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探幽訪古系列》:殷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甲骨文的發現地,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地,第一位女將軍的長眠地,商代的中國首都......

這裡的一切無不訴說著三千年前中華文明的輝煌

殷墟這個地方要說的東西太多,甚至一時都不知從哪說起,再加上篇幅又不能冗長,因此寫這期節目之前,我真是犯了難。

如今殷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麼重要的地方又不能不說,所以,我儘可能用最簡練的語言,把殷墟給大家講明白。

殷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殷朝的廢墟,殷朝實際上就是商朝,也就是商朝的廢墟,所以講殷墟之前首先要講商朝。

商朝距離現在已有3000多年,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甚至很少提到它。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修史的傳統,每個朝代的每個時期都有明確的紀年。

中華文明最早的紀年是西周時期的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

這一年前面的歷史紀年完全不清楚,也就是說夏、商和西周前期的歷史模糊不清,再加上考古發現也很少,甚至很多西方學者不承認中國有夏商這兩個朝代。

大概是基於這些原因吧,我們國家於1996年5月啟動了重點科技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

此項工程經過多個學科的綜合攻關最終確認商朝的紀年是: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其中公元前1300年是一個重要分界線,之前是商前期,之後是商後期。

公元前1300年這一年,商朝第20位君主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安陽市的小屯村,所以商朝後期也叫殷朝,這裡今天成了廢墟就叫它「殷墟」。

殷墟是我國最早成系統的漢字-甲骨文的發現地;這裡也是世界出土青銅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的發掘地,在這裡我們可以領略到我國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感覺到人類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安陽殷墟的發現與發掘是全世界公認的,二十世紀最值得中國學術界驕傲的兩大成就之一,使中國信而可靠的歷史拓展了600多年。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甲骨文、都城遺址,被稱為殷墟三寶,豐富的文化遺產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遠古先民的智慧和才能。

更重要的是,這裡發掘了15萬片刻字甲骨,它見證了全世界唯一的、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字體系,且至今仍為世界上1/4的人數所使用,同時也使中國文字使向前提早了500多年。

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已經蜚聲中外影響深遠,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2006年,7月14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組織將中國安陽殷墟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商朝簡史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裡的「炎黃」指的是大約5000多年前,中華大地上出現的兩位部落首領,分別是炎帝和黃帝。

炎帝這裡先不說,只說黃帝。

據傳說,黃帝部落在今天河北的逐鹿縣打敗了蚩尤部落,後來又收編了炎帝部落,成了中華大地上人數最多部落的首領。

由於當時國家的概念還沒有形成,我們只能稱他為部落首領。

因此,黃帝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隨著對歷史學習的深入,我發現: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還真有道理。

因為隨著歷史的發展,後面又出現了夏、商、周、秦等朝代,這幾個朝代的開國之君的先祖都是黃帝的後裔,也就是說,秦滅了周,周滅了商,商滅了夏,其實滅的都是自家人。

我在下面會附一張我自己繪製的黃帝世系表,一看便知。

但在這裡我還要簡單說一說。

黃帝的正妻叫嫘祖,他們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玄囂,次子叫昌意。

玄囂的兒子叫蟜(讀「角」)極,蟜極的兒子叫帝嚳(讀「庫」),帝嚳也是五帝中的第三位,他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摯、放勛、契(讀「寫」)、棄。

其中,放勛就是大名鼎鼎的「堯」(五帝中第四位);棄也叫后稷,是周朝的始祖,也就是周武王姬發的祖先;契是咱們要說的主人公,因為他是商朝的始祖,也可以說是紂王的祖先。

那麼黃帝的次子昌意這一隻,還有幾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顓頊(五帝中排第二)、禹(就是治水那位)、啟(建立了夏朝),由於本文不涉及,就不說他們了。

接著說「契」這個人。

契的出生簡直太傳奇了。

他的母親叫簡狄是帝嚳的妃子。

有一天簡狄到一個叫玄丘的水塘中沐浴,此時來一隻燕子在她頭上飛舞,她覺得好奇於是向燕子招手,燕子竟然落在她的手上。

簡狄正仔細端詳,燕子突然下了個蛋,然後就飛走了。

此時簡狄正在沐浴怕蛋打碎了,就含在嘴裡,誰知蛋順著喉嚨就滑到肚子裡了,沒過多久,簡狄懷孕了,後來生下一個男孩,簡狄為給孩子起名叫「契」。

契長大後成了堯帝和舜帝的司徒,還協助大禹治水錶現得極為出色。

契後來被封到「商」(河南商丘一帶)這個地方,並賜「子」姓。

從此以後,契的子孫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叫「商」的封地,並以「商」作為宗族的名號,這就是商的來歷。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離奇,但古人對此是深信不疑的,通過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解讀,已經證實,商人確實是以燕子作為自己的祖先。

