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湖北考古隊挖出「天下第一劍」,郭沫若的出現最關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65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代,為了響應國家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的政策,湖北省決定修建漳河水庫第二乾渠。

在水渠經過的路線上,有一座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的遺址——紀南城,在它的周圍分布著很多楚國時期的墓葬。

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湖北省組織了專業的考古隊,對水渠經過路線上的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陳振裕1964年剛剛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就被分配到這裡參加了挖掘工作。

有一天,他帶領兩名探工下去進行勘探,在望山地區發現了一座大型墓葬,長度達到16米,寬13米,這在當時的湖北是絕無僅有的。

趕回考古隊後,陳振裕將發現上報給了領導。

很快一支專業的考古隊就進駐到瞭望山墓地,在隨後的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楚國墓葬,歷經2000多年沒有被盜,墓中一定可以出土有研究價值的文物,大家都很興奮。

在打開墓葬之後,陳振裕在墓主人的身邊發現一把帶有劍鞘的寶劍。

當時他以為只是一把普通的青銅劍,沒有十分在意,就交給臨時倉庫保管了。

第二天,陳振裕像往常一樣,帶人在古墓中清理文物,突然有人興沖沖的跑來,告訴他說,昨天發現的青銅劍清理之後,出現了銘文。

這個消息讓陳振裕十分興奮,立刻趕回臨時庫房查看。

只見經過清理後的青銅劍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

有人拿過一沓20多層的紙,被輕鬆劃破,大家都在感慨,這可真是一柄寶劍。

在劍的底部,考古人員發現了八個銘文,是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的鳥篆文。

陳振裕等人看了半天,也只認出幾個字。

他們立刻叫來了當時的文字專家方壯猷先生,經過仔細的查看,方先生也只認出六個字,「越王()(),自作用劍」,至於第三、四個字,他也沒有把握。

毫無疑問,這是一把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國王的寶劍,第三、四個文字應該是這把劍主人的名字!但是讓考古人員十分不解的是,一柄越國的寶劍,為何會出現在一座楚國的墓葬中?經過商議,考古人員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弄清劍上銘文的意思,才能解開眾多謎團。

湖北省博物館的館長立刻給遠在北京的郭沫若寫信,將劍的照片、文字拓片郵寄給郭老,向他請教文字的意思,同時也郵寄給了國內很多著名的古文字專家。

經過漫長的學術討論研究,最終郭沫若綜合眾人意見,下定結論,這八個字應該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勾踐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國王,最著名的就是他「臥薪嘗膽」大敗吳王夫差,成為春秋五霸的故事。

關於為什麼勾踐的寶劍為什麼會出現在楚國的墓葬中,郭沫若等專家給出了兩點原因:

第一、戰利品

國王的貼身用劍一定是國家的珍寶,不可能輕易流落到楚國,只有在後來越國被楚國所滅,才有可能被當時的楚國貴族得到,並且作為自己征戰的功績,在死後帶進墓葬。

通過對墓中出土竹簡的研究,考古人員認定墓主人名叫邵固,應該是楚威王或楚懷王時期的大貴族,很有可能參加了對越的戰爭。

第二、陪嫁品

在春秋戰國時期,劍是一種重要的禮品。

史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經將女兒嫁給楚昭王,而她生的兒子就是後來的楚惠王。

所以有學者認為,這把劍應該是勾踐給自己女兒的陪嫁品。

現在,越王勾踐劍是聞名天下的國家一級文物,也被考古界譽為「天下第一劍」,是現在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對於確定這把劍的價值,郭沫若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寶劍千年不腐之謎——越王勾踐青銅劍

削鐵如泥,吹毛斷髮,外星製造……千年寶劍越王勾踐劍從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帶了諸多謎團。今天小小白就來給大家一 一解惑。01美國人曾經評選過世界五大著名刀劍,越王勾踐劍打敗了山下奉文軍刀、七支...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朽

身穿一襲白衣,不染絲塵,手持一把名劍,削鐵如泥,此般俠義之風不知何時已深深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而伴隨著越王勾踐劍的出土,這種似乎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中的虛幻情景也漸漸走向了現實。1965年冬,在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