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夷陵多少事 幾多藏在荊門山 荊門山文化研討會揭開神秘面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在詩人陳子昂筆下,古稱「川鄂咽喉」的荊門山雄踞江南,與虎牙灘隔江相望,史稱「全楚西塞第一關」。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荊門山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昨日,由點軍區委宣傳部及三峽晚報共同舉辦的荊門山文化研討會在宜昌召開,數十位研究三峽文化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首次揭開了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荊門山神秘面紗。

據了解,歷史上的荊門山,不僅是長江出三峽入江漢平原的一道門闕,更是歷代兵家常爭之地,秦楚荊門之戰、公孫述浮橋拒漢兵、陸遜火燒連營的夷陵之戰、梁陳安蜀城之戰等著名戰事都發生在這裡。

同時,這裡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在三峽地區留下詩作最多的地方之一。

遺憾的是,多年以來,荊門山的歷史價值以及人文景觀都被湮沒在歲月中,從去年開始,點軍區委宣傳部及本報推出「尋訪荊門山」大型新聞報導引起了強烈反響,而昨日舉行的荊門山文化研討會,也是為了進一步挖掘荊門山文化,挖掘點軍厚重的歷史沉澱,激發公眾對荊門山的探究興趣,提升江南新區文化高度。

本次研討會不僅聚集了眾多來自高校及文史研究單位的專家學者,也得到了宜昌市人大、政協有關領導的支持和重視。

研討會上,專家們暢所欲言,從三峽地區的歷史沿革到荊門山的起源發展變化,以及在這裡發生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對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夷陵之戰究竟發生在荊門山的什麼地方?長江第一浮橋究竟遺址何處?」針對不同的史實觀點,專家們各提觀點,激烈爭論。

同時,在對荊門山如何發掘和保護上,與會學者專家也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

這一場研討會,不僅讓沉睡已久的荊門山歷史重新被一步步發掘出來,更讓與會的眾多專家學者達成共識,對於荊門山的研究開發勢在必行,很有必要,有助於增強宜昌城市歷史文化底蘊,改變城市旅遊的「空心化」難題。

更要逐步有序開發,嚴肅嚴謹規劃,保護好這座歷史名山的原來風貌。

荊門山研究彌補了城市記憶空缺

宜昌市政協副主席蔡建國

沒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座沒有靈魂的城市;沒有歷史的城市,是一座沒有根基的城市;沒有文化功能載體的城市,一定是一個浮躁的城市。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建設。

把文化植入到城市建設中來,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

荊門山在宜昌的文化歷史中,有著很高的地位,這一次的荊門山研討會,不僅僅推動了點軍文化建設的發展,更彌補了宜昌城市記憶的空缺。

宜昌的文化本質就是山和水,除了荊門山之外,宜昌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文化,如縴夫航渡文化等。

在研討過程中,要求我們拓寬視野、拓展研討範圍,嚴肅嚴謹地對待,形成一份關於荊門山、虎牙灘的歷史文化研究報告,成為學術成果,在文化休閒旅遊上,也能夠進行拓展的發展應用。

專家學者研討會摘選

荊門山是宜昌歷史文化起源

點軍區委副書記、區長高傑

荊門山位於長江南岸點軍區艾家鎮東南端,宜都市紅花套鎮北段,南與五龍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有「楚之西塞「美稱。

荊門山無論是地理位置、民風民俗還是歷史遺蹟、文化底蘊,都稱得上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宜昌江南詩山、長江名山、西塞聖山。

近年來,隨著點軍成為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主戰場,點軍區進入大開發大發展大建設階段,過去藏在深閨人未識的荊門山也大踏步向我們走來。

如何保護和利用開發荊門山,是時代交給我們的一次重任,是我們文化人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我們對荊門山文化的研討,其意義要遠大於所謂的荊門山轄區之爭。

祝願各位專家學者,在荊門山學術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也希望對保護和開發荊門山的工作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三峽分社黨委書記、社長任浩