《詩經
·商頌·玄鳥篇》中的詩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所以,整個商朝都十分崇信玄鳥(燕子),我們看出土的青銅器上有很多變幻無窮的風紋圖案。

看到這兒,可能有的朋友會問:「契」的父親既然是只燕子,那麼他跟帝嚳應該沒什麼關係吧?其實啊這個事不必細究,因為契以玄鳥為父說明,那個時候的商族還處在「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社會,契以後商族逐漸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

契以後,商族歷經了8次遷徙,到了契的第十四代孫「湯」做首領時,把部落遷回了今天的商丘。

此時夏朝氣數已盡,夏朝的末代國君桀的暴政,使歸順他的部落無法忍受紛紛叛離 。

湯見時機已經成熟,出兵伐夏。

這次戰爭史稱「鳴條之戰」(鳴條在今河南封丘縣附近)。

戰爭的結果是商湯的軍隊大敗夏桀。

夏桀敗退到今山東定陶一帶,商湯乘勝追擊,夏桀窮途末路又帶少數殘餘部隊猖狂淘到今安徽壽險,不就病死在那裡。

夏王朝宣告滅亡。

商湯回師今鄭州,築城並建立商朝。

商湯建立的商朝都城,在今天鄭州市內。

1950年一個叫韓維周的小學老師發現了這個商城遺址,報告給文物管理部門後,由安金奎魁任考古隊長對鄭州商城遺址進行了2年多的考古鑽探和發掘,基本摸清了情況,城牆周長6960米,包含的範圍比鄭州的老城區還大1/3。

不久又在離鄭州不遠的偃師附近,也發現了一處商朝城址。

當時考古界對這兩處商城遺址哪個是湯建立商朝時的都城,爭論不休。

爭論的過程我這裡不細說了,我只告訴大家考古界的最後結論:認為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的觀點是正確的,鄭州商場就是當年商湯建立的商朝的國都。

這次來安陽殷墟,我也順便到了鄭州,在鄭州商城遺址上走了走,感受一下當年韓維周發現的過程。

下面我會附上鄭州商城的照片。

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今天安陽的小屯村),史稱「盤庚遷殷」。

商朝把殷作為都城長達254年一直到滅亡。

由於小說《封神演義》的影響,很多人會認為商朝最後的都城是朝歌,其實朝哥是商朝的離宮,並不是都城。

盤庚遷殷以後,國力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

史學界把這個時期稱之為晚商,其實商朝最強大的時期就是晚商,而不在早商時期。

晚商時期最有作為的王叫武丁,他在位期間史學界稱之為「武丁中興」。

這個時期經濟繁榮政治穩定,並組建了一隻龐大的軍隊。

武丁開始對四周用兵,到了武丁末年,商朝已成為西起甘肅,東到海邊,北及大漠,南抵江漢,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

實際上奠定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前華夏族大體上的疆域。

為了控制廣大被征服地區,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數民族首領分封到外地,被分封者稱為候或伯。

開了後來周朝分封制的先河,周文王的祖先就是在武丁時期接受「周」的封號的。

從歷代文獻中看,武丁只是商朝後期一個比較重要的王。

但到目前為止,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商湯畢竟還只是古代文獻中影影綽綽的人物。

夏朝和商朝前期的王都遷徙不定,盤庚遷殷第一次確立了長期的都城,到了武丁時期,甲骨文發展成熟,青銅器生產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甗這樣的重器,表明中國青銅時代已進入繁榮時期。

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武丁還建立了一套成型的官僚機構和穩定的軍隊,他的南征北戰為華夏初步奠定了疆域,這些都得益於武丁長達59年的穩定統治,可以說武丁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是中華文明許多特徵的源頭。

