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殷 墟 甲 骨 傳 奇
文圖|蘇湲
三千年前,商代的輝煌隨著殷周的鼎革逐漸被深埋地下。
直到19世紀末,一些刻著奇怪符號的甲骨片引起金石學家的注意,人們才把驚愕的目光投向這個叫小屯的村莊。
為了破解祖先遺留下的文明密碼,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奔赴殷墟小屯,窮其一生、繼往開來,不斷延伸著中國20世紀以來,最偉大,而且最漫長的考古之旅。
因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發現而震驚世界的小屯村,兩面環水,位於洹河南岸的河灣腹地。
小屯村地處平原,卻比村邊的洹河高出數米,形成一片台地。
洹水在村下緩緩流過,歷經數千年,至今沒有改道,目前仍保留著原貌。
洹水一角
1928年至1937年十年間,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在小屯進行過15次發掘,不但發現有宮殿基址、大型排水溝,還發現大批的甲骨,大面積的祭祀坑、車馬坑和大規模的王室墓葬群。
這裡已經構成一個森嚴宏大的王都輪廓,而且從甲骨文可知,這片廢棄的都城是商朝盤庚建立的,以後在這裡共傳位八代十二王,直至商滅亡(大約為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之間)。
殷墟是世界著名歷史文化遺蹟之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近百年間,殷墟考古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而YH127甲骨坑的發現,可謂殷墟甲骨史上一次空前絕後的大發現。
上世紀30年代殷墟王陵大墓發掘現場
1936年春季,史語所考古組在殷墟小屯開始了第十三次發掘,由著名考古學家郭寶鈞主持工作。
YH127坑是這次發掘的最後一個坑位,位於小屯村東北部,由著名考古學家王湘負責。
127坑直徑近兩米,坑口距地表1.7米,坑底距地面6米。
6月的一天,當王湘伏身刮剝北面的土層時,突然幾片完整的大版龜甲呈現在眼前。
「快來看!」喊聲驚動了周圍正在工作的人們,大家紛紛放下手中的工作圍過來觀看。
難怪他們這樣激動,因為在殷墟多年的發掘中,雖然有過大龜四版、大龜七版的重要發現,但是像這樣完整的,沒有盜擾和攪動過的整坑甲骨,尚屬首次發現。
大龜卜辭
127坑坑位呈北高南低的趨勢,當時往這個坑中傾倒甲骨時,也是順著坡勢往下倒的,因此甲骨層也呈現斜坡狀。
在靠近坑北壁的甲骨層中,夾雜一具蜷身側立的人骨骸,似乎是在傾入甲骨時,同時扔進了這具屍體。
據專家分析,這具屍骨可能是當初管理甲骨的人,而這些甲骨則是後代廢棄的殷商檔案典冊。
經過半天的緊張工作,坑道的邊緣還沒有摸清,就已經出土甲骨3760塊。
展現在他們眼前的甲骨,多數是整版的,刻滿字跡的,有朱書的,也有墨書的,滿目皆是。
但是他們毫無間歇地揭取了一天,累得腰酸背疼,也只是清理了一層。
考古隊連夜召開會議,商量對策,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把127坑整體運回南京,異地揭取最為妥善。
考古組主任李濟得到消息後,即刻動身從南京趕往安陽,親自主持搬運工作。
127甲骨坑起運情景
6月14日早晨,考古隊讓民工把灰坑四周挖空,把灰坑孤立出來,然後僱人做了一隻巨大的木箱,準備整體盛放127坑甲骨層。
準備工作按計劃全部就緒,但是怎樣把一堆包裹甲骨、質如散沙的灰土塊連同甲骨一同裝入木箱,卻成為棘手的問題。
一群考古學家,反覆商議,反覆實驗,一直幹了四天四夜,才安全穩妥地把127坑整體裝入木箱。
最後,考古隊決定把運輸任務交給安陽車站搬運公司代為託運。
當64名搬運工人,把甲骨箱吊綁在一個粗大的木槓上,正要用勁兒抬動時,不料甲骨箱還沒離地,木槓在「咔嚓」一聲巨響中斷成了兩截。
搬運公司負責人無奈地搖搖頭,扔下甲骨箱怏怏離去。
無奈之下,李濟在村子裡挑選了六十多名強壯的棒勞力,再買來一根粗壯的榆木槓子,學著搬運公司那樣,把木箱吊綁在槓上,就這麼一路抬抬停停,費了兩天的時間才總算把木箱運到安陽車站。
胛骨刻辭殘片
這時已經是6月24日夜。
事情竟然這麼不湊巧,勞累多日的人們還沒有喘過氣來,一場磅礴大雨傾盆而下,一連數日不停,火車因此而停運。
這箱甲骨出土於中國危難之時,它的命運也和祖國的命運一樣,面臨著動盪不安、飄搖不定歲月。
