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鏡中的祥瑞紋飾與辟邪銘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篇我們說到,萬物有靈的觀念,應該是古人認知局限的歸宿。

本文現就漢鏡中的祥瑞紋飾和避邪銘文,列其形質,溯其源流,析其思想,究其因果,以拋磚引玉。

漢鏡紋飾銘文反映的祥瑞觀念和避邪習俗,來源於萬物有靈觀涵蓋下的二個具體緣由:

其一,祥瑞觀念的文化影響

刻鏤博局四神規矩鏡

崇尚祥瑞,由來已久,見諸文獻,施之教育,行於習俗,附於器物。

如對聖人賢哲,往往視之為上天降瑞,來歷不凡。

《宋書》曰:「太昊帝宓犧氏,母曰華胥。

燧人之世,有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犧於成紀。

蛇身人首,有聖德。

燧人氏沒,宓犧代之,受龍圖,畫八卦,所謂《河出圖》者也。

有景龍之瑞。

」又「炎帝神農氏,母曰女登,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山,生炎帝。

人首牛身,有聖德,致大火之瑞。

」又「黃帝軒轅氏,母曰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而孕。

」古人的祥瑞觀念影響漢鏡裝飾圖案和銘文思想的主要是二個方面。

一是五靈紋飾

這是漢鏡中最為常見的裝飾圖案,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

由於五靈紋飾與漢代流行的五行觀念相對應,故在時人的思想觀念中是「五德嘉符」的祥瑞標誌。

其祥瑞涵義,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

《宋書》謂:「麒麟者,仁獸也。

牡曰麒,牝曰麟……含仁而戴義,音中鍾呂,步中規矩,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食不義,不飲洿池,不入坑井,不行羅網。

明王動靜有儀則見。

牡鳴曰逝聖,牝鳴曰歸和,春鳴曰扶幼,夏鳴曰養綏。

」可見古人不但把麒麟作為仁義的象徵,還把其看作是上天賜予百姓的祥瑞之徵。

《符瑞志》把龍分為四色,即黃龍、白龍、青龍、黑龍。

並說:「黃龍者,四龍之長也。

不漉池而漁,德至淵泉,則黃龍游於池。

能高能下,能細能大,能幽能冥,能短能長,乍存乍亡。

」把龍的神奇與統治者的德政相聯繫,以此作為吉祥之兆。

《符瑞志》說:「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

」把虎的仁惡與統治者的施政作了有機的聯繫,體現了當時流行的天神感應和萬物有靈觀。

銅出丹陽四神規矩鏡

朱雀,又稱朱鳥、赤雀,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形似鳳凰的祥禽。

《符瑞志》載:「神鳥者,赤神之精也,知音聲清濁和調者也。

雖赤色而備五彩,雞身,鳴中五音,肅肅雍雍。

喜則鳴舞,樂處幽隱。

風俗從則至。

玄武,通常為龜蛇相纏之形。

但在部分漢鏡的裝飾中,也有龜蛇分置的,甚至於有龜而無蛇,或有蛇而無龜的。

《符瑞志》曰:「靈龜者,神龜也。

王者德澤湛清,漁獵山川從時則出。

五色鮮明,三百歲游於蕖葉之上,三千歲常游於卷耳之上。

知存亡,明于吉凶。

禹卑宮室,靈龜見。

」可見神龜不但與統治者的從政清明相關,甚至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及生態平衡的各項政策措施是否得當相連繫。

二是五靈以外的異類紋飾

於五靈紋飾外,漢鏡中還常見辟邪、天祿(鹿)、句芒、蟾蜍、角王、巨虛、窮奇、三足烏、九尾狐等圖案紋飾。

所有這些,也均與當時流行的避邪習俗和祥瑞觀念相關。

《十洲記》說:「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地……及有獅子、辟邪、鑿齒、天鹿,長牙銅頭鐵額之獸。

」從以上記載中可知,所謂的「辟邪」與「天鹿」,並非本土物種,是從遙遠的「西海」引進之物。

這些方外引進的物種,一旦被我國本土文化所吸納,並與傳統民俗相結合,其性質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而演變成為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祥瑞之物。

《集古錄跋尾》載:「右漢『天祿辟邪』四字,在宗資墓前石獸膊上……今墓在鄧州南陽界中,墓前有二石獸,刻其膊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

」可見所謂的「天祿」、「辟邪」,在我國古代民俗中已擔當了避邪祛凶的角色,在漢及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內,常被作為鎮墓之獸而用於避邪。

