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收藏:人物故事鏡之宋遼金銅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古代青銅鏡,自齊家文化起,伴隨著輝煌又燦爛的華夏文明史一路走來,綿綿不絕。

銅鏡鑄造的歷史到了宋遼金時期,學術界傳統的觀點普遍認為是銅鏡發展的衰落期,這個說法顯然有一定的藝術局限。

實際上宋遼金銅鏡較前朝在藝術風格,製造工藝和金屬配比等方面有較大的差別,但不可否認也有著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藝術特色,既有繼承與發展的創新其中以人物故事鏡為題材的銅鏡紋飾尤為突出。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

到宋遼金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

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

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鐘形鼎形等多種樣式。

並出現了很多花草、
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

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

常見的有雙魚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

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

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端午」十二生肖八卦鏡

圓形,伏獸鈕,二周弦紋圈將紋飾分成三區,內區圍繞鏡鈕環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紋,四神紋外環繞一周八卦紋。

中間一圈環繞一周十二生肖紋,其間嵌有「端午」二字銘文。

最外一周是表示二十四節氣的二十四字銘文,字體古樸,已不可辨識,素平緣,《息齋藏鏡》第92號鏡。

隋朝高士王度在其編撰的《古鏡記》中提到一個故事。

汾陰奇士侯生臨終時,贈給王度一面奇鏡。

該鏡橫徑八寸紋飾古樸,鏡鼻作麒麟蹲伏狀,在內區按方位排列為龜龍鳳虎,以八卦紋飾分隔內外區,另有外區為十二生肖,鏡邊鑄有二十四星宿的隸書古體字,整體觀之有股莫名的神秘感。

王度得到瑰寶後秘而不現。

某日,王度寄宿友人程雄家中,取古鏡整肅衣冠時,鏡面突現月華似的光芒宛如明月當空,湛然寒光如同道家劍器般,射向角落一個全身顫慄跪伏在地的女眷身上,王度一見急忙收起古鏡。

該女眷見王度心懷慈悲,氣度軒宇,遂哀傷地訴說了她的生世。

她原是華山「府君廟」前長松下的一隻狐狸,名叫鸚鵡,經千年修煉成精,變幻人形愚弄山民。

府君欲將其收化座下求得正果,但她因為貪戀人世遂幻化為女子逃離華山,到處藏匿,輾轉淪落人間,已為神道所惡。

更不幸的竟遭粗漢劫持,天涯海角,只能重為曠穴中的野狐,希望能在狂歡盡醉的氣氛中死去。

王度聞之不禁惻然,也為鸚鵡的坎坷際遇唏噓不已。

為了達成鸚鵡的願望,王度特在程雄家中邀宴當地士紳,燈燭輝煌酒香笑語中,鸚鵡隨著弦樂起舞而歌:「寶鏡!寶鏡!哀哉予命!自我離形,於今幾她?生雖可樂,死必不傷,何為眷戀,守此一方!」樂聲驟歇,燭影飄搖中,鸚鵡搖搖晃晃向王度和賓客拜別後,現出原形無聲而逝。

經由此事後王度知曉了寶鏡的靈異。

而後王度及其弟,攜帶寶鏡遍游名山大澤,驅除厲疫,鎮服無數邪魔妖獸。

隋末天下大亂,大業十三年的中元節,寶鏡在匣中發出清越的悲鳴,逐漸變得若龍吟虎嘯,等到一切沉寂下來後,寶鏡已失去蹤影。

(以上內容參考故宮文物61期)

