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現存南朝辟邪調查,收入博物館的僅有三隻(館藏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南京一處有著1500年歷史的南朝石辟邪——棲霞獅子壩村失考墓辟邪被盜,使得關心南京文物的市民心痛不已。

其實,這處辟邪本來有機會入藏博物館,但被村民以「破壞風水」為由拒絕,一直留在原地,成為其後來被盜的原因之一。

此次被盜的獅子壩村辟邪(主題南京 供圖)

南京是南朝首都,宋齊梁陳四個小朝代在南京周邊都建有皇家陵墓區或王侯墓園,按照當時墓葬制度,帝王和高等級貴族的墓前,都會設置石碑、石柱、石獸等神道石刻。

按主流觀點,帝王墓前的石獸名叫「麒麟」,王侯墓前的石獸名叫「辟邪」。

據南京博物院原院長、著名考古學者梁白泉先生所著《南京的六朝石刻》介紹,辟邪是漢代傳說中才開始出現的神獸,東漢時被用作陵墓神道石獸。

南陽宗資墓、四川蘆山樊敏墓等東漢墓葬前,均有辟邪。

南朝時,王侯墓前的石獸統一為「辟邪」,且形象固定下來。

辟邪狀若獅子,頭上沒有角,體態高大肥碩,氣勢恢宏雄俊。

梁鄱陽忠烈王蕭恢墓辟邪。

辟邪常常被看成是「獅子」,此次被盜的小辟邪,就被當成了獅子,所在地就被稱為「獅子壩」。

但細細看,辟邪和獅子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辟邪的腹部兩側有雙翼,有強烈的動感,是「神獸」最明顯的特徵,但獅子沒有。

辟邪有短翼,但獅子沒有。

據筆者粗略統計,我國現存的南朝陵墓辟邪共有28隻,其中22隻在南京,4隻在丹陽,2隻在句容。

南京現存22隻辟邪(不包括棲霞蕭憺墓辟邪腹部下的兩隻出處、用途不明的小辟邪)中,大小差別很大。

大的辟邪,比如位於南京棲霞十月村的梁吳平忠侯蕭景墓辟邪,身長3.8米,高3.5米,體圍3.98米,是一隻「巨獸」。

相比之下,此次被盜的棲霞獅子壩村失考墓辟邪簡直就是一個「小不點」了。

它的長僅有1.54米,殘高1米,體圍也只有1.3米,而且風化嚴重,表面的紋飾已經看不出啦,只能隱隱看到雙翼。

梁吳平忠侯蕭景墓辟邪。

獅子壩辟邪如此之小,和所處政權的國勢衰微,所屬墓主的身份較低有關係。

其「體重」僅有1噸多,和其他數噸的大型辟邪比,運送起來更加方便。

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門曾經想將其運到博物館收藏,但被當地村民以「破壞風水」為由阻止,二十幾年來一直放在原地,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獅子壩村辟邪的最終被盜。

不過,和獅子壩村辟邪相比,有一些流散的辟邪「運氣」較好,它們被人們無意中發現,已經沒有原地保存的條件,都被運進了博物館,作為珍貴文物收藏和展示,再無被盜之虞。

獅子壩辟邪如果早點被送進博物館,也沒有被偷這檔子事兒了。

主題南京 供圖

那麼,南京目前還有多少南朝辟邪,放置在野外和入藏博物館的分別有多少呢?

筆者做了一個大概的統計。

放置在野外的有19隻,這一數字包括已經被偷的獅子壩辟邪,也包括幾隻殘碎嚴重,甚至埋入地下的辟邪。

南京館藏的流散南朝辟邪,則至少有三隻。

梁始興忠武王蕭憺墓殘碎辟邪。

在南京博物院「古代江蘇文明」展廳內,陳列著一隻體型中等的辟邪。

常去逛南博的人記得,這隻辟邪,在南博改造之前,是放置在進南博大門右手邊的綠地上的。

這尊辟邪被稱為「太平村失考墓辟邪」,1984年10月26日在棲霞區燕子磯太平村太子凹出土,後來遷至南京博物院保管。

當年陳列在南博庭院內的「太平村失考墓辟邪」。

老邵 攝。

「太平村失考墓辟邪」體型明顯較小,其頭部略有殘缺,尾巴也早就散失。

其右腿前邁,腹部裝飾著雙翼,渾身本來布滿紋飾,但由於風化嚴重,紋飾已無法辨認,身體上可以見到的是一道道裂痕。

辟邪出土地名為「太子凹」,引起了很多學者的興趣,曾有專家認為,此辟邪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墓前的石刻。

