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機智!古人這幾大避暑法寶堪比空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幾天,氣溫狂飆

打開朋友圈都是這樣的

↓↓↓

「我的命都是空調給的」

「出門5分鐘,流汗2小時」

「我與烤肉的差距,就差一把孜然......」

太熱了

我要回南極!

在這個玉米曬成爆米花

涼蓆秒變熱炕頭的季節里

空調、WiFi、西瓜

才是夏天的正確打開方式

炎炎夏日,我們可以這樣過

或者,這樣過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沒有空調冰箱電風扇的日子裡,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

藏冰避暑

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

明清兩代,大量藏冰。

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採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長約11米,寬約6米,容積為330多立方米。

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采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來年夏天使用。

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井」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和貴族使用。

冰鑒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設備叫做「冰鑒」,是用青銅鑄成的大型容器,分內外兩層,上面還有蓋兒。

人們往夾層里塞滿冰塊,把食物和美酒放在內層,然後蓋上蓋兒,可以避免食物腐爛、酒水變酸。

同時,夾層放冰塊,內層讓它空著,然後把蓋兒打開,絲絲冷氣自然會從冰鑒里冒出來。

找幾個人把冰鑒抬進臥室,放在臥室的中央,或者在房間四個角各放一個體量較小的冰鑒,室溫會很快降下來。

「古代空調房」--含涼殿

含涼殿是唐代長安大明宮太液池南岸的一組宮殿建築,宮殿依水而建,夏天涼爽宜人,不但如此,這座宮殿中還配備了「綠色環保」的「空凋裝置。

根據史料記載,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

這種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這樣滿室清涼,專供皇帝納涼避暑。

於此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

據《唐語林》卷四記載:「玄宗起殿,……時毒方甚。

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

……四隅積水簾飛灑,座內含凍。

」由此可見,這種製冷設備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台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

水屋」--自雨亭

唐代長安的夏天也是赤日炎炎,酷熱非常,有些貴戚在私家院裡修建自雨亭,藉以避暑。

如當時管理長安的最高長官京兆尹王就在長安城西街太平坊的宅子裡修建了一座會下雨的亭子,在這座亭子的檐上,水流四注。

盛夏居之,就像深秋一樣涼爽。

有記載說,唐代興慶宮內曾建有一種亭子,名曰自雨亭,是利用天然的雨水或泉水,在亭子的頂部設法蓄積起來。

天熱時將水由亭頂徐徐降落如雨,人在亭內可享受降溫之效,在亭外亦得觀賞之樂。

此亭大概為達官貴人效仿皇家含涼殿所建,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半臂裝」--時尚涼爽

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

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

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張藝謀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里所謂的「爆乳裝」,雖然被很多網友詬病過於暴露大膽,但其實其設計靈感就是源於唐朝的袒胸裝。

其實,在「富人批絲綢、窮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

有研究稱,當外界溫度高於皮膚溫度時,皮膚會不自覺地吸熱。

這樣看來,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寬大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形成「小對流」,與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長袍蔽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扇子」--拂涼驅

扇子可能是最能體現古人度夏之精巧、有情趣的物品。

素有「搖友」「涼友」雅稱的扇子,在古代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還成了一種藝術品———扇面的面積雖然有限,但卻給書畫家們開闢了一塊題詩作畫的小天地。

據《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於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製成的,故稱之為「翟扇」。

但此時的扇子並不是用來拂涼驅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

據考古發現,扇子當儀仗使用時左右開合,像門,這也是為什麼「扇」字從「羽」和「戶」旁。

到漢代,出現了用絹製成的團扇,又稱羅扇、紈扇。

團扇多為「圓如滿月」的樣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圓形等樣式。

至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已經相當流行。

男女都用團扇,在酷熱的夏季,幾乎人手一扇,富貴人家的扇子則更多,扇面往往裝飾精美,有名家山水書法作品。

「瓷枕」--清熱醒腦

形態各異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備神器。

瓷枕的枕面長度一般不超過20厘米,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風,四周能透氣,由於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很快成為古人夏季首選的寢具。

據稱,瓷枕最早出現於隋代,一開始並不是消夏納涼的,發展到後來卻以納涼之用居多。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這也印證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

「採蓮」--戲水忘暑

唐代王昌齡的《採蓮曲》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大明宮中太液池廣植荷花,每到夏季採蓮變成了後宮女性的一項娛樂活動。

夏日劃著小船穿梭與層層疊疊的荷葉間,泛舟採蓮,戲水遊玩,無疑是詩意而自然的消暑方式了。

冰桶

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被稱為「冰桶」、「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用很厚的木板做成蓋,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

有四條腿足,足下還裝有托,用來防止潮濕。

「冰桶」最主要的作用有兩個:一是用來冰鎮飲料和時鮮水果,因為箱體內採用鉛或錫為里,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二是降低室內的溫度,箱蓋上設有透氣孔,因此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空調」的功效,讓後人讚嘆不已。

看來,「苦夏」之於古人

也並不如想像中那般難熬

聰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

還深知「暑中作樂」的好心態

怎麼樣

有沒有被古代人的機智所折服?

點擊標題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編輯:劉鳴

審核:小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避暑妙招大揭秘:沒空調怎麼過夏天?

炎炎夏日,T恤短褲、西瓜雪糕、風扇空調儼然成為了現代人夏天的標配。但對於沒有冰箱沒有空調的古代人,他們怎麼度過這酷熱難耐的夏日?其實,古人不僅消夏避暑方法多種,更是道法自然,值得借鑑!

古人避暑奇招上線

三伏天早已上線面對具有超長待機能力的三伏天空調與西瓜是夏日避暑的必備良品在古代沒有空調的日子裡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古人避暑的奇招!

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盛夏時節,火辣熱浪如影相隨,酷熱追人實在難忍。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古代木有電,但並不意味古人...

沒有空調和風扇,古人在夏季如何消暑降溫?

在溫度持續攀升的日子裡,文化君一想到室內有電扇空調可以消暑、冰箱裡有冰激淋冷飲降溫,就覺得夏日沒那麼可怕了。與此同時,文化君也忍不住好奇,在沒有冰箱更沒有空調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