「福壽家安」雙圈銘文鏡

宋代時期銘文鏡,工藝精美,此類鏡主題紋飾常為寓意吉祥的銘文,極富文人之風,兩圈銘文在宋鏡中的應用並不多見,多為單圈或及作坊及其姓氏銘文。

宋代時期工商業比較發達,民間出現了很大一批鑄鏡作坊,所作出的產品大多會被貼上當時的商標(及銅鏡上的作坊銘文)以及其工匠的姓氏,此為銘文在宋鏡中的較多運用,此鏡鏡背主題紋飾為兩周宋篆書體銘文,內圈「福壽家安」,外圈「清素傳家永用寶鑑」,字口清晰深邃,寓意吉祥,宋代銘文內容相對更加的貼近生活,更多的表達了小家的希冀而不同於漢唐銘文所表露出的脫世礦達,此鏡銘文排布略有西漢之風,又加入自身的發展創造。

星象符籙紋鏡

宋金時期道家題材銅鏡,工藝精美,裝飾紋樣道家色彩濃重,應專為道家所做,鏡背上部一虎怒目圓睜,鬚髮上揚,顯得威武兇猛,猙獰威懾的表情一覽無遺,口銜一把寶劍,其劍格、劍首裝飾華麗。

其下一符籙紋占據大部分紋飾區域,其外紋飾空間滿飾不同的星相紋。

邊緣刻款「錄事司官(押)」。

因為鏡具有攘邪祈福的特殊功用,同時劍具有辟邪的功能,也在道教活動中使用廣泛。

再者,威嚴的虎,為百獸之長,它的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一起出動,『雲從龍,風從虎』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

其次,充滿神秘色彩的符籙,無不在此彰顯著辟邪的意義,因此我們以為此鏡即為道教盛行時期,道教科儀活動中的重要禮器,它的內涵已經遠遠超過了照面飾容的表象功能。

《湖南寧遠縣出土一面八思巴文銅鏡》一文中介紹了一面銅鏡,其意義應當與此鏡相當。

鏡中的主題紋飾是與道教有密切關係的丹爐,鈕四側對稱式鑄有凸線紋丹爐,其上下兩個爐壁上各鑄有相同兩字,左右兩邊各鑄另兩字,其字難識。

文中猜測為八思巴文,劉藝在《鏡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認為是道教符籙。

其用丹爐、符籙等與道教辟邪有密切關係的素材來表現辟邪的意義,在實用目的上與本書所介紹的虎首符籙星相紋辟邪鏡相同。

符籙與鏡的結合,正是銅鏡上道教文化強有力地表現。

魚化龍紋鏡

八瓣葵花鏡,圓鈕,素緣。

鏡背一條張口吞珠(鏡鈕)之龍盤踞整個主體區域,猛龍曲頸回首,張口瞋目,龍鬚飛揚。

龍繞鈕盤旋,其下有雲紋,姿態做騰飛之勢,右前爪抓地,左前爪前伸呈張開狀,龍肩羽飛舞至鏡鈕下,左後肢與尾部相纏繞,右後肢隱於身後。

龍身麟紋呈菱格狀分布,龍脊背鰭起伏有致,與龍鱗配合恰到好處。

龍尾呈魚尾狀,與此時魚化龍形象盛行有關。

雲紋分布在空隙處,特別是龍首尾相接處火雲紋與龍首飛舞的龍鬚相映成趣。

魚化龍的表現形式即摒棄欺世的抽象「不似」,也排斥媚俗的摹真「太似」,而力求卓異的「不似之似」的高妙奇特境界,將龍「三停九似」的形體特徵發揮的淋漓盡致,而又不拘泥於形式,以「九似」的意向創造,「一龍三停」的整體構成與「一波三折」的曲線律動,熔鑄了深邃的民族之魂,大眾之情。

