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代考古的發源地--殷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代商報網訊】中國現代考古學起步雖晚,但發展較快,特別是商代考古,可以說是從發掘和研究安陽殷墟起家,逐漸澄清了商代的文化面貌和社會形態。

殷墟,位於安陽市西北約3公里,以小屯村為中心,包括其北的洹河兩岸地區,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4公里。

公元前十四世紀,盤庚遷都於此,直到帝辛(紂)亡國,共歷273年。

周滅殷後,逐漸荒蕪,故稱殷墟。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小屯村出土的龜甲牛骨上發現文字,後又從中考釋出殷王名10餘人,從而證實此地即為文獻中記載的殷墟。

1928 —1937年進行過15次考古發掘,發現小屯村北有宮殿的遺蹟、侯家莊一帶有殷王族的陵墓。

殷墟共出士16萬多片甲骨刻文以及大量青銅器和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等文物。

解放後又經多次勘探和發掘,已基本摸清了殷墟的範圍及分布情況,發現有武官村大墓及其祭炕、婦好墓及鑄銅作坊和制骨作坊等遺蹟,並出土數千件文物和甲骨刻文。

殷墟不僅為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也成為中國商代考古的發源地。

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殷墟博物苑 基本簡介

殷墟博物苑坐北朝南,建於洹水之濱,仿商代的古建大門以紅、黑兩色為主色調,三門並峙,設計簡約,洋溢著3000年前王室的氣息。大門內的廣場中央佇立著一尊大鼎,這就是出土於安陽、堪稱商代青銅器登峰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