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睡美人」深埋地下兩千年,重現人世,差點被火化,現為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話說,湖南省長沙市的東郊有兩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馬的鞍具,故而被當地人叫作「馬鞍堆」。

又因為《湖南通志》記載,此地為五代時期後唐楚王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人們又稱之為「馬王堆」。

1951年冬,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帶隊來到長沙進行考古調查,真的在馬王堆發現了2個相連的土冢。

不過,夏鼐根據自己的考古經驗和考古學知識判斷,這絕不是殘唐五代時期的墓葬,而應該是漢代墓葬!

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調查了這片土丘,最終確認此地是大型的漢代墓葬群,但並沒有進行發掘。

1956年,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在郭沫若等人的牽頭下,被進行了主動式的全面大挖掘。

當時的保護手段、保護措施和保護技術尚未達到相應水準,許多珍貴文物遭到了無法補救的毀滅。

在慘痛的教訓面前,1961年,湖南省政府決定將馬王堆的大型漢代墓葬群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保護性標誌,禁止發掘。

然而,1968年,蘇捷戰爭爆發,戰爭的烏雲布集,並迅速蔓延。

這樣,全民響應「戰備」動員,展開了「深挖洞,廣積糧」的挖掘防空洞運動。

位於馬王堆附近的省軍區366醫院準備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掘防空洞,用以建造地下醫院。

1971年12月,工人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了塌方。

而且,鋼釺在鑽探時,鑽孔里還冒出了嗆人的氣體。

有人用火去試這些氣體,竟出現一道道神秘的藍色火焰!

軍區醫院在馬王堆建造地下醫院的事傳到湖南省博物館,任湖南省博物館革委會副主任的侯良就暗叫不妙,而當他聽說了藍色火焰的事,就驚呼起來:「這是挖穿火坑墓了!」

火坑墓,即湖南土話里里古墓葬的意思。

曾任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當時只是一個普通工作人員的熊傳薪回憶說:「我現在還記得那一刻的情景。

那是1971年12月底的一天,我原本是要去挖防空洞的,因為天氣太冷,就呆在傳達室烤火聊天。

忽然,館裡唯一的電話響了,一名老師傅接了起來。

對方問:『是省博物館嗎?』老師傅答:『對,請問你有什麼事?』對方說:『轉告你們領導,馬王堆挖防空洞發現了『鬼火』,你們快派人去看一看。

』老師傅掛機後匯報了情況,侯良就忍不住驚呼了起來。

侯良認為,古墓已經泄漏氣體,如果不及時發掘,將會損壞墓中的文物。

於是,省博向國務院提交報告和申請,希望對馬王堆進行正式的發掘。

1972年1月14日,國務院發文批准。

1972年1月16日,湖南省博物館負責,長沙市多所大、中學校的學生以及當地駐軍共同參與,馬王堆發掘工作正式開始。

首先是清理土丘,即墓葬之上的封土堆。

清理過程中,封土堆之上出現了一個圓形的盜洞。

熊傳薪說,看到這個盜洞,大家情不自禁地噓了一聲,臉上難掩失望之情。

幸好,沿著這個盜洞往下挖,一直挖了17米深,盜洞消失了。

盜洞消失,是因為下面厚厚的一層,全是粘糊糊的泥土。

這種泥土學名叫瓷土,俗名叫白膏泥,是用來保護墓葬的,具有極好的封閉性。

時為馬王堆發掘業務組副組長的周世榮肩負現場發掘、繪圖和全程記錄的重任,任何時刻都要堅守崗位,他說:「正因為責任重大,我時時細心觀察填土中的變化和任何新的發現,當古墓發掘深入到白膏泥(即瓷土)層時,突然發現幾片嫩綠的小樹葉,開始我以為綠葉是從墓口的地面上飄落下來的。

不信。

又往下挖,接著兩片、三片綠葉再次從白膏泥層顯現,還有青色的竹枝和當時被遺棄的竹筐也完好如新。

我暗自歡喜,心想,填土中的小樹葉尚且如此完好,估計墓主人的屍體也不會腐爛。

周世榮還特別說起一個細節:「揭開棺槨後,提取文物是一件很仔細的工作,一不小心,文物受損,一有疏忽,記錄失漏,為此我經常在提出文物時把凡是帶蓋的器物先揭開看看,記錄在案,以備不忘。

果然不出我所料,當揭開鼎蓋鼎,湯水中飄浮著薄薄的藕片,觀者驚呼,一不小心,震動了漆鼎,水中的藕片全不見了!幸好留下了一張快照,如今這張藕照也成了珍寶。

周世榮所說的棺槨,埋在地面下20米的深處。

本來,在白膏泥的封閉下,盜洞已經消失,大家懸著的心已經放下。

但是,在這從上到下逐漸縮小,已是距地面深20多米的墓坑的底部,竟然出現了一雙膠鞋底,大家全愣住了,心弦瞬間繃緊。

熊傳薪回憶,除了這一雙膠鞋底,人們還在墓內發現三個盜洞。

「我們分析,應該是在1946年留下的。

之所以斷定為1946年,是因為那是為湖南盜墓最猖獗的時期。

學者倪方六在《民國盜墓史》中指出,當時一來軍閥混戰,二來有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不過,從漆器中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藕片後,大家都堅信:墓穴肯定還沒有被盜。