我想,隨著考古發現的逐漸增多,這個時期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到。

最後不得不再提一下商朝最後的國君紂王,他雖為亡國之君,卻是商王中最有名的。

亡國之君不等於昏庸之君,紂王的歷史貢獻也是很大的,這裡不再細說,在第七集:《尋找歷史上真實的商紂王》中已有闡述。

殷墟的發現過程及發掘情況簡介:

商都被淪為廢墟後,經過三千多年的歲月洗禮,殷商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有關商文明的記載也都幾乎成了傳說。

十九世紀初,西方學者斷言:中華文明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

由於沒有明確紀年,中國在公元前9世紀以前的歷史變得模糊不清,真偽難辨,更得不到西方學者的承認。

淪為廢墟的商代都城再也沒有繁華過,由於安陽小屯村這一代地勢略高,因此戰國以來特別是隋唐時期,這裡一度成為埋葬死人的亂墳崗,從宋朝開始才逐漸有人移居,後來慢慢的形成村落叫小屯。

清末,小屯村民常在耕作時挖出碎骨片,這些碎骨片逐漸成了中藥鋪里的藥材,當時稱之為「龍骨」。

公元1899年,北京國子監祭酒王懿榮患瘧疾,差人到達仁堂藥店購藥。

王懿榮是個很細心的人,他發現中藥中有一些帶奇怪圖案骨碎片,而且這些圖案像是人為刻畫上去的一些符號。

王懿榮是金石學家,他的古文字知識使他意識到這些符號的重要性,於是馬上派人買回更多的「龍骨」,然後開始深入研究,最後他認定這些符號正是最古老的中國文字,他們來自3000多年前的商朝。

從此以後,王懿榮傾盡所有成為了現代第一位甲骨收藏家,總共收藏甲骨1500多片。

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第二年(1900)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太后靈皇室成員出逃京城,並臨時任命王懿榮京師團練大臣,讓他守衛北京。

王懿榮領兵雖奮力抵抗,但最後京城還是失守了,他仰天長嘆覺得自己該以死謝罪,回到家中後王懿榮投井而死,享年56歲。

後人稱他為「甲骨文之父」。

王懿榮之後,又出現了一些甲骨的收藏家和學者,比如說劉鶚、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等等。

他們為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這裡最值得一說的就是王國維。

他通過對甲骨卜辭的研究成功識讀了商朝歷代王和先公的廟號,將這些廟號按稱謂先後排列起來,從而得到了一份商王世系表,然後與司馬遷的《史記·殷本記》對照,竟然驚人的相似。

這一發現充分證明了《史記》有關商王朝的記載絕不是憑空杜撰的,可靠性極高。

由此,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出《史記》關於夏朝的記載,也應該是可靠的(夏王朝到目前為止除了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其他發現極少)。

發掘情況:《長恨歌》中有這麼兩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是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生死離別的,但在1928年,這句詩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訴說著中國學者與殷墟不能相見的急迫心情。

當時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代理所長傅斯年,改變了過去「躺在安樂椅上」研究學問的做派,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口號,派學者董作賓赴安陽實地考察。

1928年10月13日,董作賓帶領考古隊對殷墟開始發掘,共出土甲骨800餘片,持續了18天。

此次發掘雖說有開創之功,但並非實際意義的考古,跟盜墓賊和古董商發掘方法毫無兩樣,他們除了甲骨,別的東西如陶片、人骨、小銅器統統不要,而且挖到的甲骨也不知道在哪出的,哪個底層出的。

同年,傅斯年找到了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李濟,並於1929年春主持了殷墟第二次發掘。

這次發掘,李濟把西方先進的考古學手段帶了進來,可以說這是我國考古學的開端,也是殷墟首次正式發掘。

1931年,首次將地層學原理應用於高樓莊後港的發掘,理清了商代、龍山和仰韶文化的發展序列。

1934年至1935年,侯家莊西北,王陵區被發現,墓坑星羅棋布震動了史學界。

1936年,考古隊在一處編號為YH127的窖穴中,發現了形狀規整數量龐大堆積有序的甲骨17096片,其中整版的龜甲就有300塊之多。

現在去殷墟旅遊可以看到當年YH127坑內甲骨堆積層的復原模型。

這次發掘是殷墟歷年考古中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殷墟考古被迫暫停。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在王陵區發掘了武官村大墓。