但隨著幾年前棲霞獅子沖的「陳文帝陳蒨永寧陵」被確認為昭明太子蕭統陵墓,「太平村辟邪」屬蕭統墓的推斷已經被否定。

太平村失考墓辟邪如今放置在展廳內。

南京另外兩家以收藏六朝文物著稱的博物館———六朝博物館和江寧博物館中,也收藏著若干件散落南朝陵墓石刻。

六朝博物館展廳內收藏著一隻殘缺的辟邪。

該辟邪在業內被稱為「蔣王廟失考墓石刻」。

2003年,六朝文物學者邵磊先生在參加蔣王廟明岐陽王李文忠墓園環境整治時,在墓園雜物間發現了這件有翼的南朝神道石獸。

蔣王廟失考墓辟邪。

邵世海 攝

石獸長約1.65米,殘高0.80米,其尾部與四肢及頭部下頜以上部位全部缺失,風化嚴重,胸部鼓凸,隱約可見向兩側伸展的卷翎紋,短翼,翼膊可見陰刻羽紋。

邵磊認為,此石刻當屬南朝王侯墓前獅型石獸,運送至南京市博物館保存,後來又放置在六朝博物館展示。

筆者的好友、「主題南京」團隊創始人邵世海先生和一群南朝石刻愛好者,深入考證,認為該石獸的年代為南齊,很有可能是南朝齊海陵王蕭昭文墓的遺物。

蔣王廟失考墓辟邪。

邵世海 攝

江寧博物館同樣收藏著一隻風化嚴重的辟邪。

據邵磊先生《對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一文介紹,此辟邪是2009年8月在江寧麒麟山莊附近發現的。

辟邪長約1.28米,寬約0.40米,尾部與四肢均殘損嚴重。

比較後發現,「麒麟山莊石辟邪」與太平村失名墓辟邪相似,但更為小巧,應該是南朝某位王侯墓前的石獸。

麒麟山莊辟邪。

邵世海 攝

在南京以外的博物館,也有南朝石刻收藏。

蘇州東吳博物館也收藏一件體態中等的石辟邪,其身體上多處有開裂,腿部做過一定修補,但總體保存完好,雖然有一定風化,但掩飾不住其雄渾的氣勢和精美的雕刻。

有南京的石刻研究專家認為,這件辟邪應該也屬於南京「流散六朝石刻」,原始位置可能在南京江寧和句容交界處,應該距離句容石獅溝村的梁南康簡王蕭績墓石刻不遠。

很可能就是從江寧上峰一帶流出去的。

蘇州東吳博物館所藏辟邪。

說完了辟邪,最後再來說說流散在博物館內的石柱。

目前南京各博物館收藏的流散南朝石柱,至少也是三根。

在江寧博物館,有一件是只剩餘上半截的神道石柱,據介紹來自於江寧耿崗,與目前還保留在原始位置的耿崗南朝失考墓神道石柱極有可能是一對。

江寧博物館所藏石柱。

耿崗南朝失考墓神道石柱。

六朝博物館也收藏一件已經斷為兩截的神道石柱。

這件神道石柱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於江寧東善橋附近,其方版銘文已漫漶無存,頂部圓蓮蓋和底部柱座缺失,大體也與江寧耿崗南朝失考墓神道石柱相似,只是形制較小而已。

六朝博物館所藏南朝神道石柱。

南京市博物館還收藏著一件東晉名將卞壼墓碣(位於工作區內),此墓碑原來位於冶山西南卞公祠內,墓碣上的刻銘相傳為宋代葉清臣所書。

經專家考證,此墓碣是以一根碩大粗壯的南朝神道石柱改磨出光滑平整的表面後改制而成,柱身原先通體所刻的24道縱刳棱紋尚清晰可見。

卞壼墓碣現為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卞壼墓碣是用一根粗大的南朝石柱改制的。

(圖片來自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棲霞南朝王侯墓為何比帝陵多一對石碑

《金陵晚報》日前報導,棲霞區將依託南朝梁鄱陽忠烈王蕭恢墓石刻、梁始興忠武王蕭憺墓石刻,建設南朝陵墓石刻遺址公園,同時籌建南朝博物館。南朝石刻是南京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二十多處南朝石刻分布在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