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若干思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較多的遺蹟和遺址,充分體現了我們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但是隨著現代城市經濟的發展,文物遺存的整體性保護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涵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 質文化遺產兩方面,只有二者相互兼顧,才能從整體上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
一、名城由「死」變「活」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就是把屬於其範圍內的古城、古蹟等分別「圈」起來,形成若干獨立的區域,完全處於靜態的保護當中,這也是大多數地方的共同做法。
雖然這種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古城和古蹟,但是卻忽略了它與環境的整體融合性。
中國古代建築秉承儒家思想,在建築布局設計中體現著「天人合 一」「中和之美」「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思想。
而要達到「和」
,則要靠設計師把所處環境的風土人情、材料特色、歷史文化、生態環保、客戶的喜好和客觀需要等因素通過自己的設計結合起來,既要達到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結合,又要 使室內外環境和諧一致,更要使人的精神能夠為之感動。
歷史文化名城不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要與周圍的環境和人緊密結合起來,使其在動態中良性發展。
如「烏鎮模式」中的「原真性保護」「整舊如舊」「古鎮社區更新」「建立自我循環的古鎮」等保護理念,使得烏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繁榮了文化。
二、近現代建築的再利用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通常以古代的園林、住宅、寺廟、祠堂、古文化遺址、城牆、墓葬、文化名人遺蹟等為主,對於近現代建築則長期處於忽略狀態。
上世紀 80 年代以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更新速度加快,原有的工業廠房和建築逐漸不適用於新
的生產力條件,慢慢處於荒廢狀態,遺留下了豐富的工業遺產,但是如何保護和利用這些遺產,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方式。
工業遺產在歷史的特定階段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體現著時代的特點,反映著當時社會的生產力狀況和社會發展水平,將它們儘快合理地保護起 來,融入到歷史文化名城當中,不僅能夠為歷史文化名城注入新的血液,展現新的風貌,而且銜接了城市發展的脈絡,體現著旺盛的生命力。
此外,在我國部分地區還遺留著大量的西方教堂、學校、歐式建築、蘇式建築等,它們中只有部分被合理利用,其餘大部分依然處於荒廢狀態,如何使它們在現代環境體現新的功能,是當下思考的重要問題。
三、古代建築的合理仿造
古代建築是我國先民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高的使用、欣賞和審美價值,很多地方為了達到古鎮、古城的效果,刻意仿建了許多古代建築。
應當說適度的仿古建築確實能夠還原城市的歷史風情,也具有賞心悅目的作用,但是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不僅會有喧賓奪
主的嫌疑,而且還會因為多而不精,失去了原有建築的特色和風格,結果適得其反。
這就如同蘇州園林一樣,如果到處仿造,隨處可見,人們就不覺得它有什麼稀奇了。
四、保持地區文化的多樣性和特點
文化,作為一種歷史的記憶,記錄和傳承著整個民族的靈魂,它不是由誰創造的,而是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性情的體現。
地區文化是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脈絡,是歷史記憶的活化石,在代代相傳中不斷豐富,不斷增加新的內容。
每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都有其獨立的文化結
構,這種文化是在長期歷史融合中形成的,包括建築布局、人文情懷、民風民俗等,在人們心中有著極強的文化認同感。
只有重視和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才能更好地體現地方特色,使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傳承於子孫後代。
(2016年1月8日第8版 )
保護好文化,能創造城市獨特價值
如何協調城市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歷史文化保護,如何權衡各方利益?如何讓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助推器?……昨天,在朝天宮古色古香的大成殿內,2016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論壇召開,數十位國內外專...
從保護「城市遺產」走向保護「遺產城市」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大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是全球歷史文化名城面臨的共同挑戰。近日,在古城南京舉辦的第七屆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上,來自俄羅斯、韓國、印尼等14個國家的22位市長和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