大墓南北長45米,東西寬12米,深8米,總面積340平方米。

南北墓道各15米呈斜坡狀。

墓室中央的方坑是槨室,是安放商王棺材的地方,中間還有腰坑,裡面埋著一位手執銅戈的武士。

陪葬品有金器、玉器、貝器、銅器、骨器,總計687件。

另外還有殉葬的各種動物57隻。

特別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大墓中還有79個殉葬的人,其中全軀45人,只有頭的34人。

在武官村,1950年和1955年兩次發掘了27座殉葬坑,發現了207個殉葬的人,這些人都被砍去頭顱僅存軀體,骨架相互疊加,既無葬具也無隨葬品。

這些殉葬坑排列整齊,大小和深度都相同,可能是武官村大墓安葬時一次性所殺的人牲。

1969年,發現了250座祭祀坑,1976年發掘了其中的191座。

祭祀坑是商王祭祀祖先的場所。

每次祭祀都要殺掉很多奴隸作為人牲。

祭祀坑排列整齊,每排相距2米,可分為22組,屍體多是南北向,每組即是在一次祭祀中殺戮的。

每坑8-10人,已發掘的191座坑中共有奴隸1178人。

屠殺之狀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1976年,小屯村西北發現了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墓。

這是一次重大發現,婦好墓是迄今為止中國唯一一座殷商時期未被盜掘的墓,裡面出土了數量驚人的文物,共1928件。

到1986年,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1987年,在殷墟的宮殿區修建了殷墟博物苑

200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率領考古隊,在殷墟東北方向又探明了一座面積為470萬平方米的洹北商城。

走進殷墟

殷墟的總面積36平方公里。

主要由宮殿宗廟遺址區和王陵遺址區組成,這兩個區域分別在洹河的南北岸。

南岸的宮殿宗廟區主要小屯村為中心,北岸的王陵區主要以武官村為中心。

洹河在這兩個區域之間拐了一個「S
形,仿佛一副太極圖,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處在太極圖的陽點上,所以這裡是宮殿區,是活人的地盤;洹河北岸的武官村處在太極圖的陰點上,所以是王陵區,是死人的地盤。

順便提一句,武官村目前發現了11座商朝王室大墓,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在這裡出土的。

大門:這扇大門是根據甲骨文中的「門」字設計的。

整扇大門就是由三個甲骨文象形文字「門」字寫實放大的組合。

目前已成為殷墟宮殿宗廟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門柱上的紋飾是根據青銅器上浮雕圖案雕刻的,大門兩側的黃金浮雕圖案,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出土的龍形玉玦仿製而成的,這是中華文明早期龍的形象之一。

司母戊大方鼎:現在看到的是比原件放大一倍的複製品,此鼎原件通高133厘米,重875公斤,長110厘米,寬78厘米。

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它並不是考古隊發現的,而是1939年武官村村民吳培文在自家的田地里發掘出來的。

此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鼎身鑄好後再澆鑄上去的。

如此大的重器鑄造非常困難,所需金屬就在1000噸以上,需超大的熔爐200多人同時澆鑄才能完成。

經測定:司母戊大方鼎的化學成份為:銅84.77%、鉛2.79%、錫11.64、其他0.8%,配比十分科學。

這既反映了商朝的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很高德水準,也說明了商代有了大規模的手工業作坊區。

該鼎出土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因此出土過程頗為曲折且驚心動魄,1946年,日寇投降後,古董商陳子名處20大洋想把此鼎砸碎並運到北京,結果一錘子下去鼎毫髮無損,但震耳的金石之聲卻招來了安陽縣縣長姚發浦,他把鼎弄到了城裡,結果豫北剿共總司令王仲廉得知後,帶著一個連的兵力,生生地把司母戊大方鼎運到火車站,押往南京給蔣介石祝賀60大壽。

南京解放時,因為他體積太大,裝不進飛機,因此沒被運往台灣。

司母戊大方鼎現存於北京國家博物院。

仿殷大殿:這座建築是經過復原的商王議事的朝堂。

東西長51米,由於東側的20米地下尚未發掘,所以只復原了西側的31米。

此建築的復原主要依據:考古發掘的資料、文獻的記載和甲骨文的記載。

這個房子是先用夯土打一個厚實、高大的台基,然後在台基上挖出許多洞做柱礎,在柱礎上插上木柱作房架用於支撐,牆也是用夯土版築的,最後建房頂。

為什麼房頂是這個樣子呢?根據《周禮·考工記》記載「茅茨土階,四阿重屋」。

意思是,用茅草做房頂,四面坡兩個房頂。

此外,在甲骨文中也畫了房子的樣子,所以古建專家把它復原成這個樣子。

商朝的建都規劃、建築材料、建築風格都對後世中國的建築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茅茨土階、四阿重屋」式宮殿建築使黃土和木頭構成了中國建築的基本材料,因此咱們今天還習慣性地把建築業稱為土木建築。