紋飾刻畫細膩入微,栩栩如生,氣勢磅礴,動感飄逸,兇猛威武之勢一覽無餘。

迦陵頻伽鏡

葵花形,橋鈕,鈕外飾花瓣紋。

素緣。

鏡背主題紋飾為兩迦陵頻伽的形象,圍繞鏡鈕做環繞狀。

迦陵頻伽人首鳥身,頭戴花冠,面容姣好,手捧寶盆。

其羽翼展開,尾部拖起較長且呈花卉狀。

此鏡紋飾以線形造型為主,繪畫意味濃重。

紋飾空間填漆,從而使得紋飾畫面突出了明暗對比的藝術效果。

迦陵頻伽又譯作歌羅頻伽、迦蘭頻伽等,意譯為妙音鳥,是佛教中的一種神鳥。

據傳其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勝於常鳥。

《正法念經》曰:「山谷曠野,多有迦陵頻伽,出妙聲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

」迦陵頻伽的形象多表示「法音宣流」,均以其美妙聲音和優美舞姿悅佛、供養佛。

另有一說為《聖傳》中人物,六星之一迦樓羅王之妹,自小體弱多病,歌聲優美異常,有月光鳥隨身,後被帝釋天強行帶入善見城折磨致死,迦陵頻伽之死是迦樓羅王反叛帝釋天的直接原因。

遼朝信奉佛教,始於遼太祖阿保機時期,聖宗時佛教在遼更加廣泛的傳播,興宗時興佛之風達到極盛。

隨之而來的各種文化也都蒙上了宗教色彩,此鏡紋飾顯然是受佛教題材的影響。

1956年遼寧省建平縣張家營子遼墓出土迦陵頻伽紋鏡紋飾與此相似,布局不同。

瓜瓞紋鏡

葵花形,圓鈕,素緣。

鈕外有一周連珠紋,近緣處亦有一周連珠紋。

兩周連珠紋以鏡鈕為中心組成同心圓,主題紋飾為瓜瓞紋,盛開的花卉紋,似是花卉成長過程的反映。

此鏡構圖以點、線為主,此種構圖方式遼墓中多有出土。

此鏡特別之處在於,鏡面以陰線雕刻技法塑造一端坐於蓮花台之上的觀音,面部慈祥端莊。

可見此鏡功能並非照面飾容之用,而為供奉或具有佛教特殊意義的法器功能。

遼朝信奉佛教,始於遼太祖阿保機時期,聖宗時佛教在遼更加廣泛的傳播,興宗時興佛之風達到極盛。

隨之而來的各種文化也都蒙上了宗教色彩,此鏡紋飾顯然是受佛教題材的影響。

1981年遼寧省建平縣河坎子塔山塔宮出土一面與此鏡背面雷同的銅鏡,依據考古資料考證此類鏡應屬於遼中期。

瑞獸多寶童子花卉紋鏡

圓形,圓鈕,素緣。

近緣處一周凸起,鈕外則是一周四邊菱花紋把鏡背分為內外兩區。

內區四隻瑞獸同向奔跑,其形狀皆類麒麟,四隻瑞獸之間分別布置珠寶、犀角、書卷等雜寶;外區一周布滿四組童子攀花花卉,童子身形矯健,花卉繁盛。

此鏡花卉為牡丹,寓意富貴吉祥。

整面銅鏡紋飾布置複雜,但是由於主次明確並不顯得繁冗,所以整體效果很好,表現出一派祥和、吉瑞、安康、豐樂的氣氛。

童子姿態俯仰各異,花衣彩帶,憨態可掬,洋溢著生命的朝氣,那無所顧忌的嬉鬧場面洋溢出歡樂祥和的氣氛。

以兒童遊戲為題材,大多描繪孩童活潑有趣、逗人喜愛,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情景,曾被大量使用在古代瓷器、玉雕、木刻、刺繡等工藝品上作裝飾圖案,反映了當時濃烈的市井生活氣息。

兩宋時期反映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現實生活的作品大量湧現,成為這一時期繪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現象。

這些吉祥的圖案都寄託了古人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金代在繼承中國古代銅鏡傳統花卉風格的基礎上,加以從漢民族吸收的嬰戲繪畫風格,從而將二者巧妙結合,形成了本民族表現子孫昌盛題材的獨特銅鏡品種,傳承著華夏民族寓子孫繁衍之情於鏡這一傳統的民俗情結。

