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萌物火了——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按照最新統計結果,截至2016年10月3日,成都博物館開館4個月,觀眾就已突破100萬人次。
這與當下全國博物館在民眾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強化密切相關,也與成都博物館精心籌劃的一系列展覽活動有關。
到館參觀的觀眾,大多會被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所吸引。
這件鎮館之寶堪稱一件「萌物」,當地人叫它「萌牛牛」。
石犀
秦漢,成都天府廣場東側工地出土。
石犀長3.3米、寬1.2米、高1.7米,重約8.5噸,作站立狀,軀幹豐滿壯實,四肢粗短,下頜及前肢軀幹部雕刻捲雲紋。
《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
」該石犀可能與李冰治水有關,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和藝術價值。
「萌牛牛」是一隻石質的犀牛。
古人相信犀牛有一種分水能力,認為犀牛的主角長在鼻子上,下水游泳時,如果速度夠快,水波會向兩邊明顯分開,好像它主動地劈波分浪一樣。
「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太平御覽》卷八百九十錄《南越志》)。
」
《太平御覽》又錄《晉書》:「溫嶠還武昌,至牛渚磯。
雲其水多怪物,遂燬犀角而照之,見奇形異狀,或朱衣,乘車馬。
嶠夢人曰:『與君幽明道別,何苦相照?』」把犀牛角點燃,居然可以照見水中的牛鬼蛇神。
按這樣說,如果讓犀牛站在岸邊,任何水精當然就不敢興妖作怪了。
因此,石犀有著立在河邊鎮水的功用。
成都平原被稱之為天府之國,一大原因在於戰國時秦國蜀首李冰對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一些文獻中記載了李冰以五頭石犀厭水精的故事:
(李冰)外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於江南,命曰犀牛里。
後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市市橋門,今所謂石牛門是也;一在淵中。
——《華陽國志》
西南石牛門曰市橋,呉漢入蜀,自廣都令輕騎先徃焚之,橋下謂之石犀淵,李冰昔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渠於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後轉犀牛二頭,一頭在府中,一頭在市橋,一頭沈之於淵也。
——《水經注》卷三三
《蜀王本紀》曰: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橋下,二在水中,以厭水精,因曰石犀里。
——《藝文類聚》卷九五
專家們認為,雖然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成都博物館裡這頭石犀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頭石犀之一,但應與李冰治水是一個體系的,兼具水則(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和鎮水神獸的功能。
這隻石犀的發現與收藏,也有一段曲折。
2012年8月,四川大劇院考古工地正式開工。
為配合四川大劇院的修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原天府廣場電信大樓所在地開始了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
2012年12月16日,一隻石獸露出真容,它形似犀牛,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層,為整塊紅砂岩雕刻而成,作站立狀,側身掩埋於坑內,頭東尾西,造型完整,耳朵、眼睛、下頜及鼻部雕刻簡練,風格粗獷。
通體長3.3米,寬1.2米,高1.7米,總重達8.5噸。
根據層位關係和坑內共存遺物的時代特徵,專家初步判斷石獸的埋藏時間約在蜀漢末至西晉,製作和使用年代當在秦漢時期,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同時期最大的圓雕石刻。
實際上,早在20世紀70年代,當地鐘樓破土動工時,這隻石獸就已初現,但是,由於條件限制,並未提取,而是被原地回填,繼續塵封了近40年。
直到2010年,代表一代人記憶的鐘樓拆除,「天府廣場鐘樓基腳埋著石獸」的呼聲再次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
2013年1月,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石獸出土。
這隻石獸在剛出土時,全身是「病」,令人揪心。
其表面被鋼筋混凝土覆蓋,其餘部位有風化粉化、片狀剝落、缺失等多種病害,情況之複雜,保護難度之大,實屬罕見。
文保專家專門為它量身定製了一套保護方案:
1、人工機械清理混凝土:機械清除表面覆蓋的大部分混凝土後,改用人工砂磨面積較小、覆蓋層較薄的部位。
2、搭建保護棚:防止太陽直射、酸雨、冰雪對文物的損害。
3、石獸「翻身」:啟用了大型吊車,為重達8.5噸的石獸「翻身」。
在裝吊過程
中,為保護文物不受損傷,文保人員用厚棉被對文物本體進行了包裹。
「翻身」文保人員對石獸右側使用毛刷、竹刀等工具對石獸右側表面進行了細緻清理。
4、「面膜」脫鹽:用濕紙漿或者濕宣紙,吸附在石獸表面,等石獸體內的鹽分富集出來,凝固在面膜的表層。
每天需要不停地更換紙張,大量的可溶鹽分就會被遷移出來。
脫鹽成功後,針對文物的風化、粉化病害對其進行加固。
後期還對固化後的石獸進行有依據的局部修補,力求呈現最真實的文物原貌。
今天,成都博物館與石犀神獸已成為一對絕配。
石犀也是成都博物館最火的鎮館之寶,而以石犀為原型開發茶寵、扇子、冰箱貼、徽章等文創產品,也深受到館觀眾的喜愛。
以石犀為原型設計製作的紫砂茶寵
1993年創刊的《收藏》雜誌, 是中國創刊最早、發行量最大的、最具影響力的收藏類期刊。
《收藏》填補了中國期刊界無一本收藏類期刊的空白,背靠豐富的文物資源和強大文博專家顧問團,全方位拓展雜誌的活動空間,反作用於中國的民間收藏,促進了收藏知識和收藏經驗的傳播和普及,催發了收藏品藝術市場的發育和成熟,推動了收藏理論的研討和收藏學的建立,影響和帶動了收藏類傳媒,包括收藏類報刊、收藏類專欄專版、收藏類書籍的創辦、出版熱。新浪微博:收藏雜誌
微信公眾號:收藏雜誌
李冰治水「鎮水神獸」被挖出,頓時風雲激變
去年年初,在天府廣場東北側四川大劇院工地挖掘出的巨大石獸備受市民關注。這個石獸究竟是什麼動物?有多大?是否曾短暫露面?最重要的是,它與李冰治水有無關係?昨日,記者有幸在考古發掘現場一睹石獸真容...
漢時蜀守李冰的「鎮水神獸」被挖出,四川立馬成水鄉澤國,傳聞上世紀70年代被發現後即回埋
今年年初,在天府廣場東北側四川大劇院工地挖掘出的巨大石獸備受市民關注。這個石獸究竟是什麼動物?有多大?是否曾短暫露面?最重要的是,它與李冰治水有無關係?昨日,記者有幸在考古發掘現場一睹石獸真容...
成都天府廣場千年石獸身世之謎
兩年過去,天府廣場鐘樓下所埋的石獸終現考古江湖,必將引起各派高手一番廝殺。所謂無爭論不學術,石獸身世仍然成謎的當下,華西都市報特意諮詢了考古專家的意見,帶來《石獸大猜想》的大戲。看官們看過同時,...
這隻1000多年前的石獸,出土後造成了天災?
1973年,四川成都開建天府廣場鐘樓。在打樁時,其中有一個樁一直打不下去,施工方迫不得已,開挖看看是什麼東西擋住了。挖開後,發現是一隻石獸。當時文物專家表示,這隻石獸太大,又很重,要挖一個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