點軍和我們共同發起的「尋訪荊門山」活動十分有意義,也十分成功。

逐步還原了宜昌這座文化地標本來的面目和應有的歷史地位。

這是媒體和地方政府合作的又一個典範。

荊門山是一座文化名山,但它卻一直深藏功與名,不為人知。

尋訪荊門山」採訪報導活動,深入挖掘出了歷史,拂去了長期籠罩在荊門山上的歷史面紗。

通過媒體的報導傳播放大,使這座文化名山漸漸走進公眾視野,在民間掀起一股研討荊門山文化的熱潮,為將來的開發保護提供先行支持,這也是我們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

未來,我們將更進一步加強與點軍合作,為地方發展鼓與呼。

點軍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取

我最早知道荊門山是在李、杜的詩句里:「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群山萬壑赴荊門」。

我生長於遼闊的江漢平原,內心卻痴迷於山。

我曾經多次尋訪荊門山,它依江壁立,倚石迎空,山巒疊翠,霧氣繚繞,時隱時現;俯瞰長江,只見百舸爭流,蒼鷹盤旋,漁舟唱和。

南來北往,熙熙攘攘。

據考證,歷史上先後有100多位文人騷客吟訪至此,揮毫寫下200多篇詩詞楹聯佳作。

秦漢以來,在此地發生大小戰爭20多場次。

我對荊門山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一丘一壑,仍恆留心間,魂牽夢縈,情愫難斷。

如果在我的崗位上,只能幹一件事情,我想做的就是推薦荊門山,把它的美麗展現到世人面前。

宜昌社科聯原副主席劉開美

點軍文化底蘊深厚,荊門山也有著很多歷史典故和傳說。

這裡曾經是宜昌古城先民最早生息地望,從新石器開始,古城先民就在點軍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古城的城邑最早興建的地方就在荊門山。

根據考證,宜昌古城城邑的興建與楚之西塞有關。

楚國滅掉羅國後,楚之西塞也推至地處長江天險的荊門山、虎牙一帶。

同時,我考究發現,萬里長江的浮橋最早架設在荊門山,即東漢初西蜀建在荊門山和虎牙間的浮橋。

三峽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前程

對於我們研究者來說,千萬不能把文學傳說和歷史混為一談,要尊重歷史的本來面貌,儘可能的嚴謹嚴肅。

比如在我們對荊門山的考證過程中,存在一些生拉硬扯的誤區,把一些不可能的歷史史實套在荊門山的研究中去,我認為這是不妥當的。

我們應當儘可能的做到考證有理有據,用事實說話。

當然,一些歷史民間傳說和文化也是很有價值的。

這兩者要相輔相成,才能夠在未來荊門山的研究探討和開發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劉興亮博士

荊門山作為一處自然景觀,它由人的視覺所定義,由人的精神所解釋,因時代的變遷或人認知水平的改變,景觀的內涵也會有所差異,基於此,我們有必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附著了人類主觀意象的地理實體。

中國古代地理觀念中常見的「四海」、「五嶽」、「九州」、「九澤」、「九江」稱謂,都是古人認識世界慣用的描述手法,多為泛稱,「荊門十二碚」的情況也與之相類似。

模糊的地理意象給了世人更大的想像空間,也使荊門山變得更富魅力。

原夷陵區檔案局局長歐陽運森

荊門山我來過無數次,每到一次,總是有道不盡的收穫。

唐朝詩聖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

一個「赴」字,把楚之西塞荊門山寫得活靈活現。

楚西塞是荊門與虎牙二山的統稱。

通過古人的詩句,可以看出荊門山的地理位置是何等之重要!荊門山的風景,可與桂林山水媲美。

荊門山下的艾家人民,不應等閒視之,應充分利用這一地理優勢,開發旅遊資源。

當地居民、文史研究者蔡大銘

我們從小就在這裡生長,居住在荊門山區域,對這裡有著很深厚的感情,也聽說過祖祖輩輩的傳說。

我覺得,這些都很有保存和收集的必要。

比如在這一片區域,有古老背的民間傳說,有煙收壩的百年古碑文,在政府的重視下,這些古蹟得以保存,希望將來它的開發,能夠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給我們留下更美好的歷史。

