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太低級,古人這些避暑神器才Hold住整個夏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童話裡面的夏天是這樣的——

夏天裡人們是這樣的——

然而,童話都是騙人的,其實夏天是這樣的——

而在夏天人們一般都是這樣的——

整個夏天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節氣應該就是「夏至」了,據說這個節氣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老大哥」,因為它是最早被確定的。

這一天有很多特點,明代徐春甫寫的《古今醫統大全》中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也就是太陽直射的位置到達地球最北端,白晝最長,影子最短,當然了,還有非常熱。

夏天太熱? 沒關係,過了夏至就好了。

不過不是因為變涼快了,而是因為習慣了。

So,夏至已經過去六天了,夏天的「熱情」,你習慣了嗎?

其實不關你習不習慣,炎熱的夏季就在這裡,不離不棄。

據說本周河南氣溫將可能飆到四十多度。

(小編心很累,已碎……)

話說,這炎炎夏日如果放在古代,人們是如何度過的呢?

古人度夏比我們現代人瀟洒,甚至更有情趣。

這些避暑神器相比較我們的空調更能承包整個夏天!

神器一:原始冰箱——冰鑒

(古代冰箱——冰鑒)

不要以為冰箱只有我們現代人才有的東西,還記小時候吃冰棍時的泡沫箱麼?放在古代,那就是冰箱,不過古人稱之為冰鑒。

鑒,實是一種大盆,早期是陶質,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鑒,又稱「冰鑒」。

(冰鑒分里外兩層,外層放冰,內層就可以用來冰鎮果蔬和酒。

冰鑒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冰櫃,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

1978年發掘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中便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櫃——蟠虺銅方鑒。

春秋戰國時期,冰鑒是青銅的,到後來就逐漸用木頭代替了。

冰鑒除當冰箱外,同時,在蓋子上戳幾個孔,還可以通過這幾個孔往外冒冷氣,變成冰箱空調一體機。

當然,這樣冰塊的消耗量也會更大一點。

同樣的問題,冰窖貯冰這種大工程也不是一般人家消費得起的。

有人會問古代冰是從哪裡來的?

在古代,冰是嚴冬時收集貯藏在冰窖里的。

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還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

一般從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運至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

從考古發現來看,家有儲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

漢西漢梁孝王劉武,死後葬於今河南永城縣境內的芒碭山。

其墓相當豪華,除了帶「衛生間」外,還有一冰窖。

大概劉武怕熱,生前享受慣了,死後也要「吃冷飲」。

周王室還會將冰塊賞賜給身邊人,但也不是什麼人都能享受的,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只有相當於今高級幹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沒有資格吃肉的官員,也沒有資格在夏天使用冰塊。

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

明人劉侗、於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

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但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接領冰塊,而是發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中所記的「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上述製冷方法並非百姓所用。

秦漢時期,普通人家過夏天,「冷氣」的主要來源是深井。

神器二:原始空調——深井

比較常見的,有像曹操當年在鄴城建造大冷庫「冰井台」,挖深井採集冷氣,即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冬天則有暖氣上來,保證廳堂溫度相對穩定、宜人。

在皖南西遞有座老宅子,叫青雲軒,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這種設施,看到地面的那個圓洞了嗎?這下面就是一口深井。

由於地底相對恆溫,冬暖夏涼。

只要把這個蓋子打開,夏天就會有冷氣冒出,冬天 則是暖氣。

除了給房子降溫,還可以把食品放進井裡冷鮮保藏,又是家裡的一個天然冰箱。

除此外,製冷和保鮮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將食品置於籃子中,用繩索繫於井下保存,現代仍有人使用此法做「冰鎮西瓜」。

神器三:中央空調

還在為現代的中央空調沾沾自喜?別驚詫,古人早有辦法給整座建築一體化降溫了。

製冷劑不含氟,而是最環保天然的液體:水。

早在唐代,夏季帶空調的建築,稱「含涼殿」。

「含涼殿」為唐朝皇帝后妃的寢殿,北臨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在裡面居住十分涼爽。

唐代詩人張仲索《宮中樂》中所謂,「紅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台殿曉光凝」,所描述的就是「含涼殿」消夏的情景。