表達著一種祥和、吉瑞的寓意,並反映了一定的市井生活情趣。

雙龍十二處透腿鏡

雙龍分列鏡鈕兩側,一龍怒目圓睜,噴火焰一簇;另一龍似在假寐,吐海水一股。

火焰與海浪交匯於一三足寶鼎之端,火光燭天,海水如沸。

龍身翻卷其中,姿態修長優美,魚鱗紋覆蓋全身。

鋒利的鷹爪剛勁有力,肘毛、鬚髮及兩肋長翼刻畫細緻。

八出菱花內角生出花朵狀海浪,匠心獨具。

紋飾生動,精雕細琢,線條剛柔並濟,銹美。

另有學者稱,此為以象「 元神」 與「 元氣」 二藥在人體鼎爐內烹煉、交會之意,與丹經所載內丹修煉之「水火既濟」的情景無二。

此類銅鏡將道教內丹術三要件之「 藥物」、「鼎器」、「火候」及其理論,盡表於鏡背留案中,是道教題材銅鏡中的典範。

「上京都僧錄司」款單龍鏡

圓形,圓鈕。

龍身作「C」形繞鈕盤曲,龍頭在右,面向中心作吞珠狀。

雙腳後翹,張口吞珠,背鰭、腹、甲、鱗片、肘毛均刻畫細密,龍爪勁健,伸向四方。

龍身周圍流雲襯托,近緣處祥雲紋環繞一周,以示飛龍在天。

強健騰躍的龍體和矯健的四肢具有獨特卓異的律動美和力度美,將飛龍威武雄健之勢表現的淋淋盡致。

集裝飾之美、工藝之美、意境之美、精神之美於一身,充分體現了此龍紋鏡的磅礴氣勢和陽剛氣概,並且盡情地寄予著炎黃子孫的祥瑞思想,更顯示出中華神龍的陽剛之美,華夏之魂的偉大氣魄。

背鑄龍紋若凌空騰起,其迥身盤曲、張嘴吐珠之勢毫不亞於唐之盤龍鏡,猶似白居易「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之喻,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近緣處流雲紋陪襯,既富有律動美感,也富於裝飾美感,並以此烘托龍的馳飛速度感,體現了神龍的無限活力,藝術地表現了皇權意念,是意、形、美的完美融合。

紋飾構圖巧妙地運用了鏡鈕,從而表現出一個「單龍戲珠」的含義。

據說,這「珠」起源於道家煉丹,認為「珠」是神龍吐出的丹田之氣所結而成;又有「龍珠」為佛教法寶所化之「摩尼火珠」之所;或又相傳為「水神戲日」的象徵。

而在龍的整體構成來看,這顆「龍珠」恰似一個牽動神龍活動的「點」,使龍形可轉折、可翻卷、無窮無盡而增添了無窮活力。

單龍戲珠,以珠烘托,變化無窮,既充實了寓意象徵的內涵,又豐富了裝飾美化的表現力。

此鏡邊緣刻款「上京都僧錄司(押)」。

上京,金國早期都城,今黑龍江阿城縣白城子。

原為女真完顏部局地,俗稱皇帝寨、御寨、國離捺。

金太宗時始建都城,稱會寧府。

天眷元年(1138年),金熙宗命名上京。

雙龍四鳳鏡

宋代時期龍鳳題材銅鏡,浮雕工藝,做工精美,刻畫精細,細膩入微,圓形,半圓鈕,內區雙龍環鈕對峙,龍身翻卷,姿態修長優美,魚鱗紋覆蓋全身。

鋒利的鷹爪剛勁有力,肘毛、鬚髮及兩肋長翼刻畫細緻。

雙龍龍尾上卷,在上方和後肢交結纏繞,呈左右對稱的造型。

鏡鈕下方置三足爐,香菸繚繞。

香爐下方波浪洶湧,水波浩淼,其間一隻烏龜抬頭向上。

外區四鳳與四雲氣紋相間環繞,此類銅鏡手道家思想的影響頗深,故而文化性多有所涉及。

較為常見的就為寓意吉祥的神獸紋飾在日常用具裝飾紋樣上的應用,同期的時代特徵及人文氣息在此得到了更加具象的表達,此類器物不僅為日常所用,更是充當了文化的載體,此鏡素卷緣,品相佳,紋飾少見。