《子虛賦》載:「蹵蛩蛩,轔距虛。

」張揖注曰:「蛩蛩,青獸,狀如馬;距虛,似騾而小。

」如此說來,蛩蛩、巨虛,均為形似騾馬的瑞獸。

雖然歷代文獻中對「角王」的相關情況,缺少詳細的記載。

但我們從漢代銅鏡的「角王巨虛辟不祥」銘文中,還是能夠感悟到其祥瑞的屬性與避邪之功能。

角王巨虛四神間隔規矩鏡

從上述諸多文獻的記載中,可見祥瑞文化對漢鏡圖飾銘文的立意定位,起了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

其二,避邪習俗的歷史延續

古代民俗中的避邪意識,最初應該孕育於萬物有靈的觀念之中。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形成了避邪民俗,其歷史源頭,或可追溯到圖騰崇拜的原始社會時期。

圖騰,最初應該是原始部落或氏族社會崇拜的偶像和保護神。

例如作為中華民族象徵意義的龍,就是由自然界中的多種動物糅合而成的,是一種具有人文意義的圖騰。

至於歷代文獻中記載的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我們也都能在其身上找到圖騰崇拜的孑遺和影子。

如蛇身人首的伏羲氏,原本就出身於崇蛇的氏族;人首牛身的神農氏,應該出身於崇牛的氏族;而龍顏瑞相的軒轅氏,則應該是崇龍的氏族等。

至於華夏民族乾脆稱自己為龍的傳人,這應該是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之下,所傳承的圖騰崇拜的文化印記。

《說文解字》說「閩:東南越,蛇種」,是說古越族中被稱為「閩越」的分支,是一個崇蛇的族群。

《戰國策》載:「被發文身,錯臂左袵,甌越之民」,是說古越族中俗稱「甌越」的分支。

以現在浙江紹興為中心的這一帶,生活著古越族中被稱為「於越」的一支,這也是一個崇蛇的族群。

《漢書·地理志》載:「帝少康之庶子云,封於會稽,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

」至越王勾踐之時,當地仍保持著斷髮紋身的習俗。

在當地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銅鏡中,就裝飾著於越先民尊崇的蛇紋。

而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葬中出土的玉帶鉤、琉璃釉玲瓏球形器和青瓷鼓座等器物中,也均裝飾著蛇紋。

由此可見,古越族確是一個崇蛇的民族。

他們以蛇為圖騰,奉蛇為保護神。

獸紐粟地蛇紋鏡

《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

有喬氏之女名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

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炎帝人身牛首。

」《述異記》說:「軒轅之初立也,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鐵石。

軒轅誅之於涿鹿之野。

蚩尤能作雲霧。

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

與軒轅斗,以角牴人,人不能向。

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牴戲,蓋其遺制也。

」從以上兩則記載中可見,上古時期的神農氏和蚩尤氏,均應是崇牛的氏族。

牛,也應該是他們氏族的圖騰徽標。

漢代銅鏡中所飾角牴之牛的形象,或許就與圖騰崇拜的文化意識緊密相關。

地支四神間隔簡化規矩鏡

至於龍,作為圖騰崇拜時期的文化孑遺,文獻記載比比皆是。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在古人的觀念中,雖有龍、蛇之分,其實就是一家。

《魯靈光殿賦》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玄中記》載:「伏犧龍身,女媧蛇軀。

」自古以來,借龍之形象祈祥避邪的習俗廣為流傳。

正是受遠古圖騰崇拜意識的影響,才產生和形成了祈祥避邪的文化習俗,才在漢鏡的銘紋中得以體現和延續。

古人有「知行合一」之說。

漢鏡紋飾銘文包含的祥瑞觀念和避邪習俗,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知行合一的體現。

兩者歸結到一個共同點,就是藉助靈物以避邪祈瑞。

古人萬物有靈的觀念,決定了避邪靈物的多樣性。

在漢鏡的銘文圖飾中,常見的避邪靈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瑞獸避邪

這在歷代文獻中多有記載。

《論衡》「宅中主神有十二焉,青龍白虎列十二位,龍虎猛神天之正鬼也,飛屍流凶安敢妄集,猶主人勇猛、奸客不敢窺也。

」可知龍虎作為氏族社會時期原始先民所崇拜的圖騰,後又延續成為避邪的神靈。

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是具納福降瑞,護宅安民的避邪功能的。

《抱朴子·內篇》記載道家始祖老子出行時,仙人和祥禽瑞獸為其除道護衛的場景:「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後從三十六辟邪,雷電在上,晃晃昱昱。

