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沉澱歷史的記錄本 |國際博物館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天是第40個國際博物館日,1977年的今天,國際博物館協會發起創立了博物館日,希望藉此吸引更多人關注博物館文化。
博物館於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在這個博物館日,把你跟博物館有關的經歷和思考留言給我們,跟大家一起交流吧!
在古城蘇州的城東,有一座被費孝通先生讚譽為「神州水鄉第一鎮」的江南古鎮——甪直。
150 年前,一個叫王韜的青年人從那裡走出,遠赴英國講學。
在英國,王韜參觀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在驚異於博物館豐富收藏的同時,王韜感嘆道:「蓋人限於方域,阻於時代,見聞不能追及千古,足跡不能遍歷五洲,故,有遇之於途,終不能識也。
」在王韜的眼中,這是一個透過物證來解決人類獲取知識局限性的機構,它以收藏作為媒介和載體,連貫古今、溝通中外。
為此,王韜決定在他的著作中使用「博物院」來翻譯英文「museum」。
其實,「museum」 一詞來源於希臘文「museion」,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
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科學與藝術的九位神女的通稱,她們分別掌管著歷史、天文、史詩、情詩、抒情詩、悲劇、喜劇、聖歌和舞蹈,代表著當時希臘人文活動的全部。
約在公元前5世紀,在希臘的特爾費·奧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種雕塑和戰利品的寶庫,它被業界視為博物館的開端。
在其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博物館只是供皇室或少數富人觀賞奇珍異物的收藏室。
到18世紀末,西歐一些國家博物館相繼建立,並向公眾開放,博物館的功能才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對博物館的認知也才發生了變化。
博物館日步入「不惑」
2016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這是國際博物館協會確定博物館日以來的第40個國際博物館日。
1947年11月,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
它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持著官方聯繫的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享有諮商地位,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代表博物館和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國際組織,是國際博物館界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組織。
1974 年6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於哥本哈根召開第11屆會議,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機構。
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當做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之於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
」
並且,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持續發展,喚起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的了解、參與和關注,每年的5月18日被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
國際博物館協會又從1992 年起為每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確定一個活動主題,在博物館與社會公眾之間搭建溝通平台,也為博物館工作的努力創新提供核心思路和方向。
至今,博物館日已有24
個特色鮮明的主題,從「博物館與環境」到「博物館與全球化」,從「博物館:促進社會變革與發展的力量」到「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博物館」,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不同,一方面反映了博物館功能的逐步擴大,其功能不僅僅局限於收藏、研究和展示,而且要緊緊圍繞當前社會發展的主題和熱點,為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另一方面,給博物館的發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博物館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一定時期內應該做什麼。
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博物館與文化景觀」是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這一主題要求博物館為其文化景觀的管理和維護貢獻知識和專業技能,扮演積極的角色。
過去是打開未來的鑰匙,這把鑰匙就藏在博物館裡。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說過:「假如我們在今日檢視我們從祖先手裡接下來的遺物,我們將會看到什麼?他們留下來的東西,都是他們對人類生活的貢獻。
」
作為自然與歷史的結合,文化景觀指的是一個處於持續變化和演進中的特定區域,是某種特定的地理特性和人類活動變遷的結果。
無論是個人還是社區,都對保護和增強文化景觀負有責任。
上述任務也同樣落在了博物館的肩上,無關區域規模的大小,博物館擁有著作為該區域物質和非物質遺存的實物和元素。
對博物館和文化景觀之間關聯性的凸顯,強化了博物館作為積極投身於文化景觀保護的區域中心的理念。
一座對其景觀負責任的博物館,可以通過知識的推廣,喚起當地居民和觀眾對其自身價值觀起源的意識,邀請他們參與保護、推廣和增強這些價值觀。
每年博物館日,國際博協都製作與主題內容相關的海報、明信片和網頁橫幅,目的在於幫助參加博物館日紀念活動的博物館更好地理解主題,以新穎的設計吸引觀眾。
在今年的海報設計中,國際博協希望強調的是文化景觀的多元性。
這些由多樣元素構成的地域組成了絢麗多姿的拼花圖案,展現了源於自然與文化結合的豐富文化景觀。
海報設計所突出的不同花色拼接,也是人們日常生活和遺存的部分形態,更是文化景觀的組成方式。
圖案中的留白部分則為觀眾提供了自主發揮想像的空間,意在鼓勵人們成為文化景觀演進中的參與者。
中國博物館的責任
同樣是為了溝通東方與西方,就在王韜遊歷英國的1868年,一個叫韓伯祿的法籍耶穌會會士來到上海,並在上海建立了一座系統傳播西方科學知識的博物館——徐家匯博物院。
他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將西方的博物館理念帶到中國。
1905 年,晚清狀元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了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院——南通博物苑,中國的博物館事業由此揚帆起航。
隨著博物館理論的不斷傳播,博物館藏品在文化交流和教育方面的作用逐步被中國公眾認識並且肯定。
中國博物館協會於1983 年正式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並成立了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
每年的世界博物館日,中國博協都會在全國各省市區舉辦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
一個城市的文化淵源、文化傳統和文化積累通過博物館得到展示的同時,城市中以博物館為核心的文化中心正悄然形成,城市的文化在博物館的文化塑造之下得以傳承、發展,博物館不僅培育了城市文化,更促進了城市軟實力的建設。
城市軟實力在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產生帶動和輻射效應,博物館在現代城市中的價值也相應得到更加完美的體現。
每年,中國近百個出入境文物展覽,用珍貴的文化遺產溝通世界文化,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博物館觀眾,在持續的格物致知中更好地認識各種文明的價值。
今天的中國博物館已經認識到了自身的社會使命,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通過各種積極主動融入社會的方式,樹立了公共性、公益性的社會形象,努力建立和完善著博物館公眾的參與機制,探索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新模式。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
博物館承載著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通過燦若星辰的藏品,將流動的光陰定格為不朽;博物館搭建起傳播文化的橋樑,通過激活凝固於藏品中的信息,溝通古今,溝通世界。
伴隨著時代變遷,博物館被不斷賦予新的歷史使命。
今天的博物館,正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守護珍貴的人類記憶,溝通多元的世界文化,收藏過去,展示現在,開啟未來。
◆《鳳凰品城市》出品
更多精彩內容不容錯過!
歡迎訂閱我們,或關注微信公眾號:fhpcszz。
蓬勃發展的中國博物館與《建議書》在中國的實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的主題是促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和加強博物館與收藏及其多樣性和社會作用的建議書》在中國的推廣,論壇集中討論所涉及的幾個分主題,如新興博物館領域不同的模式與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