保護與開發需並行

宜昌市博物館副館長張清平

我對地域類的研究了解其實並不多,但晚報對於荊門山的多篇連續報導,我基本都看過了。

關於荊門山的探討,我認為,首先要對地點、主要的歷史史實有一個詳實的考證和調研,為更深一步的文化應用打下好的基礎。

我認為,荊門山是宜昌(夷陵)東端門戶,以山脊為界,東與宜都(夷道)相連,且部分地段互相交叉歸屬各自所轄,是古今宜昌與宜都的劃分地。

在深入研究荊門山歷史文化前,應加強對荊門山及其附近區域的保護,保持此地原貌。

提前做好荊門山歷史文化保護和以後利用發展規劃。

點軍區政協副主席林新民

荊門山的開發,不能拘泥於一地得失。

在開發過程中,要事先規劃好,劃定開發的範圍,要用法制思維來思考荊門山的保護。

要像磨基山一樣,通過立法來保護荊門山。

在新一輪城市開發過程中,必須要通過規劃來控制,要藉助荊門山研討會這個平台,進行多地的合作調研。

點軍區艾家鎮政府經發辦主任楊洪

現在,許多戶外愛好者都來到荊門山探訪歷史遺蹟。

我們了解到,當地居民也翹首以盼,希望荊門山的保護開發能早日提上日程。

荊門山不僅僅是文化之山,也是歷史之山。

它更需要與周邊的地域連片整體開發,從而更好的利用和保護。

我認為,要做好城市規劃,在建設中不要破壞它的山體結構,劃定區域保護範圍,與全市中長期的旅遊發展規劃結合起來,突出文化內涵。

同時將即將新建的伍家崗長江大橋,命名為荊門山大橋。

宜昌水電學校原黨委書記楊世燦

十年前,我就多次步行踏訪荊門山區域。

我必須要點讚點軍區的這個關於荊門山的研討活動,讓人們對於荊門山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有了歷史文化的基礎,也引起了宜昌水利系統專家的關注。

我建議,對荊門山這個具體的山體進行詳細考證,在這裡立上石碑,確立荊門山的詩碑文化,成立荊門山原始保護區,對這裡進行保護和開發。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曹大明博士

荊門山是宜昌歷史文化名山,是「川鄂咽喉」、「全楚西塞第一關」,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在其開發前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問題:一是要根據歷史文獻確認荊門山的範圍;二是要「摸清家底」,全面、深入調查荊門山一帶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豐度和厚度,並對旅遊單體的旅遊價值做客觀的評價;三是要充分考慮宜昌及其周邊地區旅遊開發現狀,找准荊門山的旅遊開發定位。

定位一定要突出荊門山「川鄂咽喉」、「楚之西塞」這一歷史地位,強調歷史文化與一山一水的有機結合。

猇亭區文史研究學者胡學林

318國道的建設,把虎牙灘的原始面貌破壞了,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的虎牙灘只有原來的一半,許多遊客看到的虎牙灘景點內容並不完善。

在荊門山虎牙灘一帶的戰爭文化,是非常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課題。

多少歷史興廢事件都在這裡發生,也對我們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建議對於荊門山的研究和開發,一定要堅持保護中開發,尊重歷史原貌。

