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樂泉水溝、都木都厄布得格遺址首次考古發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疆泉水溝和都木都厄布得格遺址首次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2016年7月6日-9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師生對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泉水溝、都木都厄布得格兩處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並對附近地區進行了考古和銅礦調查。
泉水溝遺址,地處新疆生產兵團第五師雙河市八十四團五連,南距博樂市約7公里,位於天山山系阿拉套山南麓沖積平原,北距沖積扇頂端約16公里,南距博爾塔拉河約8.5公里。
遺址所在台地基座為5-6米厚的古河湖相沉積物,現代地表種植小麥、玉米、苜蓿等,植被繁茂。
遺址範圍可達上百萬平方米,經調查初步確定西部高台地為居址區,東部稍低處為墓葬區。
本次共發掘500平方米。
東區發掘出一10米見方的帶基槽的土石墓圍,中部有兩座豎穴土坑墓,其中一座有木棺印痕,墓主人側身屈肢,隨葬夾砂灰陶平底陶罐和銅扣各一;另一座被盜,墓底人骨之下有燒灼過的獸骨,當有過火葬儀式。
西區發現的遺蹟僅有一座灰坑,文化層和灰坑中出土夾砂灰褐陶、灰陶陶片、石磨盤,內附殘銅的陶「坩堝」、銅鐵製品殘件、銅煉渣、銅礦石,以及羊、馬、牛的骨骼牙齒等。
初步判斷,墓葬和居址大體同時,主體繼承安德羅諾沃文化傳統,但居址紅褐陶居多、常見附加堆紋、有管狀流和圜底器等特徵,又不同於典型的安德羅諾沃文化,類似遺存見於哈薩克斯坦東部地區,年代或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之間。
都木都厄布得格遺址,位於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小營盤鎮明格陶勒哈村東側,東南距博樂市約36公里,位於阿拉套山南麓另一衝積扇頂面,其東側為哈日圖熱格河谷。
遺址區域覆蓋較淺土層(0.1-1.5米),下為礫石層,現代地表為草原,可見數十座石堆墓葬等遺蹟。
本次共發掘1000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
南區發掘了四座墓葬、解剖了一個三角形石圍聚落,北區發掘了一處方院聚落。
都木都厄布得格遺址南區的四座墓葬都是土石封堆,最大的一座封堆直徑17米、下有棚木。
墓室為豎穴土坑或石塊壘砌,大致都為東西向,墓主人側身屈肢或仰身直肢,個別隨葬骨哨、鐵器(已鏽蝕)等,大致年代在公元前1千紀前中葉,即所謂斯基泰文化階段。
三角形石圍聚落(石城)面積約7.5萬平方米,南側有門,西牆被已經發掘的三座小墓疊壓,年代當不晚於墓葬。
解剖發現,石圍牆(城牆)下層為土夾石堆築,上層壘築石塊,現僅略高於地面,寬1-2米。
圍牆內現地面0.3米以下有一層紅膠泥面,或為當時活動面。
都木都厄布得格遺址北區的方院約40米見方,高出周圍1-2米,南側有門。
解剖發現有逐層堆土的牆體,內側以石塊壘砌圍護。
院內發掘部分發現二三十個直徑2-3米的規整圓形窖穴,也有個別帶圓形地面式灶的房屋(局部),出土陶片主要為夾砂紅褐陶的斂口瓮殘片,估計與倉儲有關。
此外還發現了綠釉陶器耳、骨簪、一面有條形抹痕的紅磚,以及羊、馬、牛等家畜的骨骼。
出土遺物與其東南60多公里處的達勒特古城遺物有相似之處,年代約在蒙元時期。
本次發掘共揭示出三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分別為公元前2千紀後半葉的青銅時代晚期遺存、公元前一千紀前中葉的早期鐵器時代遺存,以及蒙元時期遺存。
對於研究歐亞草原地帶距今3500年以來的文化譜系、聚落形態、喪葬習俗、經濟形態、技術系統、社會狀況和人地關係,具有重要價值。
其中這次發現的青銅時代晚期的銅鐵複合製品,年代或與甘肅磨溝人工鐵器年代相當,為研究早期冶鐵技術的傳播增添了新資料;同時期的帶基槽的土石墓圍和鑄銅「坩堝」也都罕見。
三角形石圍聚落(石城)時當遊牧發達的斯基泰文化時期,當時長城沿線直至天山以北的北方草原地帶都是常見墓葬而幾乎不見居址,因此這個發現很值得關注。
蒙元時期的方院聚落在都木都厄布得格遺址附近近山草原地帶已經發現數個,其性質、功能及其與河谷低地大城的關係等,也都令人感興趣。
我們會通過今後的發掘和調查進一步探索究明這些問題。
本次發掘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繼2014年阿勒泰市東喀臘希力克別特古墓清理髮掘之後又一次在新疆進行的主動性發掘,是放眼歐亞發展藍圖中的重要一環,對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推動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發掘還邀請了山東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專家,進行環境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體質人類學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相關分析研究還在進行當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雪梨大學、西北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多名專家現場考察指導。
本次發掘得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文物局、博樂市文物局,新疆兵團及其五師、雙河市、八十四團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
本次考古發掘領隊為魏堅教授,指導教師為韓建業和陳曉露老師,張林虎老師參加短期指導。
參加發掘的學生共12人,包括本系博士研究生李雪欣、劉漢興、李小龍,碩士研究生巴圖、朱鵬、張倩、金菁、公雪、肖冬男,本科生徐紫瑾,以及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譚宇辰,北京聯合大學碩士研究生胡琳方慧。
此外參加發掘指導的還有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張鐵男研究員,技工吳景軍和徐剛。
陝西寶雞發現聚落型秦漢墓地 還原「秦人東進」奮鬥史
東漢券頂磚室墓 陝西寶雞是秦人在西周晚期開始東擴,從甘肅禮縣翻越隴山大阪,進入關中的第一站和大本營。近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寶雞郭家崖村發現一處「聚落型」秦漢墓地,包含...
新疆青河縣三道海子遺址群及查干郭勒河谷墓地發掘
三道海子遺址群位於新疆青河縣查干郭勒鄉小青格里河源頭,阿爾泰山分水嶺處,現為夏季牧場,2001年被評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道海子地區海拔約2700米,在三個大小不一的谷地中有三群湖泊,...
劍川海門口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海門口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階段性工作匯報會議在劍川縣召開。 據介紹,劍川縣海門口遺址分別於1957年、1978年和2007年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特別是第三次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成果,並獲得「2...
新疆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的發掘
2015年6月12日至9月22日,阿敦喬魯項目組在新疆溫泉博爾塔拉河流域開展田野工作。本年度的田野工作主要了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對阿敦喬魯遺址、墓葬及大石遺蹟進行了發掘和對以阿敦喬魯為中心約十公...
陝西周原遺址考古獲重大收穫
2014年9月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組成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啟動了新一輪考古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在以往考古調查勘探的基...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
陝西扶風姚家西周墓地考古發現大量珍貴文物
記者今天從陝西省文物局獲悉,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去年11月至今年12月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周原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對位於陝西省扶風縣的周原遺址東部邊緣的姚家墓地進行了考古...
這裡是西域36國之一,我國首次在這裡發現北匈奴王庭遺址
位於天山南麓的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位於東天山北麓,北與蒙古國接壤。巴里坤舊稱「蒲類國」,是西域36國之一,據漢文獻記載,先後有月氏、匈奴、烏孫等遊牧民族在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