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石刻:大運河邊的千年神獸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麒麟。

本報資料

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神道辟邪。

本報資料

丹陽市陵口鎮,一座大運河邊因皮鞋產業而遠近聞名的江南古鎮。

「五一」小長假,十多位來自上海、杭州等地的年輕人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齊聚陵口,卻不是為了皮鞋而來,而是專程來探訪陵口鎮區兩座已超過1500年歷史的「古代石獅」。

所謂「陵口」,意為六朝蕭梁兩代皇族陵墓區的入口。

這兩座正式名稱為「麒麟」的石獸,是陵區入口的守護者。

陵口麒麟是丹陽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之作。

而在距離丹陽不遠的南京,還有著二十多處南朝陵墓石刻。

兩組相隔100公里的石刻群遙相輝映,記錄著已隨流水遠逝的六朝往事。

石獸隔河對望,守衛皇陵入口

「那兩隻石獅子,就在蕭梁河兩邊!」驅車來到陵口鎮,隨便問及一位路人,都能如數家珍般地對記者道出陵口石刻的位置。

一條並不寬的「蕭梁河」穿越陵口鎮區,陵口南朝麒麟位於河兩岸,遙相對望。

東麒麟位於一座市民廣場上,西麒麟矗立在一座服裝廠的廠房背後。

兩隻麒麟造型相同,昂首挺胸,口張齒露,雄壯秀美,姿態威嚴。

它們的身長均在四米左右,高超過三米,是目前丹陽現存南朝陵墓石獸中最大的兩隻。

「從常理上說,南朝石獸守衛的是帝王或公侯的陵墓,但陵口石刻卻是例外,它們是用來標誌齊梁皇家陵園的入口。

」六朝石刻愛好者邵世海說。

緣起要從六朝世家門閥「蘭陵蕭氏」說起。

蕭氏為蘭陵郡(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望族,興起於西漢。

西晉末年,這個龐大的家族因戰亂南遷,被安置於今江蘇武進、丹陽一帶,僑置蘭陵郡,史稱「南蘭陵」。

南朝齊的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梁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均來自這個家族,蕭梁兩代其他將近20位皇帝的「履歷表」上,祖籍一欄因此要填寫「南蘭陵」。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齊梁的皇帝死後大部分均葬回故里,在丹陽建山、胡橋、荊林等地形成了龐大的齊梁皇陵區。

每年清明時節,長居建康(南京)的皇帝們乘船沿秦淮河,轉破崗瀆,過二十四埭,入南蘭陵蕭港,北上進陵區掃墓祭祖。

1500年前的蕭港現在已改名為蕭梁河。

南京師範大學六朝史學者王志高教授告訴記者,陵口蕭梁河邊的這兩隻麒麟,正是某一年蕭梁皇帝回鄉祭掃時命人設置的,意在提醒後人,船過麒麟,就已進入莊嚴肅穆的皇陵區域。

《輿地誌》載:「陵口有大麒麟、辟邪夾道,四時公卿行陵,自方山下乘船入蘭陵,經此升安車以至陵所。

江蘇南朝石獸超過50件

1988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丹陽南朝陵墓石刻現存11處26件,分布在丹陽陵口、胡橋、建山、荊林、埤城等京杭大運河沿岸城鎮。

除了陵口石刻,其他的丹陽陵墓石刻,均守衛著古代帝王的陵墓。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一般分為三種六件,在墓前神道兩邊的排列順序為石獸一對、石柱一對、石碑一對,其中最能體現南朝雕刻藝術的,非石獸莫屬。

南京博物院原院長梁白泉先生在《南京的六朝石刻》一書中說,中國古代陵墓制度中設立石獸,最早可追溯到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就存有石馬、石虎、石牛等各類石獸雕刻14件,但學界一般認為,霍去病石獸尚不具備神道石刻的性質,而是為了再現霍去病的戰績,還原他生前率軍戰勝匈奴的地點——祁連山的場景。

到東漢時,墓前神道樹立石獸的做法流行開來,東漢應劭《風俗通》載:「墓前樹柏,路頭石虎。

」迷信的東漢貴族相信,有一種名為「魍象」(即魍魎,傳說中的鬼怪)的妖魔會侵犯逝者,吃死者肝腦。

「魍象畏虎與柏,故墓前立虎與柏」,在墓前神道兩側設置石獸(虎)和柏樹,能夠驅邪避惡,祛除鬼怪。

石獸還象徵著墓主生前擁有的身份和地位。

南朝沈約《宋書禮志》:「漢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馬之屬,皆所以表飾墳壠,如生前之儀衛耳。