宜昌歷史文化研究學者羅洪波

作為一個文史愛好者,平時我就很關注荊門山。

這座歷史名山,我在東湖縣誌等文史古籍上都讀到過它。

它是宜昌歷史的載體,在古今戰爭中生髮。

它既是宜昌碼頭文化的起源,也是宜昌文化的根基。

開發荊門山,需要大手筆、大智慧,千萬不要無序開發。

未來,我希望宜昌形成東有東山寺、西有荊門山的勝景。

專家暢所欲言話開發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興慧

我是作為一個荊門山文化的研究者、推動者,來參與這個研討會,希望將荊門山作為宜昌市重點歷史文化區域打造。

這個工作過程中,我個人感覺到受益匪淺。

通過這一次學術交流研討會議,讓我們更多的達成一些共識,這也是荊門山文化研討走向深入的開始。

下一步,要確認荊門山的重點歷史遺址,把具體地點考證清楚。

這裡不僅僅有歷史文化價值,更具備很大的旅遊開發價值,可以改善宜昌城區的旅遊空心化問題,彰顯文化價值的影響力。

宜昌市政協調研員、文史專家秦興友

我因為工作需要,從事文史工作,我們這一代人,應當肩負使命,深入挖掘我們宜昌蘊藏的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為現代人和我們的後代尋找一個精神家園。

荊門山是宜昌蘊藏的歷史文化地理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一塊金字招牌,有眾多的景點詩跡。

我建議加強對荊門山、虎牙山歷史文化遺址的發掘和探索。

同時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實現區域共同開發,通過法律的形式,對荊門山的歷史遺蹟進行保護保留,把荊門山建成宜昌旅遊文化的名片,人民群眾休閒娛樂的去處。

點軍作協主席趙啟喜

從古至今,許多著名的詩人在荊門山留下了著名詩篇,讓荊門山留存千古。

荊門山的歷史沿革有多個階段,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很繁榮、很出名。

它作為戰略要地,在戰爭時期多次被毀。

不僅如此,荊門山周邊的歷史宗教活動也非常頻繁,王重陽、張三丰等人都曾在此有活動的事跡。

建議對荊門山採取一系列的保護開發措施,如註冊荊門山商標,讓這一區域的產品都能夠增加歷史人文底蘊。

宜昌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專家張幫寸

荊門山、虎牙灘是歷史留給宜昌的瑰寶,在歷史書籍上,荊門山的名稱常常出現,也有很多神話故事和傳說與這裡有關。

它沉睡了這麼多年,終於要被我們喚醒。

要好好地利用好這筆財富,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我認為,荊門山處處是景,處處是歷史,完全可以打造一個地質博物館、影視拍攝基地,還原一個真實古戰場的面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尋訪荊門山》出版發行 讓更多人了解荊門山

三峽晚報訊 (記者方齡皖)散發墨香的《尋訪荊門山》一書昨日與讀者見面。去年10月開始,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荊門山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點軍區委宣傳部聯合本報推出「尋訪荊門山」系列報導,打撈宜昌文化地理...

《尋訪荊門山》初稿出爐 揭開江南名山面紗

三峽晚報訊 (記者楊彩虹 實習生李欣杭)21日,由高校及文史單位專家學者、文史愛好者共同撰寫的《尋訪荊門山》作者見面會舉行,經過一年多的醞釀與編排,該書初稿首次亮相。 荊門山位於點軍艾家鎮東南端...

宜昌民間人士尋訪荊門山 拾獲一批文物殘片

2月27日,春日和熙,由宜昌市民間人士組成的尋訪荊門山團隊,採用乘船、登山和空中無人機拍攝的水陸空立體方式,對位於點軍區艾家鎮的荊門山進行了考察。當天上午,野考小組一行21人在點軍區艾家鎮艾家村...

首屆中國義渠國歷史文化研討會在甘肅寧縣舉辦

新華網慶陽3月25日電(記者 梁軍)24日上午,圍繞「義渠國」這一歷史文化主題而進行追本溯源的一場高端論壇,在義渠國古都甘肅寧縣縣城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位史學家、考古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為...

秀洲鄉土文化研討會舉行

■記者沈潔通訊員李國華本報訊民宿發展與留住鄉愁、淺談「家風」現代傳承與保護、論新媒體環境下秀洲鄉土公共文化建設、淺談秀洲區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秀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探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