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包墓地中的「碎物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引言
營盤包墓群位於重慶奉節縣永安鎮(原幸福鄉)白馬村,位於長江北岸的坡地上,在奉節新縣城和舊縣城之間,與寶塔坪隔梅溪河相望。
此處坡地面積不大,但相對平緩,當地稱白馬灘,是個宜居的好地方,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2003-2005年考古發掘出多座墓葬。
碎物葬應指下葬時將器物有意打碎放置墓中的情況,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其中打碎部分器物陪葬的主要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先秦及以後各個歷史時期,碎物葬俗在各地都不斷有所發現。
營盤包漢墓中有一種相似的情況。
M12僅出土1件鐵鍪(釜)和1件鐵鑿,其中鐵鍪出土時鏽蝕嚴重,底部殘失。
觀察鐵鍪底部下的土,只有少許鐵鏽,未發現鐵片等。
對比鐵鍪留存部分,可以判斷該鐵鍪的底部不是鏽蝕掉的,而是下葬時即為無底的殘器。
這是典型的破物葬。
M36出土器物中有1件銅矛,僅存矛的前半部,後端及骹部殘失,斷開的茬口為綠銹包裹。
這件銅矛在下葬時也是殘破器。
M36出土銅矛
同樣,M52的1件銅矛,雖然基本完整,但在一側刃上有一「V」形缺口,這個缺口也是下葬之前已有的。
如果說這個小缺口還可以看做是生前的使用痕跡,那麼M12的無底鐵鍪和M36殘斷的矛就是有意為之的。
這種殘破器隨葬的情況不同於一般的碎物葬,稱為殘物葬或舊物葬更合適。
M52出土銅矛
隨葬品可以分為實用器和明器等,用墓主生前使用的器物隨葬是各個時期常見的現象,但是刻意用殘破的器物隨葬必然另有深意。
古人事死如生,但也生死有別。
《禮記·喪大記》﹕「大斂、小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儀禮·士喪禮》﹕「乃襲,三稱。
」襲是為死者穿衣,鄭玄注﹕「凡衣,死者左衽,不紐。
」祭服為助祭之服,不能倒置。
人生時穿衣皆右衽,用左手系紐,而死後則左衽結絞,用帶子繫緊,不再用紐扣結,以示人死之後不復解之意。
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穿在死者身上外面的一件綿袍,原是右衽,但穿時故意把里襟壓在外襟之上,成了左衽。
東漢墓葬鎮墓文中強調死生有別,「死生異路,毋相午(忤)」,正是這種喪葬觀念的延續和流變。
發掘中同當地人交談,他們無意間隨口說,人死了就不再食人間的煙火了,所以把鍋打破了。
這話給人以有益的點撥。
過去北方地區鄉間打架,或因事生仇,如果跑到對方家中丟塊石頭把飯鍋打破,被視為非常嚴重的事件,是不讓人活了。
現在此觀念依然流行,把事情辦壞了叫作「砸鍋」。
M12的無底鐵釜便是漢代人生死觀念的反映。
用殘斷兵器隨葬的例子更加多見,有學者專門對西周墓葬中的「毀兵」葬俗進行研究,認為是西周統治者「禁暴」「戢兵」思想在地下的反映,是西周「禮治」觀念的體現。
同時,為了消除隨葬兵器被重新掘出再加利用的隱患,西周統治者也會對全民進行灌輸和強化葬前「毀兵」以佑死者地下安生,形成具有巫術色彩的思想意識。
在春秋戰國楚墓中,「毀兵」葬俗也多有發現,如將一把銅劍斷為兩截分置兩處,或有意將銅鏃尖弄斷。
有的只出半截銅劍,為劍柄至劍身中段,殘斷處經打磨,有皮鞘。
漢代墓葬也有發現。
河南三門峽西漢墓出土6件殘的三稜體銅鏃,僅存鏃身,後端殘失。
這與營盤包M36隨葬殘矛的做法是一樣的。
毀兵以示不再使用,是疏遠戰爭、嚮往和平的一種反映。
需要說明的是,營盤包發現兩例毀器葬與以往所說的碎物葬區別之處在於,營盤包用的是破器、舊器,殘掉的部分不再見於墓中,就像鄖縣喬家院楚墓的斷劍一樣。
這種的殘破器永無修復之日,也許較之用碎物隨葬具有更為深遠的生死之別。
還有一種只用器物部件隨葬的情況,與破物葬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營盤包戰國晚期墓葬M5隨葬品中有1件青銅器蓋,蓋面隆起,蓋頂正中有一橋形紐,出土時覆於棺的後端,初疑為銅鏡,很像是銅壺的蓋子。
該墓未被盜擾,銅器蓋覆置於棺木腳端的橫擋板灰上,應是自棺上落下後的位置。
為什麼只用器蓋而不用整件器物,這也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本文由孫莉、李茜摘編自 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 編著《奉節營盤包墓地》之「第四章 埋葬習俗與文化性質」。
內容略有刪節、調整。
978-7-03-049683-6
2003~2005年,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受重慶市三峽文物保護辦公室委託對三峽庫區奉節營盤包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掘墓葬55座,其中戰國墓3座,兩漢墓43座,宋墓5座,時代不明4座。
本報告以墓葬為單位,全面、詳細介紹了營盤包墓地55座墓葬的形制結構、埋葬情況、出土器物等所有考古材料,並對漢墓出土器物、漢墓分期、墓地所反映的埋葬習俗和文化性質等進行了初步的專題研究。
該墓地以漢墓為主,墓葬從戰國晚期延續到東漢晚期,基本無缺環,為研究峽江地區戰國文化向漢文化的轉變、漢墓斷代分期、漢文化發展演變等提供重要資料。
5座宋墓規格雖小也極具地方特色。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本書
少陵原上考古發現的西周人古墓
一 傳說西安東南郊外的少陵原上自古流傳著有關西周時代的傳說。相傳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曾路過少陵原。當時,紂王當道,寵信妲己,朝政混亂,民不聊生。姬昌繼承父親西伯侯之位,人稱西伯昌,舊都岐山,居於...
微信公眾號「文博山西」刊文精選(七):倗國非周也非戎狄
上期提示:僅從陪葬禮器數量來看,倗伯對他的夫人畢姬真是疼愛有加,給夫人陪葬的鼎簋比自己都多兩個,其他器物也多。虎叔作倗姒簋口徑18厘米,高19.6厘米,重4.08千克(保利藝術博物館藏)。此簋斂...
長沙營盤西路一基建工地發現3座戰國古墓
基建工地發現3座戰國古墓華聲在線長沙訊 近日,長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營盤西路市一醫院新住院大樓基建工地陸續發現27口古井及3座戰國古墓。目前,考古工作已結束,考古工作者對此出具考古報告。長沙市一...
湖北荊州劉家台與夏家台?墓地發現大批戰國墓葬
2014年8月16日至2015年8月13日,在荊州市荊州中學新校區建設工程中,荊州博物館對位於荊州區郢城鎮荊北村與郢南村交界處的劉家台與夏家台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兩墓地東西相鄰,有明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