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民間人士尋訪荊門山 拾獲一批文物殘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月27日,春日和熙,由宜昌市民間人士組成的尋訪荊門山團隊,採用乘船、登山和空中無人機拍攝的水陸空立體方式,對位於點軍區艾家鎮的荊門山進行了考察。

當天上午,野考小組一行21人在點軍區艾家鎮艾家村長航錨地指揮所前的江邊登船,先從水路一睹荊門十二碚的風采。

據現場的文史專家介紹,登船處名為琵琶垴,位於艾家化肥廠與荊門山之間,此前考古工作人員在這裡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化堆積,現已採集到部分商代石器、陶器標本。

在登船之前,細心的群友「刀玉如夢」在沙灘上發現了疑似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兩枚,如獲至寶。

坑道洞口。

(圖片來自「宜昌往事」群)

水路考察途中,野考隊員們被山體上若隱若現的棧道吸引,這是古人拉縴留下的遺蹟。

《東湖縣誌》記載:「康熙五十三年,荊州知府邱天英捐廉雇匠,於懸崖中開闢纖路,垂鐵索石柱,以資攀援。

後宜昌知府李元英、李瑾接續修寬。

」雖然多處已經風化坍塌,但大家還是紛紛感嘆於古人鑿山為路的艱難和毅力。

在荊門山下的仙人溪口,隊員們在江灘上發現了大量的磚瓦、陶瓷片、石方等遺物,還有一尊石臼。

《宜昌府志》載:「荊門城在荊門山上,江山險扼,因置城於此控受,今天猶有故城基址在山上。

」《宜都縣誌》亦載:「荊門山下,古時建有城池,名荊門城。

」隊員們猜測這些斷垣殘瓦應是古城荒廢后留下的遺蹟。

當天下午,隊員們在荊門山頂考察「楚塞樓」遺址時,於一處山腰上發現了人工開鑿的坑道工事。

坑道形制規整,火力從兩山之間的喇叭口可控制來自礁灘和長江江面的進攻。

通向另一側的坑道盡頭,有人工在崖壁鑿出的山洞,入口面朝大江。

據目測,該洞高約兩米,呈正方形向內延伸,洞壁為紅黑礫岩,較為堅硬,但切鑿平整。

洞口有一堆腐爛衣物擋道。

據查國民黨軍隊江防資料,此地無工事記載。

鄂西保衛戰中,國民黨軍鄭洞國部在河西宜都至四方山、磨基山等處和日軍有過拉鋸戰鬥。

此處工事保存較完好,應為抗戰遺址。

據村民汪大銀介紹,抗戰期間,荊門山上駐有日寇的分隊,猜測工事是日軍所築。

洞口腐爛衣物則是村民用來捕捉蜈蚣的餌料。

此次活動的成行是因緣際會的結果。

點軍區與《三峽晚報》聯合推出「荊門山專題報導」以來,在國內引起了強烈反響。

一批宜昌的民間文史愛好者以「宜昌往事」群為平台,組織了這次荊門山野考,親身體驗荊門山的雄渾壯麗和深厚文化積澱,也為荊門山今後的開發集思廣益。

據介紹,「宜昌往事」是一個專門學習討論本域歷史文化的QQ群。

成員包括車友、攝友、藏友等,都是宜昌歷史文化愛好者。

為紀念當天野考的成功,隊友峽中樵乘興揮毫,寫就「荊門山懷古」條幅和李白的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條幅。

本報通訊員楊煜羅洪波

要讓更多的宜昌人知道荊門山文化

此行結束後,團員們形成了幾方面有益的建議。

筆者整理歸納如下。

群友楊洪:隨著江南點軍區的大開發和新城建設推進,荊門山的合理開發正當其時。

群友陳宏燦:荊門山是宜昌市的頂級文化旅遊資源,景色十分壯觀,需要規劃好,保護好,在此基礎上開發好。

群友「兵書寶劍」:在開發中,可適當修復荊門山棧道,讓遊人體驗古時候縴夫與江水拼搏的情景。

群友「皇帝不稱朕」:荊門山的開發,當地政府應該有所作為,至少艾家鎮應該有所動作。

群友「三峽書生」:針對荊門山的核心資源荊門十二碚,整理清楚方位及不同稱呼版本來源;整理好涉及荊門山的詩文;整理和梳理荊門山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類別,為合理開發做好準備。

群友「代平掌柜」:作為宜昌市資深戶外驢友認為,荊門山十分適宜開發為驢友戶外的新路線,且是一條富有文化體驗感的戶外路線,建議做好設計,向宜昌市各大戶外群推廣。

但是,也要提醒廣大驢友在今後的荊門山戶外活動中注意環保,不要破壞山體和文物,挖掘植物,要讓宜昌市的這一方山水保持寧靜。

群友「夷陵元子」:身為宜昌人,之前對荊門山不了解很遺憾,要讓更多的宜昌人知道荊門山燦爛的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尋訪荊門山》出版發行 讓更多人了解荊門山

三峽晚報訊 (記者方齡皖)散發墨香的《尋訪荊門山》一書昨日與讀者見面。去年10月開始,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荊門山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點軍區委宣傳部聯合本報推出「尋訪荊門山」系列報導,打撈宜昌文化地理...

《尋訪荊門山》初稿出爐 揭開江南名山面紗

三峽晚報訊 (記者楊彩虹 實習生李欣杭)21日,由高校及文史單位專家學者、文史愛好者共同撰寫的《尋訪荊門山》作者見面會舉行,經過一年多的醞釀與編排,該書初稿首次亮相。 荊門山位於點軍艾家鎮東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