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2000多年前的寶劍,讓網友炸開了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河南考古」,一個冷門微博,這兩天火了。

為啥?河南發現了大寶劍,2000多年前的大寶劍!而且,是寒光閃閃的2000多年前的大寶劍!

看,就是這樣↓↓

這樣↓↓

歷經2000多年侵蝕,寶劍還能保存的如此完好,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難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認為這是2016年最完美的收官成果。

考古人員都驚呆了,河南還沒出土過如此的寶劍呢↓↓

根據這把劍的長相,再根據它的出土地點河南信陽市陽城址18號戰國大墓,炳哥判斷,這很可能是一把楚劍。

牛!牛x啊!

「河南考古」微博下面,網友很激動,都快炸鍋了↓↓


劍身歷經漫長歲月後,仍然保持了青銅劍的本來顏色,鋒利輕盈、簡潔硬朗、青光灼灼、寒氣逼人,在考古學上,它就屬於上品之列。

戰國時期,楚國青銅劍工藝之精,居列國之首。

這是有原因的。

追根溯源,吳、越原本不僅是「保健之鄉」,也是真正的「寶劍之鄉」。

你沒有忘記那個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吧?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目前是國家一級文物。

所以,在法律上,動你一根手指頭沒事,動劍一根手指頭很可能被管吃管住。

關鍵點在此——吳、越都不爭氣啊,吳先被越滅、越又被楚滅,原來為越王鑄劍的頂級工匠干將、莫邪,轉而成為了楚國的鑄劍大師。

其實,越王勾踐劍也是出土於湖北望山楚墓群中。

由此,楚國融匯眾家之長,鑄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劍,這就是越王劍矛等稀世珍品為何出在楚墓中的緣由。

唐朝張柬之說「吳鉤明似月,楚劍利如霜」,並非虛言。

從河南考古研究院公布的照片來看,新出土的這把楚劍也就50厘米長左右。

50厘米?50厘米?作為一個男人、一個尚武之人,在一個戰爭不斷的時代,配一把劍才50厘米?好意思秀出來麼?

現在,每天早晨在廣場上練劍的大爺大媽,他們的劍可都是1米左右的呀!

浙江博物館也藏有長短相似的楚劍,2016年12月初,一位導遊介紹說,楚劍短,是因為楚國人身材矮小。

這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作為北方人,炳哥都覺得這說法不公平。

其實,青銅劍的長短,一跟劍的功能有關,二跟工藝有關。

春秋戰國時期,劍在戰場上怎麼用?肉搏!肉搏!!肉搏!!!

敵我相對較遠,用弓箭;相對較近,則用戈、矛等長兵器;面對面的時候,就只好用「劍」這種短兵器了。

另一方面,冶煉青銅劍用的材料銅和錫,古人一直搞不明白該放多少。

錫少了吧,劍太軟;錫多了吧,劍硬了,但又容易折斷。

為了求個平衡,一般鑄劍都是講究短小精悍。

春秋戰國之際,青銅劍長度普遍在50、60厘米左右,不論是北方的秦國、趙國,還是南方的越國、楚國。

到了戰國晚期,工藝進步了,一些劍才超過了70厘米。

秦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86厘米↓↓

廣場上你大爺大媽用的劍,是鐵的呀,漢代,鐵劍流行,長度普遍達到1米。

那如何解釋南方的越國,鑄劍工藝比北方高明?地理環境決定的嘛!吳、越以及楚國,多水道和丘陵,開闊空間不足,弓箭、戰車等耍起來不方便,而使劍的步兵就顯現了威力,所以鑄劍水平遠高於中原諸國。

「小歷史」關注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細節。

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小歷史」(Microhistor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真正的國家寶藏在這裡|吳越青銅劍

文/張敏在火藥發明之前,人類爭鬥的沙場是冷兵器的世界。在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之中,劍,歷來被稱為「百兵之皇」,而年之最長者,唯青銅劍是也。從商朝時的短如匕首開始成長,到東周時期,吳越之地的鑄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朽

身穿一襲白衣,不染絲塵,手持一把名劍,削鐵如泥,此般俠義之風不知何時已深深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而伴隨著越王勾踐劍的出土,這種似乎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中的虛幻情景也漸漸走向了現實。1965年冬,在湖北...

揭密中國劍的前生今世

劍是中國古兵史上很熟悉、很常見的古代兵器。劍的歷史悠久,構造極其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兩面都有利刃,劍端有鋒,即可橫斬,又能直刺。平時帶在身上能夠自衛格鬥,戰場上揮劍格鬥用以殺敵,實戰應用十分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