另有學者稱,此為以象「 元神」 與「 元氣」 二藥在人體鼎爐內烹煉、交會之意,與丹經所載內丹修煉之「水火既濟」的情景無二。

此類銅鏡將道教內丹術三要件之「 藥物」、「鼎器」、「火候」及其理論,盡表於鏡背留案中,是道教題材銅鏡中的典範。

雙鳳鏡

遼代時期鏡品銅鏡,高浮雕的表現技法,雙鳳刻畫細密,生動傳神,此類大嘴鳳紋也是此時期鳳紋一個顯著的特徵,威武霸氣,鳳紋鏡在銅鏡的發展歷史中屬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品類。

鳳紋源於古人對圖騰的一種崇拜,也是根據人們的審美觀念,對自然界多種鳥以及部分其他動物美的局部加以綜合,而塑造出來一種影響深遠的紋樣,戰國時期已作為同時期鏡背的裝飾紋樣,經過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到唐代,鳳紋鏡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唐代雙鳳紋飾相對比較通靈嫻雅,到了遼代,蕭氏一族的掌權使鳳紋圖騰更勝,形態也發生了改變,較前期更增添了一些凌厲的氣勢,別具一格。

雙鳳鏡

遼代時期經典雙鳳紋飾銅鏡,浮雕技法,工藝精美,版工力度一流,鏡背裝飾紋樣採用的是此時期相對較為經典的雙鳳紋飾,浮雕技法令紋飾生動形象,雙鳳較鈕呈飛翔追逐狀,頭戴高冠,雙翅伸展,羽毛層疊豐厚,舒展的尾羽,修長而華麗。

刻畫細膩入微,造型靈動飄逸,較為少見,稍有唐鳳之韻,華麗而優雅,收藏美品。

雙鳳紋鏡

宋代時期雙鳳紋飾題材銅鏡,採用平雕的鑄鏡工藝,做工精美,版工力度一流,紋飾線條流暢遒勁,力度感十足,平雕技法使紋飾在同一平面卻展現出不一樣的律動與力量美,鑄造要求相對也較高,鏡背紋飾紋為環繞追逐的雙鳳紋飾,雙鳳羽翼伸展,層疊豐厚,尾羽舒展修長,環繞整個鳳體,盡現鸞鳳繁貴之韻,鏡背無鈕,此鏡原應有手柄,為宋代雙鳳紋手柄鏡。

手柄鏡的形制在宋遼金時期開始出現,功用形更加明顯,也是此時期銅鏡較漢唐鏡而言的一個延伸與創造,極具時代特徵。

達摩渡海鏡

羅漢渡海鏡,金代時期銅鏡,八瓣菱形,圓鈕,素緣。

鈕右側有一身披袈裟、手持斗笠形法器的和尚踏浪乘風而行。

左側海浪里一片雲霧中隱約可見一座廟宇狀建築物。

這個圖案民間又多稱達摩渡海鏡、羅漢渡海鏡等,取材於中國佛教傳說。

金代時期佛教實踐方面以禪宗為主,達摩最早在中國宣揚的即為禪宗思想,後成為中國佛教最大的宗門,故而關於達摩的故事題材較多的出現在此時期的銅鏡中。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

他神慧疏朗,冥心虛寂,自稱佛傳二十八代祖。

在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航海至廣州,梁武帝在都城建業(今南京)與達摩會面。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因而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公德。

武帝又問:何以無公德?達摩說:此事有為之事,不是實在公德。

武帝不能理解,達摩遂渡江(傳說中的達摩一葦渡江)而去。

最早記載這個傳說的文獻是敦煌的《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以及唐代宗密《圓覺經大疏鈔》。

