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石犀出土後,破損嚴重,專家為修復它用上了這些「大」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物修復一直都是考古工作中的重要環節,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的專家修復文物,已經取得了眾多了不起的成就。
其中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對「天府石犀」的修復,專家們共用了這幾招,就滿美地復原了這件損壞嚴重的國寶,到底專家們是怎麼做到的呢?下面就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對於「天府石犀」,估計很多讀者最近都有所了解,畢竟在朋友圈早都被刷屏了,它不僅是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而且相傳還是「鎮水神獸」。
在《蜀王本紀》記載: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以厭(壓)水精,因曰犀牛里。
這裡提到的李冰,就是戰國時期的水利專家,興修都江堰的總工程師,在傳說中,李冰一共命人雕刻了五個石犀牛,然後沉江落水,目的是鎮壓水勢,讓江水不能為害。
那麼這件「天府石犀」究竟是不是李冰的鎮水石犀呢?小編也拿不准,因為專家們也還在研究中,暫時沒有定論,畢竟這件「天府石犀」才出土不久!
「天府石犀」發現的時間比較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成都一家基建部門,在天府廣場挖地基的時候就被發現了,由於當時沒人覺得它珍貴,就沒過動它,而是將它修在了廣場的混凝土下面;一直到2012年,考古專家才開始對埋於地下的「天府石犀」進行發掘。
真是不挖不知道,一挖嚇一跳。
這件「天府石犀」的長度和重量都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經過好一番折騰,最終在年底的時候將它發掘出來。
經過專家們的鑑定,這件「天府石犀」是秦漢時期的文物,長3.3米,寬2.1米,高1.7米,重量超過8噸,儼然是個超大的石雕,即使在考古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發現。
天府石犀在出土之初,身上沾滿混凝土,四肢頭部傷痕累累,是個面容不清的怪東西,專家只得使出最厲害的3大絕招,就化腐朽為神奇,讓天府石犀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
第一:用機械振動清理混凝土。
由於當年天府廣場做基建,在地下澆築了大量的混凝土做地基,因此也讓「天府石犀」裹上了厚厚的一層混凝土,所以專家們的首要工作,就是將文物表面的混凝土剝離。
但是混凝土早已經固化成型,如果直接用錘鑿刀削的話,那麼就會對文物造成傷害,於是專家們從搗制混凝土的「震動棒」中得到了靈感,使用「震動棒」,利用它高頻率低力度的原理,將文物表面的混凝土震掉,結果證明這是可行的。
第二:用宣紙脫鹽。
「脫鹽」就是將文物表面的鹽分吸收脫離出來,防止結晶。
因為這件「天府石犀」已經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表面堆積了大量的鹽分;由於地下環境潮濕,鹽不會結晶,但出土之後,環境就變得乾燥,水分蒸發之後就會在文物表面形成結晶鹽,而這種結晶會導致文物受損,甚至造成開裂等無法修復的損傷。
在清理完混凝土之後,就要對「天府石犀」迅速的進行脫鹽;用濕潤的宣紙(因為宣紙濕潤效果好,保濕時間長)將它嚴嚴實實的包裹起來,這樣文物表面的鹽分就會向宣紙上轉移(化學知識:物質分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轉移),然後在宣紙上形成結晶,完成對文物的脫鹽。
第三:用特製的材料局部修補。
用於時間的磨礪,歲月的洗禮,這件「天府石犀」已經有很多部位都被風化了,形成了許多的殘缺,於是「脫鹽」之後的下一步工作就是進行局部修補,還給他當初原有的模樣。
經過對「天府石犀」的石料進行研究,專家們特製了專業的修補原料,這樣既可以使修補的地方不會出現脫落和裂紋,還能高度地還原它的顏色和質地,這樣一來,經過修補的整件文物就顯得渾然一體,不會有明顯的修復痕跡,達到了專家修復的目的。
現在,這件「天府石犀」 珍藏在成都博物館,被成都市民親切的叫做「萌牛牛」,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如果讀者們對這個「萌牛牛」感興趣話,不妨去看看,它和國寶大熊貓相比,誰更可愛一點呢?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李冰治水「鎮水神獸」被挖出,頓時風雲激變
去年年初,在天府廣場東北側四川大劇院工地挖掘出的巨大石獸備受市民關注。這個石獸究竟是什麼動物?有多大?是否曾短暫露面?最重要的是,它與李冰治水有無關係?昨日,記者有幸在考古發掘現場一睹石獸真容...
漢時蜀守李冰的「鎮水神獸」被挖出,四川立馬成水鄉澤國,傳聞上世紀70年代被發現後即回埋
今年年初,在天府廣場東北側四川大劇院工地挖掘出的巨大石獸備受市民關注。這個石獸究竟是什麼動物?有多大?是否曾短暫露面?最重要的是,它與李冰治水有無關係?昨日,記者有幸在考古發掘現場一睹石獸真容...
成都天府廣場千年石獸身世之謎
兩年過去,天府廣場鐘樓下所埋的石獸終現考古江湖,必將引起各派高手一番廝殺。所謂無爭論不學術,石獸身世仍然成謎的當下,華西都市報特意諮詢了考古專家的意見,帶來《石獸大猜想》的大戲。看官們看過同時,...
這萌物火了——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按照最新統計結果,截至2016年10月3日,成都博物館開館4個月,觀眾就已突破100萬人次。這與當下全國博物館在民眾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強化密切相關,也與成都博物館精心籌劃的一系列展覽活動有關。到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