這是因為中原地帶有厚厚的黃土層,土木是最易得的材料,以它們為建築主材自在情理之中。

茅草覆蓋屋頂不僅輕巧且冬暖夏涼,高高的土台階防止了木頭柱子腐朽,室內也避免了潮濕。

也許是商代建築師無意中的發明,竟開創了中國皇家高台建築的先河。

從安陽殷墟到北京紫禁城,土台茨變成了石台階,石台階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彰顯皇權的威嚴。

甲骨窖穴展廳:1936年,這裡出土了整整一坑甲骨,當時的編號為YH127,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共17096片,這批刻辭甲骨都屬於武丁時期,內容十分豐富,內容涉及商朝的政治、軍事、農業、曆法、生育、疾病、祭祀燈多方面內容。

在1996年召開的國際圖聯大會上被專家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中國最早的檔案庫」。

甲骨出土時,上面還有一副蜷曲的人骨架,專家們根據姿勢推斷,死者可能是自願跳入坑中殉葬的。

殷商時期使用甲骨之後大多儲藏起來,這名殉葬者可能是管理這個甲骨窖穴的管理員。

我們現在看到是YH127坑的復原模型。

碑林:走進碑林,三十多塊與真人差不多高的石碑矗立在面前。

這些形態各異的石碑,都是訪照精選的甲骨片形狀製作的。

碑林甲骨文所記載的有戰爭、農業、醫學、災禍、懷孕生子等方面內容。

殷墟車馬坑:這是中國最早的車馬遺蹟。

根據記載,最早的車是有夏朝的奚仲發明的,但至今沒發現夏朝的車。

到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車就是我眼前的商代馬車。

這個展廳里展出了6座車馬坑要道路遺蹟,實際上共出土了70多輛馬車。

婦好墓: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史料上記載武丁有60多位妻子,其中三人有王后的地位,婦好就是其中之一。

她並不姓「婦」,從出土的上萬片甲骨看,商王的嬪妃和貴族的配偶,名字多以「婦」字開頭。

他是可不一般的女人,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軍事家,甲骨文中記載了,婦好被封為統帥,並且南征北戰,先後擊敗了北土方、南巴方等20多個部落。

婦好麾下軍隊最多時達到了13000人,這可是商朝一半以上的兵力,可見武丁對她的信任。

由於戰功卓著,武丁封給了她土地,所以婦好不僅是王后、軍事統帥又是一方諸侯。

婦好的死因甲骨文中有兩種說法:一說因難產而死,二說因戰爭而死。

婦好墓最大的特點是在商王的宮殿區而不是王陵區,而且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沒被盜過的殷商王侯級墓葬。

最值得一說的是,婦好墓的這兩個特點都跟婦好與武丁的夫妻感情有關:婦好去世後,武丁非常痛心,相愛至深導致日夜思念,最後他決定將自己心愛的妻子葬在自己的宮殿旁,以便能隨時看到她守護她。

即便這樣,武丁仍覺得自己的思念不足以深達幽冥,於是他又在婦好墓上建了一座享堂。

考古證實,享堂的房基正好建在墓口之上,房基大小也正好與婦好墓相當。

幾千年過去了,享堂早已蕩然無存,但享堂的基址卻始終保護著婦好墓的安全。

所有的盜墓賊一旦挖到夯土地基,就知道這是個房屋基址,不會再往下挖。

所以,我們說是武丁對婦好至深的愛,才使婦好墓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婦好墓上的享堂基址不僅騙了所有盜墓賊,也差點讓考古學家鄭振香錯過,最終她憑藉豐富的經驗和堅定的信念,終於讓塵封於3000多年的婦好墓再現於世。

