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報新年寄語|文化自信: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社會科學報》祝您2017新年快樂!

社科報 寄語

太陽每天催醒地球,暮鼓晨鐘之間,2017翩然而至。

2016的劇情已落幕,渡過陽光抑或風暴,身處其中的我們不願沾染過多的驚恐與悽惶,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人類個體而言,在激流促變中安然向好,才是最真實的嚮往與守望。

當時間揮就新的年輪,今天的中國與世界,途經馥郁,走過雜蕪,在光怪陸離的時代圖景中,依然不斷探索與精進。

在「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中國經濟大形勢下,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猶如一個時代課題,文化自信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對文化傳承的自覺自省,對人類文明的深沉思考,彰顯出大國的歷史責任和天下情懷。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當我們向歷史深處凝眸回望時,更多的清醒與堅定匯聚成心口那一團踏實的底氣。

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

商周典籍,戰國百家,魏晉風度、盛唐氣象,詩詞歌賦氣象萬千,書畫雕飾匠心獨運,四大發明澤被中外……梁漱溟有言,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後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倫、印度、波斯、希臘等,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於今日巋然獨存。

一個拋棄或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綿延的中華文化讓國人可以悠然自得地汲取深厚的精神養分,但複雜的歷史演進過程要求我們不能靜止地看待中華文化。

注重中華文化的轉化和創新、辯證地處理不同文化類型之間的關係,才能自覺引領文化的創新變革。

認識歷史,理解歷史。

歷史不是泛黃易碎的舊紙張,只有把過往放在當下,放在每個社會個體的生活世界中來考察,我們才能在認清方向的同時保持警醒,而不至於走向虛妄。

科學、技術、工業三駕馬車載著人類的命運狂奔。

經濟增長失去控制,它的發展把人們引向深淵。

「19世紀靠軍事改變世界,20世紀靠經濟改變世界,21世紀靠文化改變世界」,歷史如是說。

文化決定了一個社會如何面對現代化的挑戰。

以韋伯的理論為基礎,哈瑞森、福山、亨廷頓、普特南、英格哈特等學者都不斷提出論證,認為文化在形塑一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行為上,是一個關鍵元素。

而一種文化是強勢還是弱勢,也取決於其附著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實力,與這個社會的群體心理亦有很大關係。

近代以來,西風東漸,「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經歷了劇烈變革的陣痛」。

西方文化藉助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傳播平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侵略態勢,其他文化均處於邊緣位置。

西方科技的攻擊性使我們陷入了一種文化危機。

我們在向西方發達資本主義文明學習的過程中,則加劇了這種文化的不自信。

在人類生活的文化定向中,記憶是一種巨大的力量。

每一種認同都因識別出他者而存在,這樣就必須了解他者的差異中那些強有力的文化要素和過程。

哈貝馬斯指出,西方文化所創造的一切文明和制度,並不是現代世界永恆和必然的選擇。

1997年,費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學講到「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此為,「文化自覺」。

當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文化與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相比還並不相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知己知彼、推陳出新。

立基於現實國情,才能更正確看待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優秀文化所包含的價值。

在西方模式陷入困境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天下為公、重義輕利」的價值觀等解決當代人類面臨危機的重要啟示和價值也就日益突顯出來。

這種自覺性來源於對自身文化的深層了解。

文化的突破,要靠知識分子。

賦予文化新定義,也是仰仗知識分子。

許倬雲認為,必須由知識分子在心智上自求解救,以其良知能為文明的突破而努力。

正如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堅持主張:「知識分子是社會中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個人,知識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眾以及『為』(for)公眾代表、具現、表明訊息、觀點、態度、哲學或意見的個人。

現代文化的傳播是以知識分子獲得了主宰自己命運為歷史前提的。

文化活動有如一個巨大的磁場,身處其中的人不斷互相影響,知識分子要發揮自己的學術特長,既勇於著書立說,發出自己的聲音,又可以憑藉自己的知識文化優勢直接參與社會變革。

實踐永遠領先於理論。

知識分子肩負著傳承、播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

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應更加關注歷史轉型中涌動不息的現實,將自己的知識優勢和道德資源轉化成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化實踐,重塑學者的文化自信。

唯有總結,才會創新。

唯有使命感在身,文化才會更加強大。

所謂「使命」,正是「自覺」之謂。

捍衛學術,製造思想,尋找信仰,我們沿著過往日月不息的努力,賦予整個社會以未來的想像。

當嶄新的一年撲面而來,我們又一次站在見證歷史的起點線上,就像雙手捧著光芒,大時代的共振激盪出我們內心深處的熾熱與希望。

2017,以祝福開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與創新轉化

作者:於洪波,單位:瀋陽師範大學;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L15ZDA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

從文化自省、 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湘南學院基地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領會總書記講話精神,推進文化建設,決不能急功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