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前世今生 序列(一)——原始社會的山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小序:近日紅遍大江南北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正在敘述著一件件價值連城國寶的前世今生,借著這股強勁東風,作為山西人的我,有責任講述有著5000年中華文明史、囊括了全國70%以上地上珍貴古建文物的家鄉。

即日起,請隨我一起,走進山西的前世今生——

綠色——山西

序列(一)——原始社會的山西

現在的山西,在華北乃至在全國,都是較普通的省份,並不突出。

然而,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好幾次,山西在全國,至少在黃河流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其重要性有過於今天的山西。

山西位於華夏腹地,黃土高原東部,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總面積為15.6萬平方公里,有3600多萬人口。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稱,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有恆山,南有中條山,境內主要有汾河和海河兩大水系,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山西特殊的文化。

由於原始人類受生產力水平所限,大多選擇臨水而居,早期人類對於這片土地情有獨鍾,所以在河流附近留下了許多他們的生活印跡。

山西十一地市分布圖

目前在山西境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達300多處,數量居全國首位,到了新時期時代,原始先民們創造的文化遺蹟更是遍布全省南北,達到了2000多處。

其中,陶寺文化更是這一時期最為發達的物質文化之一。

這些都充分顯示出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是文明的搖籃。

在黃河的大拐彎處,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附近的西侯度遺址,是目前國內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之一,距今大約180萬年,考古學家們在這裡找到了32件人類使用的石器,向我們展現了當時人類的生活狀態。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的主要是打制石器,往往要求所選擇的原料有一定的韌性和硬度,西侯度石器的原料大部分為石英岩,少數為脈石英和火山岩,已經達到了硬度的要求。

出土的器型有刮削器、砍斫(zhuo)器和三棱大尖狀器等,也反映了當時人類是以採集和漁獵作為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

除了石器之外,還發現了22種古動物化石,有平額象,披毛犀,粗壯麗牛,兩件帶有人工切割或刮削痕跡的鹿角,這表明當時人們可能已經會製作骨器。

動物化石中還有一些顏色呈黑、灰的鹿角、動物肋骨,化驗表明它們被火燒過,這也說明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使用火。

西侯度遺址復原圖

舊石器時代中期,山西境內是以丁村遺址和許家窯遺址為代表。

大約距今12萬年前的丁村,氣候溫暖濕潤,汾河水勢洶湧,生活在汾河流域的人類稠密,這一時期的人類被稱為早期智人,從體質特徵上看與現代人還是有著較大的差別,額頭扁平,顴骨高聳,吻部突出,腦容量比較小,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人之間。

在丁村遺址中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是一件幼兒頂骨殘片和3顆屬於一個12歲兒童的牙齒化石。

以及被稱作「丁村尖狀器」用來起土挖掘的三棱大尖狀器,在丁村人手中被打造得近乎完美。

丁村遺址

在朔州市的峙峪一帶,出土了2萬餘件的石製品,大量的獸骨,尤以野馬和野驢碎骨居多。

同時出土了中國的第一枚石鏃,石鏃的出現意味著弓箭的發明,它大大地縮短了狩獵者和獵物之間的距離,反映出當時人們勞動技能改進和狩獵水平的提高。

在山西省博物院有一組復原場景,是山西省吉縣柿子灘人的生活場景,距今約2萬年至1萬年前,這一時期的人類被稱作晚期智人,他們的體質特徵與現代人已經基本相同,擁有靈巧的手、穩固的腿腳、適應直立姿勢的軀幹、發達的腦等等。

他們還學會了人工取火,保存火種,在這個遺址中發現了近300多處用火遺蹟,周圍分布著數千件石製品和動物化石,這些發現為考古學者分析當時人類生活狀況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實物資料。

除此之外,還發現了兩處用赤鐵礦粉末塗繪的表現當時人們精神生活與信仰崇拜的岩畫,也是人類最早的繪畫遺蹟之一。

柿子灘遺址豐富的文化面貌,被列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吉縣柿子灘遺址復原圖

柿子灘遺址出土石器

大約距今1萬年前後,人類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石器時代。

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家畜飼養業,使用磨製石器,製作陶器。

出土于山西省翼城縣棗園村的陶器,距今約有7000年的歷史。

陶器大多採用泥質紅陶,表面沒有花紋裝飾,這和當時的陶器製作技術有著很大的關係。

人們把泥土搓成條,一圈圈盤起來,經過拍打和簡單的修整後,就製成了陶器。

看似簡單的陶器卻說明了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開始了農業生產,會建造房屋,過上了定居生活。

陶器的產生與農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適應炊煮穀物類食物的需要而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當原始農業獲得一定的發展,穀物類食物大量增加時,人類便需要一種便於炊煮穀物類食物的器物,而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陶器是一種最理想的器物,所以這些陶器反映了農業在當時的發達程度。

到了距今5千年,棗園文化被當時更為先進的仰韶文化所替代。

這一時期,陶器在製作工藝、實用性和裝飾性上都有了進步,器表上裝飾有圓點紋,曲邊三角紋,花斑紋構成的圖案,富有動感,這也是仰韶文化最顯著的特徵,因此也被稱為彩陶文化。

