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大克鼎,展品標籤第一句就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上海博物館,最引人矚目的是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鼎——大克鼎。
大克鼎在中國青銅器中的分量極高,它與大盂鼎、毛公鼎並稱「海內青銅器三寶」,不僅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中國的國寶。
大克鼎的展品標籤上有三句話,第一句為「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紀末)」,第二句為「清光緒中期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第三句為「潘達於女士捐贈」。
筆者認為,第一句就搞錯了,大克鼎並非西周孝王時的青銅器。
大克鼎銘文:「穆穆朕文祖師華父,……恭保氒辟恭王。
……克王服,出納王令。
……王在宗周,旦,王格穆廟,即立,……膳夫克入門,立中廷,北向……王若曰:克,昔余既命汝出入朕命,今余唯申乃令,……克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顯魯休,用作文祖華父寶彝,克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顯然,這是周王對克的又一次冊命,但該銘文不記王年、月份、月相、日干支,很難確定當時的周王是哪一位王。
不過,克的文祖既然為恭(共)王時期的大臣,則克所在的年代必在共王之後的懿、孝、夷、厲、宣、幽六世。
我們來看一下與大克鼎同時出土的小克鼎銘文:「隹王廿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捨命於成周,遹正八師之年」。
大克鼎與小克鼎的主人為同一人——克,因二鼎有大小之分,故分別被命名為大克鼎和小克鼎。
從大小克鼎銘文記載看,小克鼎所載「王命膳夫克捨命於成周」之事應為大克鼎所載「王若曰:克,昔余既命汝出入朕命」之事。
一個「昔」字,不僅說明大克鼎鑄作年代晚於小克鼎,而且二鼎所載周王為同一個王。
大小克鼎為西周晚期之器毋庸置疑,那麼,這個周王會是誰呢?
懿王元年為公元前899年,史學界公認。
古本《竹書紀年》載有「夷王七年」之事,則夷王至少在位七年。
厲王元年為公元前878年,這也毋庸置疑。
從懿王元年至夷王末年總計二十一年,除去夷王在位七年,剩下的十三年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有「隹王廿又三年」,顯然,大小克鼎鑄作年代應排除懿、孝、夷三世。
西周晚期,在位時間超過二十三年的只有厲王和宣王。
哪一位才是大小克鼎鑄作時的周王呢?我們來看一下與大小克鼎同主人的克鍾、克鎛。
克鍾、克鎛銘文:「隹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剌宮,王呼士曶召克,王親令克,遹涇東至京師,賜克佃車、馬乘」。
該銘文提到了克,也提到了周康剌宮,而「剌」為厲王生稱,故此時的周王必為厲王。
而且,「王親令克,遹涇東至京師」與大小克鼎周王對克的任命也是前後呼應的。
西周青銅器曆法採用周正,以夏曆十一月為歲首。
克鍾、克鎛銘文所載「隹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是指當年夏曆七月月初庚寅。
初吉為每月初二或初三,但周人肉眼觀測月相,難免會有偏差,偏差不會超過一天;如果遇到連陰天,只能從後往前推測,偏差更大。
查看古歷,厲王「隹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為公元前863年夏曆七月初五庚寅,與西周月相初吉的日子基本吻合。
應該說,大克鼎是厲王時期的青銅器是無疑的。
上海博物館展品標籤稱大克鼎為「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紀末)」之器,顯然是不正確的。
其一,孝王是懿王、夷王之間的一個短暫執政的周王,不可能在位二十三年之久;其二,孝王的在位區間為公元前899年至公元前878年,應為公元前9世紀初。
此外,大克鼎展品標籤稱其為「清光緒中期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也不夠準確。
從捐贈者潘達於女士的祖上、大克鼎的收藏者潘祖蔭的《年譜》光緒十五年條下記載中可知,「是年得善(膳)夫克鼎」。
顯然,大克鼎為潘祖蔭十五年所得,是從別人那裡轉手而得,而非光緒中期出土。
(劉秉光)
經典薈萃:來自先秦的6大上古金文名品
書法講究韻味,與晉韻、書卷氣鼎足而立的金石氣,源自商周的彝器鐘鼎、前代的摩崖碑版。青銅器之鐘鼎文字,或謂金文,上承初民之甲骨文字,下接秦小篆,後漸變為漢隸,實乃中華文字變遷的重要環節。書法第一網...
青銅鼎「七胞胎」,天各一方,日本藏兩件,美國藏一件
陝西是出土西周青銅器的主要省份,而周原則是一處集中地。周原是指西安城以西、渭河以北,扶風縣和岐山縣之間的一段沿河黃土塬。清晚期,光緒十五年(1899年)前,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一次出土了百餘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