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護「城市遺產」走向保護「遺產城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大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是全球歷史文化名城面臨的共同挑戰。

近日,在古城南京舉辦的第七屆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上,來自俄羅斯、韓國、印尼等14個國家的22位市長和市長代表與各界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共話文化傳承與城市遺產保護。

過去30年里,我國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每年有1200多萬人口湧入城市。

龐大的人口數量加上勢頭強勁的商業化浪潮,是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不得不面對的「硬疙瘩」。

「我們對城市遺產的保護意識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有些城市用文物保護代替文化保護。

」國務院參事仇保興表示,許多古城將單純的物質遺產的保護理解成文化保護,出現了許多不倫不類的城市布局,對城市文化遺址造成破壞。

例如,有些地方在古寺周邊搞開發,竟讓千年古剎與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還有些地方在古鎮大搞商業開發,讓好好的古鎮失去了文化意味。

「不能把城市中的文化遺產看成是孤立的單元,而要通盤考慮。

「歷史文化名城應該從保護『城市遺產』向保護『遺產城市』轉變。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建議,「傳統上城市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限於幾個文化遺址,但這種點狀保護遠遠不夠。

」單霽翔強調,保護城市文化遺產要下好全城「一盤棋」,不僅要重視「點」的保護,還要注重文化線路與城市整體格局的保護。

可喜的是,通過歷屆名城會的討論,一些城市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並著手解決。

如南京,就在城市文化遺產的成片保護與活態保護上下足了功夫。

近兩年來,南京以城市規劃協調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陸續公布了150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並為516處重點保護文物劃定「保護範圍」與「建設地帶」兩條紅線,禁止在文保單位周邊搞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建設,並規定附近建築物的體量與風貌,「由點到面」地保護文化遺產。

按照這個標準,南京老城區的40%全部被納入保護範圍。

南京市市長繆瑞林說:「城市遺產的保護重在追求文化傳承與城市建設的良性互動,老城區、老建築不是負擔,而是亟待開發的人文空間。

我們制定法規嚴控老城區建築盲目『長高』,力求彰顯南京的古都風貌,做到有貌、有形、有神。

《光明日報》( 2016年10月26日 09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保護好文化,能創造城市獨特價值

如何協調城市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歷史文化保護,如何權衡各方利益?如何讓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助推器?……昨天,在朝天宮古色古香的大成殿內,2016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論壇召開,數十位國內外專...

別把文物保護變成旅遊開發

大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是全球歷史文化名城面臨的共同挑戰。24日,2016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南京博物館舉行,數十位國內外市長及專家學者共話城市遺產保...

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主論壇舉行

10月24日上午,2016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主論壇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南京博物館舉行。本屆論壇以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數十位來自國內外的市長和市長代表以及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將...

文物,啟示我們繼往開來

李春林(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的保護與研究利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同時要...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若干思考

中國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較多的遺蹟和遺址,充分體現了我們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但是隨著現代城市經濟的發展,文物遺存的整體性保護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涵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

「活化保護」,為子孫留住傳統記憶

被譽為傳統文化活化石、民族記憶背影的文化遺產時下正經受著嚴峻的生存考驗。最近一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11年間,我國有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普遍面臨後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