這也從側面反應了當時的農業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因為只有當人們的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這樣的彩陶文化普遍存在於距今6500年至5500年的黃河流域,從上游的甘肅、青海,到中游的山西、陝西、河南,一直到下游的山東,甚至影響到了長江流域和遙遠的東北地區,但仍從以黃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序列最為清晰,框架也最為完整。

西陰遺址就充分揭示了仰韶文化在山西西南地區的空前繁榮。

西陰遺址是由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先生主持發掘,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獨立主持的現代考古發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彩陶瓶

(彩陶瓶:新石器時代。

高36厘米。

山西省垣曲下馬村出土。

小口,弧腹,平兩組對稱的渦紋,腹下端飾傾斜狀疏朗的線紋和劃紋。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省襄汾縣境內發現的陶寺遺址是這個地區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陶寺遺址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這是一處集古城址、古墓葬與古代居住遺址並存的大型遺址,總面積達430萬平方米。

20世紀70年代,在陶寺遺址的古城址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規模龐大的祭祀區、宮殿區、墓葬區,顯然,這已經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原始部落居住區。

對於陶寺遺址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過,從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來看,無論從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與古史所記載的「堯都」有很大的關聯。

陶寺文化也是這一時期最為發達的物質文化遺存代表。

陶寺遺址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以下幾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樂器——土鼓、磬;彩繪龍盤、觀象天文台。

土鼓是用陶土燒制而成,頂端蒙皮,出土於大型墓葬,體現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磬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石質打擊樂器,器形碩大,單獨懸掛的磬叫作「特磬」。

樂器器形都比較大,應該更多用做禮器,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

在陶寺墓地已發掘的墓葬中,有六座明顯超出一般墓葬以上的大墓,其中有5座出土了彩繪龍盤,盤中所繪的龍實際上更多的是以蛇為主要造型,又適當地吸收了鱷魚等動物的特徵:方頭蛇身,眼睛小而圓,口吐長信,這是蛇的特徵,但吻部較長,利齒成排,又有點像鱷魚。

整體給人的感覺是身體飽滿而強健有力。

在古代,盤子是用來盛水的,盤中龍象徵水中龍,具有調和風雨的力量,而口中吐出的長芯又像是麥穗,既說明了人們求得一種美好願望,也反映出農業的重要性。

土鼓、磬、彩繪龍盤說明當時禮器與樂器同時出現,證明4000多年前山西南部已經出現了階級的劃分,具備了早期的國家雛形。

在2003年陶寺遺址發掘中發現了一座特殊的大型建築基址更能說明陶寺文化先進的場景。

基址是由11根夯土柱組成,呈扇形排列,經過專家反覆地論證與研究,再加上近一年多達77次的實地模擬觀測,最後認為這應該是一座用於觀測天象的「天文台」。

在固定的觀測點上,從柱子之間的空隙來觀測正東方向塔兒山上的日出,由此來判斷節氣,指導農業生產。

古人通過觀測可以推測出20個節氣,其中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最為精確,與我們今天科學觀測結果相比,誤差約兩天,而它的絕對年代在距今2500年左右。

(我們知道觀象台是為了指導農業生產的,而中國幾千年的農耕社會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所以觀象台的出現也能夠告訴我們當時山西南部農業的發達程度,從這個角度出發,它作為堯的都城或統治中心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陶寺觀象台大約建於公元前2100年,比著名的英國巨石陣(公元前1680年)還要早5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土鼓

(高81.6厘米,口徑40厘米。

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彩陶龍盤

(口徑40.5厘米,高8.8厘米。

1984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泥質黃陶,敞口,折腹,平底。

內壁磨光,塗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紅、白彩繪製蟠龍圖案。

頭在外圈,圓眼,頭兩側突出如耳似鰭,張口露齒,長信外吐如麥穗。

身向內卷,尾部在盤底中心,周身飾雙排鱗紋。

該龍形實際以蛇為原型,綜合了許多動物的特徵為一體,表現出沉穩、神秘與威嚴,頗具禮器性質,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屬廟底溝二期文化遺物。

彩陶罐

(新石器時代。

高45厘米。

1989年芮城縣金勝莊村出土泥質紅陶,器表磨光。

侈口,圓唇,短頸,寬肩,上腹突出,下腹內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繪以弧線和圓點等組成的花卉圖案。

體型碩大,器形完整無缺。

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遺物。

陶寺遺址古觀象台復原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用考古學方法探索文化、追尋文明

十一月初,天氣漸冷、寒霜將至。「晉界」講壇第二期最後一講也在本周日與觀眾們如約而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曉毅老師將與觀眾一起,用考古學的方法探索文化發展的脈絡、追尋古代文明的遺蹟。 何謂文化...

山西考古發現「改寫了歷史」

2010年7月29日上午,由首都博物館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推出的大型考古展將開幕,涉及全國32個省市的出土文物和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其中,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發現是最受關注的焦點——因為這一考...

山西襄汾:探密「最早中國」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城東北7.5公里的崇山西麓,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是龍山時代晚期超大型都邑聚落遺址,是最初中國的發源地。1988年,陶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陶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