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劉家台與夏家台?墓地發現大批戰國墓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4年8月16日至2015年8月13日,在荊州市荊州中學新校區建設工程中,荊州博物館對位於荊州區郢城鎮荊北村與郢南村交界處的劉家台與夏家台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兩墓地東西相鄰,有明顯空白區相分隔,時代及葬制葬俗與文化特徵基本相同。

共發掘戰國墓葬350 座,出土隨葬器物3058 件(套),其中陶器1797 件,銅器398 件,竹簡400餘枚,漆木器375 件,玉石製品30 件,絲織品3件(套)、皮革製品3 件(套),其他有文物、標本32 件(鹿角17 件、醃製鯉魚15 尾)等。

其中戰國竹簡《詩經》《尚書》與牛皮鎧甲、醃製鯉魚等為首次出土。

墓地特徵

這批墓葬可分為A、B兩大類,其差異主要表現在墓坑、棺槨形制與隨葬器物三個方面。

A 類:部分墓葬有斜坡墓道,墓向南北、東西向兼有之;葬具為楚墓常見的弧形懸底棺;隨葬陶器有鼎(高蹄足)、敦、壺(或方壺)或鼎(高蹄足)、簠、缶組合,另有罍、鐎壺、盤、匜等。

漆木器有鎮墓獸、虎座飛鳥、臥鹿、木俎、木俑、耳杯等。

所出木俑線條柔和、形態優美,五官清秀,身飾彩繪,有的還植有頭髮。

B 類:均無墓道,墓向均為南北向;葬具是方形懸底棺;隨葬陶器有鼎(矮足)、簠、壺或鼎(矮足)、簠、蓋豆組合,另有高柄壺、甗、罍、罐、盂、鳥柱盤、鵝形尊、鵝形匜、小釜、杯等。

漆木器只出木俎和大型木俑。

所出木俑均素麵,形體粗大,線條粗獷。

根據以上因素,我們推測,A 類是典型的楚文化墓葬,B 類是以趙文化為主,兼有中原、齊文化因素的墓葬。

重要發現

戰國楚簡 夏家台M106出土戰國楚簡400 余枚(殘),內容為《詩經·邶風》十四篇、《尚書·呂刑》篇和《日書》。

其中《詩經》與《尚書》在楚墓田野考古中為首次發現。

絲織品 夏家台M258出土墓主下葬時包裹的衣衾,通過CT 掃描發現有7 層絲織物,是繼1982 年馬山1 號楚墓發掘以來,出土保存最完好、數量最多的戰國絲織品。

皮鎧甲 夏家台M258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攻防武器及食物裝備,其中1件保存完好的戰國牛皮鎧甲,色彩鮮艷,編連絲線清晰可辨。

醃製鯉魚 夏家台M258出土保存完好的醃製鯉魚15 尾,形態完整,歷經千年而不腐,是田野考古中的首次發現。

學術價值

兩種文化風格迥異的墓葬共處同一墓地內,為研究戰國時期楚國與其他國家與民族的融合、社會文化以及葬制葬俗等提供了珍貴的考古學材料。

絲織品的發現極為罕見,對戰國時期的斂葬制度及紡織技術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皮鎧甲的甲片雖有零星發現,但保存如此完好者極為罕見,為復原楚國士兵的裝備及其製作材料、工藝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在夏家台M258出土保存完好的醃製鯉魚,是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

文獻中有關於「枯魚」的記載,但一直沒有實物驗證。

這次發現不僅證實楚國核心區荊州自古就是魚米之鄉,而且為研究當時的食物結構、醃製材料及防腐技術等提供以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戰國楚簡《詩經》和《尚書》的首次考古發現,不僅可以與傳本進行對照校驗,而且對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法治等具有十分重大的價值。

這次發掘體現了田野考古和文物保護並重的原則。

在田野發掘的第一時間,文物保護專家就深度介入,有力保障了醃魚、皮鎧甲、絲綢、竹簡等有機質文物在現場科學提取、包裝和運輸,並及時進入室內清理,使珍稀文物得到及時科學的保護。

(荊州博物館 田勇 王明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荊州劉家台夏家台墓地入圍

本報訊(記者伍丹)近日,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公布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根據投票結果,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等排名前25項入圍...

千年古墓之謎——荊州謝家橋1號墓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一個西漢的古墓,謝家橋1號墓,希望喜歡研究古墓的網友多多評價。發掘背景:謝家橋1號古墓,是2007年11月7日荊州市文物保護例行巡查時發現的,時當地村民正在一處魚塘附近取土,有...

2016年秦文化考古大事記

湖北棗陽郭家廟墓曾國墓地再出重大考古發現郭家廟墓地隸屬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一、二組,坐落在漢水支流滾河北岸。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文化堆積以東周時期墓葬為主,也有戰國晚期、明清時期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