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

每到一地遊覽時,或多或少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

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那麼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

1、北京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

被譽為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傑出的作品。

1938年4月的一個上午,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的轉耳侖山上,姜景舒、姜景橋、姜喜橋兄弟三人正在半山腰墾荒栽種紅薯。

忽然鋤下「當」的一聲金屬碰撞聲,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一件碩大的金屬器物出現在姜景舒兄弟眼前。

他們不知道這個墨綠色、帶有4隻卷角羊頭的東西為何物,猜想肯定是個寶貝。

如獲珍寶的三兄弟,不停地打量著這件寶貝,並用工具敲敲打打,不小心竟將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塊碎片。

姜景舒把它抱回家後,用老式的杆稱稱了重量,大約64市斤,雖然並不清楚這件寶貝到底有何價值,但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倍加珍惜。

姜景舒挖到寶貝的消息很快在鎮上傳開了,由於長沙歷來就是青銅文物出土的寶地,文物販子在鄉村往往布有很多眼線,因此黃材鎮萬利山貨號的老闆也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他當即開出了四百大洋的價錢要購買這件後來被稱為「四羊方尊」的稀世珍寶。

那時的姜景舒還只有17歲,生活在一個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家裡就靠爺爺做豆腐、父親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度日,聽說這件東西能賣個好價錢,也就只能忍痛割愛了,畢竟在當時能夠解決溫飽問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後,四百大洋最後到姜景舒手上就只剩下二百四十八塊了。

姜景舒在賣掉寶貝時還下意識地將那片敲下來的碎片留下來做紀念。

1976年,他將殘片獻給了國家 。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為后母戊大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培文的叔伯哥哥吳希增在野地里探寶,探杆探到13米時,碰上了堅硬的東西,挖出來一看,頭上帶著銅銹。

當晚,他們找了十七八個人,趁著夜幕動工挖掘,為了防備日本人發現,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

第二天晚上,挖掘隊伍擴大到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抬上來一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后母戊鼎。

早在1937年11月,安陽被日寇占領。

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後,秘密運回村中,暫時埋到了吳培文的院中,用柴草偽裝好。

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當時駐安陽飛機場的日本警備隊隊長黑田榮報告此事。

黑田榮很快就來了吳培文家,繞著鼎一邊轉圈一邊嘀咕「寶物!寶物!」大鼎落入了當時侵華日軍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吳培文他們的心也提起來了,再留著鼎,可能性命難保。

一番商量後,他們找來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貨」,打算賣掉。

肖寅卿來了後,出價20萬大洋,卻要求將大鼎分割成幾大塊裝箱。

據資料記載,農民們還真用鋼鋸、大鐵錘,趁著夜深人靜分割大鼎。

雖然是受了20萬大洋的誘惑,但畢竟越砸越覺得作孽,吳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橫了一條心,決心要把大鼎好好保護起來。

之後,日本人連續派兵進村搜寶。

第一次,日軍100多人將吳家大院翻了個底朝天,由於此時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終於無功而返。

日本人走後,吳培文將大鼎轉移到了自家馬棚地下。

第二次,日軍來了三輛大卡車,一進村,就架起了機關槍,吳培文急急忙忙檢查了馬棚的偽裝,又潑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軍包圍圈。

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吳培文聽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聲,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馬棚,謝天謝地,大鼎仍在。

吳培文大嘆「大爐有靈,天助我也。

這之後,吳培文花20大洋從古玩商處買了一個青銅器贗品,藏在自己家炕洞裡。

不久以後,日本兵和偽軍又進村了,直撲吳家後院,扒開吳培文的睡炕,搶走了那個贗品青銅器。

但由於日本人仍舊盯緊了吳培文的行蹤,要繼續搜捕他。

為了保護大鼎安全,吳培文將大鼎秘密託付給自家兄弟,遠離家鄉避難,直到抗戰勝利才回到安陽。

吳培文等鄉親為保護國寶,在吳家大院三次轉移埋藏地,最終將其埋藏在吳家大院東屋,免遭日寇掠奪。

直至抗戰勝利。

1946年6月,當時的安陽縣政府一位「陳參議」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勸說吳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

時任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主任陳子明和國民政府安陽縣縣長姚法圃帶著一班警察,將大鼎從吳家大院東屋挖了出來。

這一事件登載於當時的《民生報》:「7月11日夜派隊並商得駐軍X部之協助,至該村掘至終夜,於天明12日早晨將古爐用大馬車運縣存放古委會內。

」此文中「古爐」即后母戊鼎。

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展出,據記載,蔣介石曾親臨參觀,大鼎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1949年國民黨撤往台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台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后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並一直存於國家博物館。

成為了我們國家的鎮國之寶。


2、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3、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

寬格上鑄陽文鳥篆書「越王鳩踐,自作用劍」。

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鑄工精湛,被稱為「天下第一劍」。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這柄銅劍。

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開採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

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

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

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1977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430年後,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

