是出土一件錞於,而此次出土兩件,且另有眾多成組的樂器一起出土。

本報記者 喬顯佳

崮頂春秋墓,全國首發現 古墓未遭偷盜,在山東地區周代大墓中尚屬第一例

本報沂水4月16日訊(記者 喬顯佳) 儘管繁瑣細緻的考古工作只是剛剛開始,但沂水春秋墓葬已經取得重大考古成果。

16日,我省權威考古專家、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同修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沂水春秋古墓的不凡之處。

此墓的發現之處,位於「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紀王崮的最高處,堪稱高山之巔。

鄭同修說,我國到漢代時,有「坐山為陵」的現象,將社會上層人群的大墓構建在山頂是普遍現象。

但在春秋時期,在他本人掌握的信息中,全國還是第一次出現這種現象。

[pagebreak]

沂水春秋墓葬是我省考古人員發掘的第三處春秋大墓。

第一次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沂水縣劉家店子發現的春秋中期墓,出土了陶器、銅器、金器和玉石器等各類文物600餘件;第二次是濟南長清仙人台春秋墓葬,1995年3-5月,由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對其進行發掘。

此次發掘活動還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鄭同修說,前兩處春秋墓葬,從規模來看「都沒有這麼大」。

還有一點足以超過前兩處春秋墓葬的是,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除了施工時被人無意中損毀部分,其餘的保存很好,未遭偷盜。

這一點在山東地區周代大墓中,尚屬第一例。

沂水春秋墓葬中,車馬坑和墓葬同處於一個範圍內,且很可能處於同一封土堆下,這一點在歷次考古發掘中也是「極其罕見」。

鄭同修表示,自己掌握的信息中尚無這種情形。

在場擔任考古發掘顧問的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博導任相宏認為,天上王城景區所處崮頂南北狹長,古墓埋葬面積受限,地理環境很可能是導致墓室和車馬坑同處一個地方的原因。

此外,在東西寬4米,南北殘長7.5米的殘存車馬坑中,殘存車馬4輛,其中2號車中有鼎、鬲、敦各1件,這種車輿中還載有青銅器的現象在山東也是首次發現。

「目前的考古只是初步階段,正在繼續清理中,棺槨還未清理打開,周圍情形不清楚,因此此墓國別不清,墓主性別不清,亟須考古人員解決的問題還有許多。

」鄭同修說,種種疑問有待下步發掘研究工作來解答。

省考古所原所長張學海:

沂水春秋墓葬是莒國所留

沂水紀王崮崮頂春秋墓主人是什麼身份?多位考古專家以證據不足為由,不願發表意見。

省考古所原所長、研究員、著名考古專家張學海提出個人看法:此墓很可能是莒國墓。

張學海到考古現場探望之後認為,從青銅器器型來看,與此前莒國出土的青銅器物很相似。

當時,與中原各國沿用周禮,使用單數鼎陪葬不同,靠近大海的莒國實行的是「夷禮」,用鼎陪葬時常用雙數。

此次出現7鼎,儘管是單數,但只是較少的情形,仍應該依據器型判斷為莒國墓葬。

相對中原各國沿用周禮,以鼎象徵身份隨葬的禮制,莒國則實行鼎、鬲同時隨葬,兩者相隔擺放。

[pagebreak]

張學海介紹,此前考古人員在對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考古發掘中出土的一件青銅器進行研究後發現,上有銘文「莒公」二字,隨葬有10個鼎,10個鬲。

「莒公」即莒國的國君。

沂水春秋墓儘管是7鼎、7鬲,也可以作為一種相當於「國君」的身份來使用。

兩處春秋墓葬同處今天沂水縣境內,很可能同為莒國文化,同處莒國地盤。

紀王崮位於莒國都城(現莒縣縣城)西北向50公里之內,齊國、莒國部分分界線——齊長城的南面,從地理上推測也很可能是莒國墓。

在《左傳》中,有「紀侯大去其國」的表述。

一些考古專家據此認為,如今的紀王崮很可能是公元前690年被齊襄公滅掉的古紀國,其都城在現壽光市境內紀王台,國破後,紀哀侯(姜叔姬)帶領部分隨從逃到紀王崮,延續數世。

但是,《左傳》所述與我國另外一部經典史冊《史記》又有明顯出入。

張學海認為,所謂紀侯「去國據此」很可能只是後人一種美好的願望,因為強悍的齊國不會允許一個喪國之君逃跑到此居住多年,逃跑中也不可能攜帶如此多的青銅重器翻山越嶺。

紀國在春秋早期被齊所滅,而此墓斷代應屬春秋中期偏晚墓葬,兩者相差幾十年,從時間上看與紀侯「去國據此」之說也「對不起來」。

本報記者 喬顯佳

古墓之謎何時得解

驚現於海拔577.2米崮頂的沂水春秋墓葬,其神秘的主人到底是誰?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

有記者將此問題拋給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同修,他半開玩笑地指著尚未發掘的墓室:「你去問他們吧!」言外之意是,只有進行充分細緻的考古發掘,才有可能搞清種種疑問。

先期清理出的一隻銅盂有33個銘文,一隻鼎上有25個銘文,成為考古人員窺探歷史本來面目的寶貴資料。

在接下來的青銅器提取和清理中,會不會發現同樣記載信息清晰的銘文?[pagebreak]

尤其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紀王崮一帶十分荒涼,即便在今天通電、通水、通纜車的情形下,冬天在崮頂常住都難。

難以想像2500年前,這麼多人在上面如何吃、住、生息?

據介紹,陪葬坑內,有一名不到10歲的孩童,他是誰?另外現場還留有大片灰燼狀東西未及清理,這又是做什麼用的?是祭祀還是殉人的埋葬場?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博導任相宏說:「這次考古的意義非常大,因為在沂蒙山的腹地,歷史只是紙上的文字,人們一向認為人煙稀少,而考古實踐將填補這段歷史,也必將對當地經濟起到拉動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最大的墓地的身世之謎

中國最大的墓地是哪裡?當然是秦兵馬俑了,那是怎麼被發現的?就在1974年,陝西春旱嚴重,驪山腳下許多村民被迫打井抗旱。井底,有人忽然挖到一個奇怪的陶土人頭。當時他們誰都不會想到,這個陶土人頭引出...

神奇的「考古摩斯密碼」 發掘千年周代封國

去年年底,陝西澄城縣王莊鎮劉家窪村西的魯家河東岸塬邊,當地的村民發現,在田野地頭,不時有深洞出現,村民把這一情況反映給公安機關。聯想到最近接連發生轄區的文物案件,公安機關會同考古部門一起對這片...

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

秦公 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 古墓 ,該墓有186具殉人,是中國自 西周 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 墓葬 ;槨室的 柏木 " 黃腸題湊 "槨具,是中國 迄今 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