「含涼殿」的製冷手段已很先進,是通過機械裝置實現的。

《唐語林·豪爽》記載,當時拾遺陳知節給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請高力士找他來談話。

當時正是酷暑天,李隆基把「辦公室」搬到了涼殿,以避暑。

陳知節看到,「(李隆基)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

進來後,陳知節被「賜坐石榻」,感覺「陰溜沈吟,仰不見日,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

這段歷史記載的信息量很大。

一是在建築設計上,「含涼殿」避免陽光照進來,所以顯得很陰沉;

二是當時已有「電風扇」當然不是用現代的電能,而是水能,用水來轉動扇葉,「水激扇車」,風扇對涼水吹,形成了冷氣;

三是殿內有循環冷水源,故四邊有水往下淌,形成水簾。

這是在宮殿的四檐裝上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

涼水在屋上循環,室內溫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溫效果極佳,達到「座內含凍」的製冷效果。

而且,這一切也是自動的。

動力來源的驅動裝置,來自於水和水車;在這裡,水既是製冷劑,也是驅動力。

這種「空調建築」,民用稱為「自涼亭子」,又稱「雨亭」。

當時,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都建有這樣的「空調房」,時京兆尹王鉷家,便建有自涼亭子。

自涼亭子的降溫效果可謂「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現代學者考證,這種含有機械原理的製冷空調技術,並非是中國人發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於拂菻國(東羅馬帝國),當時拂菻國的宮殿就帶有這種「空調」。

如果這個考證屬實的話,這種裝置當是中國最早的「進口空調」。

除了神器,古人避暑法我們也能學

不開空調房間擺冰塊

電視劇《甄嬛傳》里到了夏天,僕人會在一個大瓷缸中放進碎冰塊,放置主人房中降溫。

《雍正王朝》中也有同樣情節。

棄用空調,改用冰箱裡的冰來降低房間溫度,是個低碳環保的好方法。

睡覺用瓷枕更涼快

「雲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說的就是古人最愛的瓷枕。

瓷枕枕面是一層釉,性清涼,適合消夏。

床帳掛藥包促進睡眠古人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裡沁人心脾,對促進睡眠有用。

還可在床前懸掛香囊,其中含有中藥材如艾草、薄荷、菖蒲等,堪稱環保蚊香。

注重個人修養勝藥補

採蓮、泛舟、垂釣、賞景、弈棋、靜坐等避暑方法至今可用,其共同點都在於享靜。

例如垂釣,明代李時珍稱能解除心脾燥熱,養心養性勝藥補。

穿輕薄衣服覆蓋皮膚

古人的紗袍、長褲,覆蓋皮膚,不接受陽光直射。

現代人則認為穿得越少越涼快。

當外界溫度高於皮膚溫度,比如達到37℃,皮膚會不自覺地吸熱。

現代人可穿紗質防曬衣。

如真絲、純棉、麻棉等天然纖維,透氣又舒服,是休閒避暑首選。

綠色材料制消暑飲料

明清以來,伏日盛行吃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

古人選擇適合的食材製作綠色飲料的各類技術,值得我們學習。

下面是彩蛋環節:

《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一款美味「酥蜜粥」,並言其能「養心肺」,熬制方法極為簡單。

【用 料】酥油,蜂蜜,粳米。

【做 法】將水下鍋煮沸後,加入粳米、酥油、蜂蜜,小火熬制,煮熟待食。

就這麼簡單? 當然不是,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最好用砂鍋。

  2. 一定要先將水煮沸,再下米和其他材料,再次沸騰後換小火(燃氣灶調到最小),中間最好不要添水,添水的話一定要添加沸水。

  3. 鍋上墊好筷子再放鍋蓋,避免粥沸騰後溢出,及時攪動,避免粘鍋。

  4. 如果時間充裕,最好熬一兩個小時。

以上是小編的獨家秘方,絕對美味。

O(∩_∩)O

【文博河南】文學+文史+文博,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

長按圖片會出現「識別圖中二維碼」,點擊關注即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避暑奇招上線

三伏天早已上線面對具有超長待機能力的三伏天空調與西瓜是夏日避暑的必備良品在古代沒有空調的日子裡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古人避暑的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