大雨直下到7月4日,十天以後才晴,鐵路恢復運行,甲骨箱也被裝車運往南京。
不料火車走到中途出現了故障,不得不再次停運。
火車在中途修理兩天,又繼續運行,就這樣磨磨蹭蹭一直到7月12日,這箱甲骨才運抵南京史語所駐地。
胛骨卜辭
此後,由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和胡厚宣主持剔剝和揭取工作,這項工作進行三個月,才算告一段落。
共獲甲骨17096片,其中字甲17088片,字骨8片。
值得慶賀的是其中完整龜甲達320片,所記內容完備而且甲骨學現象十分豐富,成為甲骨學史上一件具有永久意義的大事。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正處於殷墟發掘高潮的史語所被迫停止工作。
當時127坑甲骨的揭取工作剛剛進行完,還沒有來得及整理。
8月中旬日軍轟炸南京,時局緊迫,為保護文物安全,史語所匆匆忙忙把揭取過的甲骨打包裝箱,隨國民黨中央機關遷往湖南長沙。
12月12日南京淪陷,長沙危在旦夕。
史語所的同仁為保護文物,不得不繼續流亡。
他們押運文物經衡陽、桂林、柳州、南寧、龍州,直到1938年春才輾轉來到昆明。
鹿頭刻辭
史語所的學者們就在這樣惡劣簡陋的環境中,展開了中斷已久的研究工作。
當初在南京裝箱時,那些完整的大塊龜版,經過兩年的輾轉流離,已變得七零八落、龐雜混亂,不易辨認。
正當整理工作剛剛起步,日軍又從滇緬路進兵,雲南戰事吃緊,1940年,史語所不得不再次遷徙到四川南溪李莊。
爾後在四川南溪李莊安頓下來,再度進行甲骨的修復和研究工作。
殷墟發掘的許多重要工作,就是在那裡完成的。
考古學家們將破碎的甲骨一一編號,粘合、墨拓、著錄。
1948年,史語所將十五次發掘所得甲骨,由董作賓負責編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編》、《殷墟文字乙編》,《乙編》主要收錄127坑所出甲骨,共收甲骨9105片,數量超過《甲編》的4倍,而且內容詳備,科學價值極高,為後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安陽殷墟苑全景
1949年中央研究院隨民國政府撤離大陸,臨行時,將史語所在殷墟十五次發掘所得甲骨精品,包裝成38個大箱,由李濟親自押送運往台灣。
從此殷墟甲骨學的研究和整理,分為大陸和台灣兩個中心同時進行。
作者簡介
蘇岩,女,筆名蘇湲,我國著名詩人蘇金傘之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博物院研究員,考古學者。
出版作品有大型考古紀實報告《中原考古大發現》1—4冊等、中央電視台三十集大型紀錄片《中原大發現》和大型紀錄片《商之都》(六集)總撰稿。
主編的《蘇金傘詩文集》,獲河南省優秀圖書一等獎。
在《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中原文物》、《河南文史資料》、《河南日報》等報刊雜誌發表各類文章數十篇 。
李濟,中國考古學之父:一切文物應歸公有,私人不收藏
各位看官好,我是江南大師兄。熱愛傳統文化,最近在讀《現代學林點將錄》,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天劍星立地太歲阮小二」——李濟。李濟這個名字,相信不了解文化傳統的朋友可能了解不深。不像胡適、魯迅、梁啓超...
殷墟:從輝煌王朝到殘缺遺蹟 穿越三千年歷史的傳奇
它的第一次發掘,被視為「中國考古學誕生的標誌」;它是中國連續發掘時間最長、清理遺蹟最多、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古遺址;它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世界文化遺產……它,叫殷墟。
發掘殷墟第一人:李濟
秦維憲初夏,剛割完麥子的中原大地泛著金光,田野上群鳥跳躍、飛翔,似乎在謳歌漫漫5000年華夏文明史。名揚世界的安陽殷墟,就在這先民的圖騰——歡愉的鳥鳴聲中,呈現在我的眼前。 今年是殷墟發掘85周...
一萬七千多片甲骨文曾在南京考古出土
文/王本興南京曾考古出土甲骨文一萬七千另九十六片。這個鮮為人知的地方即是今天位於南京北極閣南麓、雞鳴寺前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上世紀三十年代,這兒原為民國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