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展示館裡都有啥?一起瞧瞧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酒具展示區——牛角酒具

彝文古籍展示區里的彝文古籍

影視資料展示區里的彝文書籍

樂器展示區——嗩吶(姆哼)

木雕

漆器展示區里的精美漆器

博覽會期間,大方縣在慕俄格古城內開設了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採用圖片、實物、複製品、音響、真人表演等方式展示彝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麼——

「非遺」展示館裡都有啥?一起瞧瞧去!

跨進「非遺」展示館的大門,迎面是一塊介紹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板。

介紹上顯示,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浩如煙海,分布在所有彝區,內容涵蓋了彝族服飾、音樂、舞蹈、民俗、傳統手工技藝、生產生活等方面。

目前,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有20多個,包括了《阿詩瑪》《撮泰吉》《鈴鐺舞》、彝族服飾、彝族漆器、火把節等。

另外,還有省、市、縣級名錄若干。

畢節區域範圍內的《撮泰吉》《鈴鐺舞》、彝族年、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等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看過展板,接下來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區展示。

下面,就為大家一一作介紹:

◎ 漆器

這個區域內主要展示的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大方縣的漆器及相應的漆器髹飾技術。

展台上,只見各式漆器琳琅滿目,色彩各異,有用於裝飾的花瓶,有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茶具、酒杯,還有文人墨客所用到的筆筒、硯台等,形式非常多。

現場解說員告訴記者,雖然都為漆器,但是四川涼山的漆器與大方的漆器在用料上卻截然不同。

「涼山的漆器都是木頭材質,主要突出黑、紅、黃三色;大方的漆器用料除了木頭,還可以用牛、馬、羊的皮革,甚至是棉、麻、綢等,非常的輕巧,做工也更為複雜,做這樣的一件漆器需要40多道工序。

」現場解說員說著,便拿起一件用羊皮做成的酒具放到記者手中,果然比木質酒具輕盈很多。

據了解,彝族漆器髹飾技藝是貴州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

明、清時期,大方漆器曾被選作「貢品」供奉皇帝。

2008年,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布摩法器

在這個區域,櫥櫃里擺放著布摩用的葫蘆、維妥、拖契、竹卦和鼓等法器。

為記者介紹的也是有著好聽漢名的彝家姑娘龍婷,她既會說彝語,也會說普通話。

她說,像竹筒一樣的「維妥」是布摩在做法事的時候背在身上的,可以用來裝經文;而像小鐵鏟一樣的「拖契」則是布摩的令牌,葫蘆是用來裝酒用的。

龍婷說,布摩文化可以說是彝族文化的核心。

在彝族實行「祖(君)、摩(臣)、布(師)」的政權體制中,布摩充當「師」的角色,從事著精神和文化建設職能。

「彝族在漫長的發展長河中,從來沒有離開過布摩,生產要布摩,生活要布摩,喜事要布摩,喪事要布摩,興盛、守護都要布摩。

」龍婷說。

◎ 彝族服飾

本次彝博會,車昌飛帶著三套自己製作的彝族服飾和一雙鞋子從黔西南州普安縣前來大方參展。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服飾傳承人的她,特別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服飾。

「你看,就這一件看似簡單的衣服,要做上半年才能做出一件來,很耗時。

」車昌飛指著一件彝族服飾,製作彝族服飾工序複雜,一件衣服需要十幾甚至幾十道工序,織布、繡花、縫合都要學會。

車昌飛說,彝族服飾古樸典雅、絢麗多彩、內涵豐富,其款式多達300多種,為中國民族服飾之冠。

彝族服飾可分為四川涼山型、烏蒙型、紅河型、滇東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種類型,畢節彝族服飾屬烏蒙型服飾。

2014年,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車昌飛坦言,現在的這門手藝面臨失傳的危機,「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時間太少了,他們靜不下心來做這麼繁複的手工活。

◎ 影視資料

「嗨~嗨~索瑪花兒開,索瑪花開在那高高的彝山,在雲端在風中嬌艷的盛開,世上的花兒千千萬萬朵,夢只夢見雲端中盛開的索瑪花……」剛走進影視資料展示區,記者就被一陣美妙的歌聲所吸引。

循聲望去,只見一台音響正播放著《索瑪花開》的音樂。

記者在這個區域內看到,展台上擺放有彝族歌舞的音像製品,如大型舞蹈《索瑪花開》《鈴鐺舞》等,有畢節地區的大量彝學著作,其中就有《支嘎阿魯傳》《彝文金石圖錄》這樣的典籍。

據介紹,這個區域主要是向觀眾展示畢節多年來在彝族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 彝文古籍及碑刻

櫥窗里,一沓略顯殘破的牛皮卷彝文和一卷寫在棉紙上的彝族布摩(彝族原始宗教禮儀的主持者)經文格外搶眼。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彝文古籍都是從邊遠農村布摩家裡收集來的,歷史最久遠的彝文古籍要追溯到明、清時期。

「不是每個布摩家裡都會藏有彝文古籍,要那種世代傳承的布摩或許才會有彝文典籍流傳下來。

」該工作人員說。

此外,在這個區的牆上還掛著幾張彝文碑刻拓片,工作人員說,畢節範圍內發現的碑刻拓片都收錄在《彝文金石圖錄》這本書里。

說著,她便指著牆上其中一幅碑刻拓文就在書中為記者找到了「答案」--這幅名為「李氏墓碑」的彝文碑刻位於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距今200多年歷史。

◎ 酒具、銀飾、剪紙

在酒具展示區,櫥櫃里擺放著彝家人推崇的牛角酒具。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牛角酒具,最早的已經有100多年歷史。

銀飾展示區內,各種彝族銀飾白花花的耀眼。

這些銀飾做工精美,造型各異。

據介紹,彝族銀飾主要用作婦女的配飾,也有部分用於日常生活的器具。

剪紙展示區,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傳承人金元漢的一套《盤縣彝族風情》剪紙作品氣勢恢宏,作品共12幅,分別展示的是彝族同胞生產生活的場景,惟妙惟肖。

◎ 樂器及生產生活用品

在樂器展示區擺放著嗩吶(彝語為姆哼),月琴和羊皮四胡等樂器,這些樂器是彝族重大節慶活動時進行演奏的必備器樂。

在生產生活用品展示區,除了傳統的小陶罐和各種竹、木器具外,牆上掛著的一件擀氈尤為引人注目。

工作人員告知,彝族同胞認為,外出時披上這樣的擀氈,就能平平安安的歸來。

據介紹,擀氈是彝族傳統手工藝,擀氈工藝的上限年代很早,在威寧中水漢墓出土的文物陶片上就有許多披擀氈的人物形象。

2005年,擀氈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文/圖 烏蒙新報記者 韓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彝族文字與彝文古文獻

文字出現後,漸漸成為了彝族人民記錄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記時,記事,記人,記山川地貌,記時令節氣,記歲月衝剋,記病症處方,記各支宗譜,記祭祀儀式,等等。《彝族源流》卷十二載:「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