事實很快地證明了這一點。

待清理完墓坑裡的白膏泥和木炭等物,擺放在墓坑底部長6.72米、寬4.88米、高2.8米的槨室完整無缺地出現在考古人員面前。

揭開槨板,則是一個地下寶庫: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邊的邊廂里填滿了隨葬物品。

這些隨葬物品歷經2000年依舊艷麗如初,仿佛剛剛被人放入墓室,光亮如新的漆器、奇幻瑰麗的帛畫、華麗輕柔的絲綢……

現場人員都被這些華麗的文物震住了。

開棺的過程更讓人們心跳加劇。

龐大的棺材竟然套裝有4層,全用上好的木料打造,最裡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遺體的內棺,棺蓋上覆蓋著一塊「T」型的神秘帛畫,這幅長達兩米並且完好無損的巨幅帛畫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

最外面是莊重的黑漆素棺,沒有絲毫裝飾;第二層是黑底彩繪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黃色繪出複雜多變的雲氣紋,紋路間穿插著111個神仙怪獸;第三層是朱底彩繪漆棺,紅色的底子上用各種顏色描繪出許多代表祥瑞的圖案,有龍、有虎、有鹿、有鳳、有仙人。

最裡面的內棺,棺身塗滿黑漆,外面用帛和繡錦裝飾,打開棺蓋,就聞到一股奇臭無比的味道。

「臭是臭得不得了!臭得半個月都洗不掉那個味道……」周世榮想起當年開棺時刻,身子情不自禁地往後仰,一隻手捂住鼻子,另一隻手搖個不停,「但我當時心裡很興奮,這是腐爛的臭味,我就在想會不會還有兩千多年的東西沒爛完?」

周世榮說,那天是1972年4月28日。

下午,長沙汽車電器廠將三層棺吊出,運到了湖南省博物館陳列室。

墓中發現的一枚刻有「妾辛追」的印章,說明墓主人是名叫辛追的女性。

當年的省革委會、省軍區領導對館領導說,「開棺的時候我們一定來看一看。

」晚上8點多,省領導和電影廠的人到齊,正式開啟內棺。

棺裡面的墓主人包裹了20層衣物,有絲綢、麻織品,涵蓋了春夏秋冬的衣服。

考古人員把綁在屍身上的九道帶子一道道,則在地下沉睡了2000年的辛追就一點點在世人面前露出真容:頭上有頭髮,腦後用簪子別著一團假髮,臉上有皮膚,眼睫毛、鼻毛尚存,左耳里鼓膜完好,手指、腳趾紋清晰……

熊傳薪說:「我當時就講,哦,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人,跟現代人沒什麼區別。

現場工作人員找了大量棉絮、棉被裡面的棉花,連托帶扶一點點地把身高1.54米、體重34.3公斤的老太太「滾」到一張大台子上翻過身做檢查。

熊傳薪說:「我用手按她胳膊,皮膚還能恢復,很有彈性。

回頭我就跟人家說,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熊傳薪之所以這樣說,因為這是一具世界上最早真正以人工墓葬保護下來的軟體古屍,後來被命名為「馬王堆型古屍」。

但就是這個奇蹟,在當時卻遭遇了「要不要保留」的尷尬:有人認為女屍屬於文物範疇,至少是個重要的研究標本;有人認為這不是文物,而且有悖於推行火葬的大環境,甚至就在開棺半個月後的一天晚上,有指示要把馬王堆女屍送去火化。

幸而沒爭論幾日,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指示,要對古屍趕快採取措施,妥善加以保護。

女屍在經過嚴密防腐處理後,先被送到了湖南省醫學院,後來成了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發掘了1號辛追墓後,考古專家在在2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蒼」三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為第一代軑侯利蒼。

據史料推算:長沙相利蒼於應於高后三年(公元前186年)卒。

1號墓墓主辛追是利蒼之妻;3號墓墓主遺骸為30多歲的男子,是利蒼的兒子,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樣,標誌著該墓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為古屍辛追解剖的主刀、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病理學教授彭隆祥回憶,馬王堆女屍出土後引起全世界科學界的強烈關注。

他們稱辛追為「東方睡美人」,希望參與到女屍的科研中來。

其中還有兩個專家提出要一根或者半根古屍的頭髮。

中國方面沒有同意:我們自己研究,不讓外國人插手。

時至今日,古屍辛追仍廣受國內外科技界關注,被認為「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的奇蹟」,可稱瑰寶中的瑰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馬王堆千年乾屍

在我國湖南長沙有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憾的是,二戰期間的一場大火幾乎燒毀了地面上所有的古建築,但在長沙城地下,卻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和歷史遺蹟。1971年年底,當地駐軍想利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

湖南省博物館是如何保存馬王堆女屍的?

湖南省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馬王堆漢墓古屍是2000多年前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辛追,是湖南省乃至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物之一,據悅史君了解,從馬王堆漢墓古屍...

馬王堆漢墓: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上)

馬王堆位於芙蓉區五里牌,這裡地面殘存兩個東西相連的土堆,平地兀立,中間連接,形狀似馬鞍,故又名「馬鞍堆」。據北宋《太平寰宇記》一書記載,馬王堆為西漢時分封至長沙的長沙王劉發安葬其父親漢景帝的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