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發現的史前文明把江蘇的人類文明史推至5萬年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賢莊,這個蘊含儒家文化的吉祥名字,是隸屬於東海縣最西端山左口鄉的一個古老村落。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一路東行, 「問官於郯」,登山望海,就曾經在這裡停留講學,一時間群賢畢至,「大賢莊」因此而得名。

然而,就是這個不起眼村落的一處弧形丘陵的坡地和幾道沖溝,在20世紀70年代末,把江蘇的人類文明史推至5萬年前。

江蘇人類文明史究竟有多久?按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說法,無論蘇南還是蘇北,地域都是比較年輕的,所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最早的也只是新石器時代的,也就是說最遠不過幾千年。

像太湖畔的泰伯文化,洪澤湖畔的古文化,都不過五六千年前至七八千年前,尚未發現萬年以上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東海縣大賢莊遺址的發掘,改變了這種說法。

大賢莊西臨馬陵山脈余脈,平均海拔90米,此處山體由於缺乏植被,年復一年,被雨水沖刷出無數條山溝,形成特殊地貌。

1976年,南京大學地理系教師劉澤純、潘瑞鴻帶領學生到這一帶進行第四紀地貌考察實習,在馬陵山偶然發現幾塊疑為經人工加工過的小石頭,遂將其帶回了南京。

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鑑定,確定為原始人類加工過的石器。

省文化廳領導對此高度重視,於1978年9月組成工作隊,前往大賢莊進行調查。

在一個星期的考古調查中,工作隊員調查了周邊數公里的地區,發掘了四個探坑,獲得二百餘件舊石器和兩件典型細石器,其中一件無磨製痕跡的打制石斧,明顯反映出以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特徵。

古人類在此製作的許多石器,有刮削器、雕刻器、尖狀器、石錘、船底形石刻等細石器。

這些石器是古人們用來狩獵、削刮獸皮、打砸工具的生活用具。

據專家考證,這箇舊石器遺址距今大約5萬年。

後來「大賢莊舊石器遺址」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

這是江蘇省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又一次重大發現,引起國內歷史、考古界極大的興趣。

當時的省文化廳廳長、著名史學家周邨幾下東海,進行實地考察研究。

周邨和一些專家考察後都認為:大賢莊遺址是萬年前先民們的一個工具製作場所。

儘管對這個遺址的確切年代,古人類的生活居住地還沒有全部搞清,但大賢莊遺址是江蘇境域第一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把江蘇的人類文明史推至5萬年前,具有了不起的意義。

歷史文化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一個平淡無奇的地方經它輕輕點染,竟能散發歷久不衰的魅力。

大賢莊舊石器遺址,與山西下川遺址出土的細石器十分相似,揭示了東海之濱的古老文明與內陸、北方的淵源;它又和日本、韓國等地發現的細石器非常相似,讓人遐想在那黃海陸地化時期,中國的古代文明經華東、經東海傳至日本列島、朝鮮半島。

東海的大賢莊,就曾是傳播中華古文明的「橋頭堡」啊!

1984年春,在大賢莊爪墩山上,又發掘出石核、石片、刮削器之類的細小石器,因具有地方特點和區域代表性的文化特徵,故被稱為「爪墩文化」。

遙想大賢莊爪墩萬年前的生活場景,先民利用山體豐富的石材,製造出各種各樣的原始工具,在那無比惡劣的生存條件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與大自然抗爭,與野獸搏鬥,因此世代繁衍下來。

如今,作為後人我們再去尋找我們祖先拓荒者的蹤跡,尋找他們給我們留下的早期古代文明,正是尋根的歷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藏尼阿木底舊石器遺址考古獲重要發現

作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地域廣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自然環境惡劣,對人類特別是古人類的生存、遷徙、交流和開發構成了嚴峻的挑戰。高寒缺氧、生物資源稀少的不利因素制約著古代...

穿越四萬年:早期東亞現代人尋蹤

一直以來,中國文明史早期的某些具有獨立起源的文明成就總是會被西方懷疑,認為是從亞歐大陸的其他地區傳入的。在新石器考古領域內,安特生髮現仰韶文化之後不久,仰韶文化西來說便甚囂塵上。早先的中國文化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