」可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窮奇、辟邪等祥禽瑞獸,不但是先民心目中的護佑之神,而且還衍變成了道教始祖老子出行時的護衛。

從文獻的以上記載中,也可使我們了解到,上述神靈的避邪作用和古代社會避邪逐疫所舉行的各類祭祀儀式等民俗活動。

諸王避邪

這是一種被稱為「以毒攻毒」的避邪方法。

「伍子胥畫像鏡」中「上有諸王辟不祥」的銘文,顯然是指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

夫差因殺害忠良伍子胥,成了以殘忍著稱的暴君。

勾踐陰謀滅吳,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同樣被認為是不義之舉。

故《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中國人的傳統辯證思維認為,禍福相倚,善惡互轉,任何一種消極因素都可轉化為積極因素。

而「以毒攻毒」的觀念,就是這種思維的體現。

故暴君辟邪和陰謀制暴,也都應該是中國辟邪文化的組成部分。

博局避邪

除了自然界中的靈物,在傳統民俗中具有避邪功能外,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某些工匠製作的器具,也同樣具有避邪除凶的作用。

《漢書》載:「其夏,京師郡國民聚會裡巷仟佰,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

」此說還可與出土文物相印證。

如上列的漢鏡中,就有「刻鏤博局去不祥」銘文。

可知博具作為一種供人娛樂的遊戲器具,也是古代祭祀活動中的祭物,具有避邪除凶的作用。

故漢代銅鏡中裝飾的此類「博局」紋,也具有祭祀神靈,避邪除凶的功能。

銅鏡避邪

在歷代典籍中更有種種神奇的記載。

《西京雜記》載:「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

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

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

人有疾病在內,則掩心而照之,知病之所在。

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

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鏡子能夠照見「腸胃五臟」和「病之所在」,似乎已經具備了現代醫學儀器的透視功能,又能照見「邪心」,這或許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關於以鏡辟邪的最為神奇的故事了。

古鏡中還有「百鍊作鏡,八卦象備,衛神帝命,永鎮陰精」的銘文。

可見銅鏡在古代葬俗中具有「取光明破暗」和「永鎮陰精」的避邪功效。

郭憲《洞冥記》載:「望蟾閣十二丈,上有金鐘,廣四尺。

元封中,有祇國獻此鏡。

照見魑魅,不獲隱形。

」原來銅鏡還具有「照見魑魅,不獲隱形」的神奇性能,難怪古代修行煉丹的道士們,總是鏡不離身,視同寶物。

以鏡辟邪的文化習俗,流傳至今。

在那些古代遺留和現代新建寺廟的屋脊正中,也能見到裝飾的銅鏡。

至於現代住宅的門窗上方,也有懸掛玻璃鏡子的現象。

從中不難感覺到以鏡避邪的民俗文化的根深蒂固。

永鎮陰精八卦鏡

除道避邪

從漢鏡「上有白虎辟邪主除道」、「左龍右虎辟不道」以及「左龍右虎辟除道」的銘文中可知,銅鏡中所飾的龍、虎和辟邪也承擔著「除道」的重任。

「除道」或有清潔道路之義,與「辟不祥」亦具有類似的涵義。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中說:「行到邦門困,禹步三,勉壹步,呼:『皋,敢告曰:某行毋咎,先為禹除道。

』即五畫地,掓其畫中央土而懷之。

」《放馬灘秦簡〈日書〉》(甲篇)則說:「禹須臾臾臾行,得。

擇日出邑門,禹步三,向北斗質畫……曰:禹有直五橫,今利行,行毋咎,為禹前除得。

」從秦簡的「行到邦門」、「出邦門」和「出邑門」中可知,顯然是為將跨出「邦門」和「邑門」的人,所舉行的一種避邪禳解的儀式。

其目的就是為出行者清除行路時的禍祟,以祈求平安到達的目的。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代規矩鏡 中國古代銅鏡之代表

光明網03-26 02:40顯示圖片據考證,我國最早的銅鏡出自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銅鏡的出現,結束了我們的祖先以水為鏡的歷史,清朝玻璃鏡出現之前,在古人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相對於今天的...

你又知多少「銅鏡」

銅鏡,又稱銅鑒。古人常以鑒盛水以照容。銅器發明以後,銅水盆扁平化而成鑒,青銅鏡由此而生。銅鏡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所承載的人文內涵,成為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