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感受文化的力量丨盤點中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
並且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
下面,小創就為大家介紹幾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從中感受歷史的傳承。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也為我們展現了九百年前的宋朝汴京城的盛世景象,雖然它也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
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同時,在現代視角的解讀下,《清明上河圖》已經不僅僅是一幅難得一見的名畫,它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種文化的傳承,九百年來,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題的再創作層出不窮,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現代人的喜愛。
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 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屬於祭祀用品。
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泥范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於這件傑作達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採取了新的鑄造工藝。
↑后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為后母戊大方鼎。
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后母戊鼎是中國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平。
浙江省博物館《富春山居圖》(前段)
↑富春山居圖為元朝的書畫,是黃公望的代表作,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
較長的後段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南京市博物館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該文物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平。
小口、豐肩、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
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獨特。
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 曾侯乙編鐘
↑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
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
湖南省博物館素紗禪衣
↑素紗襌(dān)衣是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
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且色彩鮮艷,紋飾絢麗。
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這件素紗襌衣中,襌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襌衣」。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鑲金獸首瑪瑙杯 舞馬銜杯紋銀壺
↑獸首瑪瑙杯是唐代酒器,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這件國之重寶,象徵著財富和權力,是一件高貴的藝術品,同時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亞某國進奉唐朝的國禮,意義非同一般,是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誕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
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
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
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鑄造於3000年前的青銅神樹,極為壯觀,獨樹一幟世界罕見。
台北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 東坡肉形石 毛公鼎
↑翠玉白菜是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塊黃玉,經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塊玉東坡肉。
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
「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
人們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真正人間極品,價值連城。
其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
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體勢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結字風貌,瘦勁修長,不促不懈,儀態萬千。
來源丨微信公眾號「全球通史」、網絡等
中國各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每到一地遊覽時,或多或少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那麼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1、北京國家博物館...
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
中國10件鎮國之寶, 你見過幾件?
中國歷史博物館: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長11...
盤點中國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個博物珍藏的國寶還曾跟隨飛船上過太空
咱們國家挖掘出來的文物是不允許私人擁有的,統統上交國家,經過文物研究院的各位專家仔細考究以後,再拿出來放在博物館供展覽供大家參觀。目前,我們國內不管是國家級的還是地方級的博物館都很多,每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