這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

那一天,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 偶然發現了曾侯乙墓。

這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

當勘測小組趕到現場時,部隊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頂層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會永遠不復存在。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時,墓室積水抽干後,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鍾架上。

4、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

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

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雷台發現的一座已遭兩次盜掘的東漢晚期墓葬中,出土了銅人、銅車、銅牛、陶器等220餘件文物,其中有39匹神態各異、活靈活現的銅馬。

1970年8月,這批文物被運送到甘肅省博物館進行修復、處理和保護。

其中的一匹銅奔馬,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頭頂花纓微揚,昂首揚尾,尾打飄結,三足騰空,右後足蹄踏一飛燕,飛燕展翅,驚愕回首。

它就是現如今的「馬踏飛燕」。

5、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鑲金獸首瑪瑙杯

鑲金獸首瑪瑙杯,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選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紅色瑪瑙琢制,而獸嘴鑲金的工藝處理,也是匠心獨運,它金光閃閃,克服了獸嘴處材質色澤太深的不足,使獸頭的造型之美更為突出。

首牛角杯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何家村發現的。

當時,考古人員在一個陶瓮的旁邊發現了一個小銀罐,獸首牛角杯就躺在裡面。

這件瑪瑙杯是用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造型寫實、生動,杯體是模仿獸角的形狀,杯子的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刻畫的神形皆肖。

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實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從這兒流出。

頭上的一對羚羊角呈螺旋狀彎曲著與杯身連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處地裝飾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

這件酒杯材料罕見珍貴,是極其稀有的纏絲瑪瑙,材質紋理細膩,層次分明。

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與形狀進行雕刻,「依色取巧,隨形變化」。

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6、河北省博物館: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

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

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

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二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楚王劉戊(一說為第二代楚王劉郢客)的一件、 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騰(曹操祖父)的一件,共5件,已經完全復原。

7、河南博物院: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

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蓮鶴方壺為一對兩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別,故宮藏高125.7厘米,稱「立鶴方壺」,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稱「蓮鶴方壺」。

兩件方壺的重量相同,均為64.28公斤,口為方形,長30.5厘米,寬54厘米。

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

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隻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

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

承托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

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一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布滿鏤空的小孔。

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隻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

8、南京市博物館: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出土於南京市江寧區觀音山沐英墓,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的經歷非常複雜。

1950年,沐英墓被盜,這件青花梅瓶就是被盜文物之一,並很快被賣了。

據當年資深文物專家王引先生介紹,當時,有人在南京新街口附近,抱著個大瓷瓶子兜售。

剛巧,這一幕讓當時開古玩店的收藏家、解放後在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陳新民看到了。

陳新民一見,便認出這是一隻梅瓶,知道這東西不簡單。

陳新民心中竊喜。

當時,他就判斷這是元代的瓷器,便問那人從哪裡得來的,要多少錢。

那人看到陳新民認貨,便開始講價。

寶物求之不得,稍縱即逝。

陳新民最後花5根金條(一說10根金條)買了下來。

後經文物專家鑑定,這隻梅瓶是一級國寶,定名為「梅瓶」。

9、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

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幹殘高3.84米。

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

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

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

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1986年7月18日,當地磚廠在取土時挖出玉石器,經考古人員搶救性發掘,發現祭祀坑(後被命名為一號祭祀坑),先後清理出玉器、青銅人頭像、青銅人面像、跪坐人像、銅戈等青銅器,以及石器、陶器、海貝等,另有金杖、金面罩、虎形箔飾、金塊等4件。

同年8月14日,距一號祭祀坑東南約30米處發現二號祭祀坑,發現更多文物:高大、繁縟、精美的青銅尊、罍,各不相同的青銅人頭像,大大小小的青銅面具,閃閃發光的金面罩、金面人頭像,巨大的銅樹,以及玉環、玉璧、玉璋、玉戈、玉管、玉珠等。

青銅神樹便是其中之一。

轉至10月,破舊的青銅神樹被裝進紙箱放入貨車,送進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修復,而青銅神樹被土層夯實,變形尤為嚴重。

樹幹斷成3截,樹枝斷成18截,其餘的鳥兒、果實碎片多得難以計數。

修復神樹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96年。

10、台北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台灣人最為熟知的台北故宮藏品。

因其長年出現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幾乎成為台北故宮的代名詞。

只要提到台北故宮就會想起翡翠白菜。

翠玉白菜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翠玉白菜據說是清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嫁妝,原來擺放在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故宮的永和宮。

翠玉白菜由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玉石雕刻而成,工匠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幫,菜葉上頭還有兩隻小蟲,一隻是蚱蜢,一隻是蟈蟈。

這棵白菜與真白菜一樣大小,滋潤新鮮,許多人到台北「故宮」,第一個要看的就是這棵「菜」。

文藏/微信公眾號:文藏(cccollector)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十大鎮國之寶,文物之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絢爛的歷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並且種類繁多,都是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這些文物見證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根據重要和珍貴程度,排...

典藏 | 中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三)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並且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接下來就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