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此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

達摩後至北魏都城洛陽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成為一代高僧,傳衣缽于慧可,出禹門游化終身。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卒於洛濱,葬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

但又傳魏國使臣宋雲回國時遇達摩於嵌嶺,見達摩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成為中國佛教最大的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一葦渡江」便是其中之一。

此鏡描述的就是達摩渡海的情景。

鏡鈕左側的雲氣殿宇應為海市蜃樓。

西漢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有「海旁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

」的描述。

在平靜的海面、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爾會在空中出現高大樓台、城郭、樹木等幻影,稱為海市蜃樓。

仙人龜鶴齊壽鏡

宋代經典道家題材銅鏡,由於道教對鏡的大量運用,鏡中也有了對道士修煉生活的反映,於是鏡又與道教修行活動相結合了,對此表現得最為突出的就是氣功鏡,宋代有多種氣功圖形鏡。

如《中華歷代銅鏡鑑定》中的一面氣功鏡,「鏡背飾一道士模樣的人物置身於叢林中,其旁有象徵長壽的靈龜、仙鶴,仰望空中的日月,似乎在呼吸作吐故納新狀。

宋代研宋代反映神仙思想題材的銅鏡則以仙人龜鶴齊壽鏡為主。

主紋為鏡左一門,門旁有棵樹,樹下一侍者抱著一龜,鏡右坐一仙人,側有一侍者,一仙鶴,或立或舞,鏡下方一水流。

仙人、侍童與代表福祿壽的鶴鹿龜組成一種固定的圖案,更具有了世俗化的傾向。

仙人駕鶴鏡及二仙過海鏡也反映出八卦的風氣濃厚,留下了不少關於《易經》的論著,八卦深奧的道理在宋鏡上反映順理成章。

地支與八卦五行相對應,是中國古代《易經》法則要素,八卦地支五行鏡,鏡圓為天,方框為地,鈕為日,道出萬物演變的規律,較為正確地反映了易經哲學。

曹植與洛神故事鏡

據傳,三國時,曹操之子曹植與當時與甄宓戀愛,但,甄宓因種種原因,被迫嫁給了曹植的哥哥曹丕。

而在後來的二子爭位中,曹丕又一次戰勝弟弟,當上了魏王,並於公?20年,他奪權稱帝,其妻甄宓則受封為皇后。

甄宓看似榮華正好,卻命運多舛,後因後宮陷害,被曹丕賜死,死狀慘烈。

在甄宓死後數年,曹植偶得其常用之物——睡枕,睹物思人,傷心欲絕。

時過洛水,做一夢,夢見甄宓前來相會,二人在夢中互述離苦,一夢醒來,百感交集,於是作此賦以慰哀哀相思之情。

但因心上人甄宓是他的嫂嫂,又是一代皇后,故不方便明賦,又因過洛水,是以曹植便假借賦洛水之神來暗賦自己的心上人——甄宓,以混眾目。

這就是傳說中《洛神賦》的緣起了。

許由巢父故事鏡

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穎水濱……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間,求其名譽,污吾犢口。

』牽犢上流而飲之。

」傳說,上古時代的堯,想把帝位讓給許由。

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

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說:「如果堅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

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穎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裡,這時正巧牽著一條小牛來給它飲水,便問許由幹什麼。

許由就把消息告訴他,並且說:「我聽了這樣的不乾淨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造成名聲,現在惹出麻煩來了,完全是你自討的,還洗耳恭聽什麼耳朵!算了吧,別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逕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銅鏡銅鏡,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鏡,是古代的一種青銅製成用以照容的生活日用品,在世界範圍內,銅鏡的出現以西亞和中國為最早,約為前2000年,中國從青銅時代初期就出現銅鏡,歷經商周、秦漢,以迄明清,長期流行,直到近代大量使用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