」這些文字均顯示,東漢時在墓前設置石獸的做法,已成皇室貴族葬俗中的普遍風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以曹操為代表的很多軍閥趁亂干起了盜墓「摸金」的勾當,眾多帝王貴族陵墓慘遭盜掘,其後的統治者不得不拋棄厚葬風氣,「因山為體,無為封樹」,在墓葬地表不設立任何標誌物。

這一薄葬秘葬的做法延續到六朝前期的東晉。

東晉11位皇帝,10位葬在南京,地表竟沒有任何標誌物。

公元420年,曾率軍北伐,滅掉南燕、後秦等國的東晉名將劉裕代晉自立,在南京建立劉宋政權,開啟了南朝時代。

劉裕當政時期,抑制豪強兼并,發展生產,輕徭薄賦,社會趨於穩定。

從劉裕開始,帝王公侯厚葬之風再次泛起。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病逝,葬於南京「蔣山」(紫金山)以東的初寧陵,即今南京市江寧區麒麟鋪一帶。

將近1600年後,陵前尚存一對氣勢雄渾的石麒麟。

劉裕之後,宋齊梁陳的皇帝們,紛紛在南京、丹陽兩地皇陵前雕造體型碩大的石獸,形成了兩處在國內龐大的南朝陵墓石雕群,加上館藏的,現存南朝石獸的數量超過50件。

丹陽麒麟:蕭齊靈動,蕭梁威嚴

在丹陽、南京的鄉間尋訪,你會不時和這些石獸邂逅,它們或矯健俊逸,或渾樸有力,或雄偉樸實,每一隻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每一隻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

如何給這些「六朝來客」起準確的名字,曾是令文物考古學者頭疼的難題。

「學者們曾經根據石獸頭部的角,來給它們定名。

」邵世海介紹,南朝陵墓石獸的定名,大概有四種觀點:

民國史學家朱希祖在《六朝陵墓調查報告天祿辟邪考》中提出,獨角石獸為天祿,雙角石獸為辟邪,無角石獸為桃祓;

民國學者朱偰(朱希祖之子)在《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中認為,獨角石獸為麒麟,雙角石獸為天祿,無角石獸為辟邪;

姚遷、古兵在《六朝藝術》中認為,獨角石獸為麒麟,雙角石獸為天祿,無角石獸為獅子;

楊寬在《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中指出,帝陵前的石獸有獨角和雙角兩類,應統稱為麒麟。

王侯墓前的無角石獸,應稱為辟邪。

建築大師劉敦楨先生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的觀點與之類似:「現存南朝陵墓大都無墓闕,而在神道兩側設附翼的石獸,其中皇帝的陵用麒麟,貴族的墓葬用辟邪。

學界一般採用劉敦楨、楊寬兩位先生的觀點,即王侯墓前的石獸(無角)為辟邪;帝陵前的石獸(獨角、雙角)為麒麟。

據統計,現存南朝陵墓石獸中共有麒麟22隻,丹陽蕭梁皇陵前的麒麟多達16隻,其他6隻分布在南京地區三處南朝皇陵之前。

丹陽,三城巷,梁武帝蕭衍修陵前,神道石刻只剩下石獸一隻。

這隻石麒麟肌肉飽滿,四肢粗壯,昂首雄視,守衛著這位富有傳奇色彩、也令人唏噓的南梁開國皇帝。

初次來到這裡,記者就發現,神道石刻中的麒麟和我們印象中的麒麟,有著較大差異。

麒麟,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瑞獸。

早在《詩經》《禮記》《春秋》等先秦典籍中就有記載。

麒麟的出現,往往被古人視為祥瑞,預示著將有聖賢降世。

一個有趣的典故是這樣講述的:明代初年,海外榜葛剌國向明朝進貢長頸鹿一隻,隨下西洋船隊來到南京,竟被永樂君臣視作「麒麟」,以為瑞兆,朝野轟動,大大慶賀了一番。

文獻和古代圖像資料中描繪的麒麟,是一種身體為黃色、麋身牛尾、馬足圓蹄的「四不像」。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麟,麒麟,仁獸也。

麋身,牛尾,一角」。

而南朝陵墓石刻中麒麟卻大異其趣:它們成對出現,體型高大,口張齒露,身飾雙翼,長須垂胸,四肢前後交錯,頭頂獨角或雙角,足趾呈利爪狀,獸身紋飾華麗,雄壯秀美,造型誇張適度,生動富有靈性。