婦好墓雖然不大,但隨葬品極其豐富,不同材質的隨葬品共出土1928件,其中鑄有「婦好」銘文的共109件。

這裡面堪稱國寶級的文物有兩件,分別是三聯甗和偶方彝。

三聯甗是灶形器與甑配套使用,他可以同時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視頻,是炊具的創新,說明商朝時對食品的要求就已經很高了。

殷墟博物館:坐落在殷墟遺址腹地,該館在設計時為了尊重整個殷墟宮殿宗廟區遺址本體和現存環境,儘量淡化和隱藏了建築物主體,減少對遺址區的視覺干擾,最終的方案是把博物館主體建築放在了地面以下。

這樣的設計使遊客從地表望去,洹河岸邊依然視野開闊,避免了殷墟古樸的氛圍被現代化的建築所干擾。

整個博物館分成:歷史走廊、大邑商廳、青銅器廳、玉器廳、文字廳。

參觀之後的感受是設計新穎,獨具匠心,館藏豐富,不虛此行。

篇幅有限不細說了,希望朋友們有機會來殷墟看一看,你絕對會被3000年前中國古代文明所折服。

中國最早的祭祀場所——乙七基址

宗廟是供奉並祭祀祖先的場所,殷墟的編號為「乙七」的建築基址就是一座宗廟。

商朝的宮殿和宗廟建築一般要經過奠基、置礎、安門、落成四個步驟。

一、基礎完成後,要在下面挖坑埋狗,特別重要的建築還埋兒童,這就是奠基儀式;二、基礎打好後,準備放柱礎時,要在基面上挖若干個坑,埋入牛羊狗三牲,然後填土夯實,再放置礎石,這是置礎儀式;三、安門時,在門檻前後左右挖坑,分別埋看門的侍衛1--3人,且呈跪姿相向,手執銅戈盾牌,起到防衛的作用,這是安門儀式;四、最後宮殿落成,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此時需要殺掉上百人,連同牲畜、車輛、整齊地埋在建築旁邊。

由此可以看到奴隸制是多麼殘酷!

殷墟王陵區:與宮殿宗廟區隔洹河相望,商王的陵墓所在地。

這裡相繼發現了13座王陵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車馬坑,出土了數量眾多青銅器、石器、陶器。

司母戊鼎出土的具體地點就在這裡,早期沒規劃殷墟保護範圍時,這兒叫武官村。

殷墟王陵區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族墓葬群,應該說開創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

總結

我們常說中國有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

實際上中國有八大古都,前面的四個再加上南京、杭州、鄭州、安陽。

後面的四個為什麼不常提起呢?主要是因為建都時間太短並且出現斷代。

拿鄭州和安陽來說,他們只是商朝的前期和後期在此建都,此後三千多年再也沒有哪個王朝選擇此地,所以歷史地位自然不能跟西安洛陽相提並論。

但有一點不要忘了,鄭州和安陽是商朝的國都所在地,他們的建城史要比西安洛陽悠久的多。

以上文章,雖篇幅冗長,但也只是說了殷墟的冰山一角,它的文化內涵實在太豐富了。

你不親自來,是無法感知的。

還是用我常說的那句話結束這集吧:「也許真正的旅行是看見了用眼睛看不見的風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安陽殷墟一個值得看的世界文化遺產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自亳(今河南商丘)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開始營建殷都。20世紀...

三千年前商王朝的帝都—殷墟,有多牛B?

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引發了對殷墟的發掘。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它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1899年的一天,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達仁堂中藥鋪購得治療瘧疾的中藥。在其...

殷墟——商朝之都

(世界文化遺產、5A級景區、河南安陽殷墟)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

殷墟考古90年 告訴你一個不知道的殷墟

金秋十月,收穫季節。國內外200多位專家會集河南安陽,隆重紀念殷墟科學發掘90年。1928年10月13日,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團對殷墟進行了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中國學者的輕輕一鏟,成為殷...

河南殷墟:穿越三千年歷史的傳奇

它的第一次發掘,被視為「中國考古學誕生的標誌」;它是中國連續發掘時間最長、清理遺蹟最多、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古遺址;它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世界文化遺產……它,叫殷墟。

經典故事 — 龜甲獸骨上的天書

19世紀末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迄今已有100餘年,經過數代學人的鑽研探索,蔚然形成了舉世矚目的甲骨之學。存世的15.4萬片有字甲骨,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的奪目之寶。有關甲骨文的發現,坊間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