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新現5座播州楊氏土司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考古專家對隨葬文物進行清理和修復

昨天(15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宣布:經過近四年的調查、分析和發掘,在遵義市境內又新發現5座播州楊氏土司墓葬和1座土司夫人墓葬。

至此,楊氏土司墓葬增至14座。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介紹,遵義,古稱播州,始置於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

唐乾符三年(876年),山西太原人楊端平南詔入播,收復播州,開始對播州世襲統治。

元明兩朝,中央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管理制度,播州楊氏土司位居「貴州四大土司」之首。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爆發「平播之役」,播州最後一位土司楊應龍被剿滅。

從鼻祖楊端入播到末代土司楊應龍被滅,楊氏對播州的世襲統治達725年,共傳27代30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

其中,墓葬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前已清理髮掘並確認9座楊氏土司墓葬。

為進一步弄清墓地的格局、墓葬的身份,2017年2月至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皇墳嘴、趙家壩兩處墓地進行系統清理,取得重要收穫。

出土金銀質地四神和仿古青銅器

皇墳嘴墓地位於遵義市紅花崗區,原稱官墳嘴,也稱「官墳壩」。

該處地理環境優越,湘江河在此縈抱彎環,北來北去,構成13世楊粲墓三面臨江、四面群山拱衛的格局,地勢險要,宋代曾建白錦堡治於此,後廢為墓地。

墓地由楊粲墓、楊嘉貞墓、楊炯墓、楊斌墓四座土司墓構成。

其中,13世楊粲墓曾於1957年進行過清理髮掘,並建成博物館。

2014年,為配合《播州楊氏土司遺存考古調查》項目的實施,經系統勘察和全面清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弄清了楊粲墓前三座墓葬的身份,M2、M3、M4分別為楊氏18世楊嘉貞、23世楊炯、27世楊斌夫婦合葬墓。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墓葬發掘現場

在皇墳嘴墓地北面,與皇墳嘴墓地隔湘江相望,相距600米有一處稱為「官墳」的趙家壩墓地。

墓地背靠大林山,面向湘江,周圍群山環繞。

墓地由楊忠彥墓、楊元鼎墓和疑似土司夫人墓3座墓構成。

1957年,貴州省博物館在對楊粲墓進行清理時,也對該墓地M1進行過清理,並於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經發掘確認,墓地中的M1、M2為播州楊氏19世楊忠彥、20世楊元鼎墓,M3為某一代土司夫人墓。

趙家壩墓地航拍照片

「18世楊嘉貞、19世楊忠彥墓葬的確認是根據墓碑,上有明確碑文。

20世楊元鼎墓、23世楊炯墓是依照墓志銘判斷。

」周必素審慎地回答說:「至於27世楊斌夫婦墓,則是根據墓碑和買地券,以及播州楊氏土司夫婦合葬的慣例。

因遭反覆盜掘,如今,兩處墓地出土陪葬器物僅數十件,且受損嚴重。

不過,通過觀察和修復的部分器物發現,這批陪葬品十分精緻,風格與之前墓葬出土物略有區別。

「新發現的幾座墓都是殘墓,出土器物較少。

與之前9座墓葬的相同之處是均有墓碑,明墓前安放墓志銘,明墓前室隨葬陶俑。

」周必素強調說,不同之處是,在元墓18世楊嘉貞墓腰坑裡出現了播州楊氏土司墓里最早的金銀質地的四神。

而在20世楊元鼎墓的前室,出土了目前唯一發現的仿古青銅器一套「三供」,即一件香爐和兩件雙耳瓶,其工藝水平、藝術價值令人驚嘆。

經修復後的隨葬陶俑

後18世墓葬僅有一世缺環

在昨天(15日)舉行的考古發掘成果通氣會上,考古隊現場負責人彭萬說,通過兩處墓地的發掘及墓主的確定,使經過考古發掘確認的楊氏土司墓葬由9座增至14座,豐富和完善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的序列,且墓主跨越了楊氏統領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將覆滅的主要時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楊氏統領播州的演變過程,對貴州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尤其是,首次發現並確認3座元代土司墓葬——18世楊嘉貞、19世楊忠彥、20世楊元鼎,為研究播州元代葬俗及喪葬制度提供了直接可靠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土司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20世楊元鼎墓全景

同時,皇墳嘴墓地、趙家壩墓地是繼新蒲墓地、團溪墓地後,全面發掘的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墓地布局嚴密有序,格局清楚,墓主等級身份及關係都很明晰,年代跨越元至明末,為元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

周必素分析說,目前為止,從南宋13世楊粲至明末29世楊烈,其中已發現的土司墓共14座,分布在5處土司墓地,其間,僅元代第一位土司16世楊邦憲墓至今沒有線索。

文獻記載,元代第二任土司17世楊漢英墓在桃溪寺墓地,而28世土司楊相墓有在高坪土司墓地的線索,而末代土司楊應龍沒有墓葬,是戰敗後自縊身亡。

「也就是說,從13世楊粲以後的墓,除16世楊邦憲墓外都可以確定,這一段土司墓的序列幾乎完整。

」周必素略表遺憾地表示,不過,從唐末播州鼻祖楊端至南宋中期12世楊軫仍無線索,早期播州楊氏墓葬及喪葬制度不得而知,對於其早期文化的考古學認知仍是缺環。

「下一步,我們會繼續把該項工作做下去,爭取有新的收穫。

世界遺產海龍屯:播州楊氏屯兵重地

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申報的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三處遺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

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

老司城遺址位於湖南永順縣城以東靈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權的司治所在地,彭氏土司政權始建於後梁開平四年(910年),鼎盛時期轄20州,範圍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邊區,止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歸流」,歷經五代、宋、元、明、清,歷時818年,歷經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

唐崖土司城遺址位於湖北咸豐縣,始建於元代初期,明代末期擴建,辟3街18巷36院,包括衙署區、宗廟區、軍事區,以及書院、花園、養馬場、狩獵場等,占地100多公頃。

作為這座城的主人,覃姓唐崖土司世代居宦,相沿十八代,歷位460餘年。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唐崖土司被廢,象徵其權力的土司城逐漸湮沒。

海龍屯土司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始建於南宋(1257年)15世土司楊文,海轄區內以仡佬族、苗族群眾為主,是古播州土司楊氏土司屯兵重地,其與外圍軍地駐地養馬城、養雞池、養鵝池互為犄角,構成播州龐大的軍事防禦體系。

1600年,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反叛朝廷,在24萬明軍100多天的圍攻下,海龍屯城堡最終湮滅在戰火之中。

遵義海龍屯飛龍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付鑫鑫/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化·時訊)貴州首次發現元代土司墓葬

新華社貴陽9月17日電(記者李驚亞)近日,經過考古學者發掘確認,貴州播州楊氏土司墓葬由9座增至14座,且首次發現並確認三座元代土司墓葬。記者從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2017年2月,經國家文...

播州楊氏土司考古再發現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貴州遵義明代播州土司楊輝真墓考古發現入圍,此系海龍屯申遺成功後,土司考古熱再度吸引世人眼球——雷水堰上的秘密數百年來,位於遵義縣團溪鎮白果村雷水堰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