專家告訴記者,仔細辨別的話可以發現,丹陽的南朝麒麟可分為兩種風格。

蕭齊帝陵的麒麟採用S型構圖,細頸收腹,胸部和臀部飽滿,整體上窈窕俊秀,矯健靈動,洋溢著蓬勃的動感。

獸身的裝飾則崇尚華麗,長尾垂地,足下還攫有一隻小獸,以示勇猛。

有學者認為這是當時「秀骨清像」繪畫理論在雕塑藝術上的投射。

這類麒麟,以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石刻、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為代表。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等來自蕭梁的石獸,卻呈現出另一種風格:它們的造型肥碩豐滿,穩重敦實,兇悍威猛,並不強調靈動,重點突出石獸的力量感,營造威嚴肅穆的氣氛。

在裝飾上也同樣絢麗華美,繁複多姿。

縱觀丹陽、南京兩地六朝帝陵麒麟,一條上承漢朝、下啟隋唐的中國雕塑藝術發展脈絡清晰呈現:南朝帝陵麒麟,雖然繼承了很多漢代的因素,但到了六朝後,雕刻藝術更為豐富,終有自己的風格。

正如學者曹者祉所言:六朝石獸的造型,由樸實凝重向窈窕靈動演變;裝飾紋樣由簡練樸素向繁富華麗過渡;藝術風格由平實渾厚向誇張豪邁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雕琢技術也日趨完美達到成熟精湛的境地。

南京辟邪:是猛獸,也是「萌獸」

「每次來南京和離開南京,都會看到一隻萌萌的神獸」,一位外地朋友曾這樣對記者說。

的確如此,從滬寧線開車來南京,接近中山門,你遠遠就能看到一隻巨大無比的青銅神獸雕塑。

同樣的神獸,在南京火車站、南京南站的站台廣場上,也同樣傲然佇立。

它形如獅子,頭上無角,舌頭吐出,體態高大肥碩,氣度恢宏雄俊。

在南京人的生活中,這個神獸也頻頻出現。

白馬公園、紅山動物園等地都有它的雕塑。

南京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用的市旗市徽、南京大學校徽,南京牌香菸的煙標,同樣也有它的身影。

南京人對這神獸並不陌生,卻不一定能正確說出它的名字,不少人將它誤稱為「貔貅」。

「這個神獸的正確名字是『辟邪』,是南朝陵墓神道石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京一張城市名片。

」邵世海說。

和麒麟一樣,辟邪也是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動物,但卻有著獅、虎、鹿等真實存在動物的影子。

專家介紹,辟邪的原意是「偏邪不正」,後又引申出「避除邪祟」的含義,即驅走邪穢,去除不祥。

辟邪成為傳說中神獸的名稱,並擔負陵墓石獸的職責,始於漢代。

最初的東漢辟邪,如宗資墓辟邪、四川蘆山樊敏墓辟邪、楊君墓辟邪等,形象各不相同,多數頭上無角,肩上有翼。

發展到南朝,辟邪形象固定下來,它狀若獅子,昂首挺胸,兩眼環睜,鼻孔撐開,張口伸舌,頭披長鬣,長尾垂後,體態壯碩,威武神氣。

辟邪的兩大特徵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它的腹部兩側有雙翼,翼膊刻鱗紋,有強烈動感,「肘鬃膊焰,騰驤欲飛」。

二是大部分辟邪張開大嘴,伸出長長的舌頭,垂到胸際,好似「吐舌賣萌」,告訴人們,它們不但是「猛獸」,也是「萌獸」。

南朝以建康(南京)為首都,但齊梁兩代帝陵位於故里丹陽,宋、陳帝陵又大多湮沒。

因此,南京地區現存南朝帶石刻等的墓葬,以蕭梁王侯墓為主。

「皇帝的陵用麒麟,貴族的墓葬用辟邪」(劉敦楨先生語),保存在南京棲霞、江寧的南朝石獸大部分是辟邪,共有22隻之多。

此外,還有南朝梁南康簡王蕭績墓一對辟邪位於與江寧接壤的句容石獅村。

仙林,距離地鐵二號線學則路站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是幾年前依託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石刻而建的蕭宏石刻公園。

