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字與彝文古文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字出現後,漸漸成為了彝族人民記錄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

記時,記事,記人,記山川地貌,記時令節氣,記歲月衝剋,記病症處方,記各支宗譜,記祭祀儀式,等等。

《彝族源流》卷十二載:「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就有書,有布摩就有文,有布摩就有史。

優阿武寫文,啻赫哲編史。

吐姆偉掌文,舍婁斗掌史,布摩創文史。

《彝族源流》等文獻記載,彝族的君、臣、布摩,出現在哎哺時期。

據《阿買尼譜》載「在篤慕之前,有三百八十六代。

」這說明彝文字從符號到成熟文字以及用文字記錄社會生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馬昌達說,哎哺時期以「記年樹」和「記月石」為載體開創文字之後,彝族先民們在經歷哎始俄至迪索密共計200餘代的發展過程中,有則咪氏、米古氏、婁宏氏、布博氏、魯卓氏、婁密氏等幾十位歷代「智者和識者」,把「心裡想、嘴上講、手上寫」的所知所識,一代接一代地加以反覆整理,並「傳播和分辨」,使日、月、星相以及文史、地理等一切知識逐漸發展,直到「有成千書文,有上萬史冊,如繁星密集」之時,婁密氏等先民群體,已達到「詩歌如海洋」,「頭腦很開通,必地很明智」,「開知識卷冊」的文明程度。

漢晉以來,各朝統稱彝文為「彝經」。

彝文古書,以五言敘事為主要體裁。

漢文史志,論著通常以「彝族史詩」、「彝族敘事詩」、「彝族詩文」等給彝書分類。

彝文古籍,基本無撰著者署名,亦無成書年代記載。

彝族古文獻的傳承歷來靠手抄傳承,有多種載體。

有金文、竹、木刻、竹木簡、皮書、枸皮紙、石刻等。

金文目前發現3件,其中有2件發現於畢節。

一件是1972年在赫章珠市鄉鐵礦村磨石溝出土的「祭祖擂缽」,經專家鑑定為戰國至漢代的文物;一件是發現於威寧的「夜郎賜印」銅印。

以竹、木刻、竹木簡為載體的記載見於《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文獻,四川涼山、雲南、貴州畢節的彝區都有。

而用動物皮為載體的,僅畢節境內殘存有10件左右。

明清以來的彝文獻都是以枸皮紙為載體的。

大部分留存下來的彝文獻,都是布摩的經書,少部分是從布摩中產生的摩史所著的史書,內容涉及彝民族的政治、經濟、歷史、哲學、醫學、譜牒、宗教、天文、律歷、地理、文學、算學、民俗、軍事等。

據悉,貴州省內的彝文古籍文獻藏書目前有近萬部,其中六祖分支的德布系和默德施系所傳承的文獻,在形式風格和內容方面代表了整個貴州地區。

在所有文獻中,布摩經書占三分之二。

在彝文獻的收集、整理、翻譯、出版方面,畢節市彝文翻譯研究中心做了大量工作。

王繼超說,在建國前,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就與大方彝族老人羅文筆合作翻譯出版了《爨文叢刻》。

解放後,從1955年到1966年,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現市彝文翻譯研究中心)共整理、翻譯了《西南彝志》、《六祖紀略》、《水西全傳》等25部52卷譯文約80萬字的彝族古籍文獻。

1966年,地區彝文翻譯組被撤銷,全體工作人員下放到農村,翻譯組的原稿和譯稿被燒毀,損失巨大。

從1977年地區彝文翻譯組恢復後,全體工作人員共同努力,三十多年間共翻譯了2200多萬字的古籍,並公開出版了《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62部、120餘卷、1826萬字的書籍。

其中三分之二的圖書獲得了省部級以上獎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尋秘大方》——最鮮活的古彝文字

我們見過很多的字體,但你絕對想不到,文字也能夠像蝌蚪一樣,躍然於紙上。爨文,是我國彝族曾經使用的一種表意單音節文字,又稱「韙書」等,大約產生於秦漢時期。爨文傳世文獻甚豐,多為手抄本,內容涉及文、...

彝文典籍中的「文化高地」

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彝文),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文字,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彝文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字體系,無疑是彝族先民較早進入文明...

雲南彝文古籍

【前言】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回、水、滿等民族通用漢語和漢文外,其餘22個民族使用著26種語言,14 個民族使用者22種文字,是多語種多文種的「語...

彝文字是何時產生的?

彝文,歷史上稱「爨文」、「保保字」、「韙文」、「夷文」等,是彝族先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經過數千年崎嶇、曲折、漫長而坎坷的過程而創造出來的。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繼超告訴記者: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