這裡環境清幽,風景旖旎,是周圍居民休閒的一個好去處。

作為梁武帝同父異母的弟弟,蕭宏去世後備極哀榮,陵墓石刻也雕琢得異常高大。

記者在現場看到,東辟邪保存在玻璃亭子中,它昂首前驅,巨口大張,長舌伸出,胸部肌肉發達,充滿著力量感。

蕭宏墓辟邪造型雄渾簡練,姿態生動有神,是現存南朝辟邪中最為威猛雄健的一尊。

再從蕭宏墓向東北驅車,駛向棲霞山方向,一路上你能相繼看到梁吳平忠侯蕭景墓辟邪、梁始興忠武王蕭憺墓辟邪、梁鄱陽忠烈王蕭恢墓辟邪、梁安成康王蕭秀墓辟邪、梁桂陽簡王蕭融墓辟邪等。

這些人,都是梁武帝同父異母的弟弟或者堂弟,他們死後被安葬在棲霞山甘家巷一代的蕭梁皇家陵墓區,按照逝者的等級,墓前用整塊巨石雕琢了巨型辟邪。

這些飽經風雨的石獸,造型相近,但又各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蕭景墓的東辟邪,雖然體型略小,但卻無比精緻。

上世紀八十年代,南京藝術學院原院長保彬教授設計的南京市市徽中,採用的辟邪圖案,其原型就是蕭景墓東辟邪。

如果說,丹陽的南朝石獸以華麗窈窕見長,那麼南京地區的南朝石獸展現的則是雄偉樸實,裝飾雖然簡樸,但雕刻渾厚有力,別具風味。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雕塑史》中亦難掩對南京南朝石獸的喜愛:「在此謹嚴之中,乃露出一種剛強極大之力,其彎曲之腰,短捷之翼,長美之須,皆足以表之。

南朝石刻收穫不少「迷弟迷妹」

六朝如夢鳥空啼。

公元589年,隋軍大舉南下,將荒淫無能的陳後主從台城景陽井中拉出俘虜,持續了160年的南朝至此畫上句號。

昔日森嚴禁地的南朝皇家陵園,淪為丘墟和農田,石獸們隱沒在衰草斜陽間,守護著南朝最後的風流。

歷代文人對這些荒廢的辟邪、麒麟多有詩詞詠嘆。

宋人曾極《石麒麟》曰:「短樊長塹起寒煙,知是何人古墓田。

千載石麟相對立,肘鬃膊焰故依然。

」民國學者朱偰《吊六朝諸陵》曰:「建康陵墓盡殘叢,石獸蒼涼夕照中。

斷碣飄零三國雨,銅駝慘澹六朝風。

神州河朔悲喪亂,南部江山苦戰攻。

最是西京俱泯滅,不堪回首話金墉。

本文開篇的陵口石刻在歷史上也是飽經風霜。

南宋詩人陸遊在《入蜀記》中寫道:「(乾道六年六月十五日)過陵口,見大石獸偃仆道旁,已殘缺,蓋南朝陵墓」,可見當時陵口石刻已經橫倒在地,無人過問。

近幾十年來,南京、丹陽、句容等地的南朝陵墓石刻得到妥善保護。

1988年,南京和丹陽南朝陵墓石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文物部門對作為田野文物的南朝石刻採取多種保護措施,有的石刻附近建起了石刻公園,有的石刻外面加了亭子、玻璃罩保護。

在南京棲霞的蕭景墓,在丹陽三城巷的蕭順之墓等地,記者看到,石刻附近均安裝了監控探頭,隨時監控文物的實時狀況。

另據了解,南京市文廣新局已建立文物保護志願者巡查制度,專人盯守散落野外的南朝石刻的安全。

「南京、丹陽等地的南朝陵墓石刻是江蘇重要的文化遺產,在中國雕塑史上占有極其顯要的位置,應得到妥善合理的保護。

作為普通人,也應多了解身邊這些瑰麗的文化寶藏。

」邵世海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南朝石刻的重要性,不少年輕人甚至成為南朝石刻的「迷弟迷妹」。

每年都有很多愛好者從全國各地來到南京和丹陽,近距離感受南朝石刻的獨特魅力,用鏡頭記錄這些1500年前的古代神品。

(於 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明孝陵神道石刻「望柱居中」布局成謎

光明網02-17 10:35顯示圖片□金陵晚報記者於峰望柱,是古代陵墓神道上立的石柱子,一般立在神道的入口處。去過明孝陵的人都知道,明孝陵的神道上就保存有兩根高大的望柱。最近,有文物愛好者對兩根...

棲霞南朝王侯墓為何比帝陵多一對石碑

《金陵晚報》日前報導,棲霞區將依託南朝梁鄱陽忠烈王蕭恢墓石刻、梁始興忠武王蕭憺墓石刻,建設南朝陵墓石刻遺址公園,同時籌建南朝博物館。南朝石刻是南京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二十多處南朝石刻分布在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