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樣面對傳統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衢州文獻集成》 黃靈庚主編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首冊經·周易初談講意

子·袁氏世范

一部《衢州文獻集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皇皇兩百冊,一無遮攔地將衢州的歷史與今天,呈現在世人面前。

衢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發達。

自兩宋以來,衢州曾湧現了諸如程俱、趙抃、徐應秋、葉秉敬等一大批著名學者,以及各具特色的學術著作。

但由於各種原因,在民國以前,浙江十一府州中,僅衢州、嚴州兩府無郡邑叢書,而且衢州也無專門地方目錄著作,故民國時《重修浙江通志稿·著述考》無衢州人著述。

《衢州文獻集成》的出版,第一次對衢州歷史文獻給予系統而完整的整理彙編。

它不僅讓世人更讓衢州人重新認識了衢州,認識了自己從中走來的文化傳統。

政府做了什麼?

書中的文字,描述著歷史的衢州。

主編黃靈庚曾主持過《呂祖謙全集》《重修金華叢書》等歷史文獻的編輯校點,此次主持《衢州文獻集成》的編纂,又一次得以重溫故鄉親切歷史。

匯集歷史文獻,在其中研讀爬梳,南宋理學家們交流互訪的歷史足跡,竟這般清晰。

「朱熹先作一詩:『試問池塘春草夢,何如風雨對床詩。

三熏三沐事斯語,難弟難兄此一時。

為母靜彈琴幾曲,遣杯同舉酒千卮。

蘇公感寓多遊宦,豈不臨風尚爾思。

』呂祖謙按朱詩的韻和了一首:『弟兄真樂有誰知,頗憶蘇公聽雨詩。

小院深沉人靜後,虛檐蕭瑟夜分時。

對床魂夢歸燈火,浮世身名付酒卮。

書冊一窗生計足,怡然戲采慰親思。

』……」一幀朱熹、呂祖謙同游「聽雨軒」,吟詩唱和的歷史鏡頭,被黃靈庚攝取,好似他就當事其間。

鮮活、細膩的史實,觸發黃靈庚思緒,他隱約覓見一條蜿蜒歷史深處的「南宋理學之路」。

歷史與今天,就是這樣的無法割斷。

歷史文獻為今天提供的,遠不止歷史的呈現,還有更多的啟迪。

而《衢州文獻集成》的存在,向人們揭示的是今天的衢州。

談到衢州地方文獻整理,中共衢州市委書記陳新曾說:「悠久深厚、意韻豐富的文化遺產,是衢州先賢饋贈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後人開拓進取的文化源泉和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是無法用金錢估算的。

我們希望通過《衢州文庫》(其中含《衢州文獻集成》)這樣一個文化大工程,用衢州歷史教育衢州人民,用衢州文化薰陶衢州人民,用衢州精神鼓舞衢州人民,用衢州經驗引領衢州人民,進一步激發衢州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創造力,推動衢州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為打造生態屏障、建設幸福衢州作出更大的貢獻。

」這裡道出的,是經濟在浙江省相對不發達的衢州,政府為何要拿出錢來做這樣一項文化工程。

在衢州今天的領導者們看來,「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條永不枯竭的河,隨著時代的更替,會不斷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義,衢州人應該在先賢的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發明,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衢州子孫後代。

百年後,衢州子孫在我們所做工作的基礎上續編衢州文獻,讓衢州的文化綿延不絕,讓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

」衢州今天的領導者對自身從其中走出的傳統的認識,是有高度的。

領導者有這樣的文化情懷,是衢州之幸。

文史學者如何作為?

面對《衢州文獻集成》,國家圖書館原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學者詹福瑞的一番話,得到不少學者首肯。

詹福瑞說,近年來,在高校、研究機構、政府中存在兩個方面的焦慮:一方面,政府希望高校、研究機構成為政府的智庫,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校、研究機構也在想方設法成為政府支持的智庫。

一些所學為文史的學者,也在為當代文化建設出點子,熱衷搞什麼文化企業。

我真擔心,離開自己的專業所長出的點子,可靠性怎樣?會不會是歪點子?黃靈庚教授和他的團隊的實踐,為文史學界成為政府「智庫」提供了範例。

智庫不僅要出思想、方略,智庫的內容也包括知識、文化,這是基礎,是「大智」。

文史學者,要充當智庫,還是要像黃靈庚和他的團隊所做的那樣,發揮自身所長,嚴肅認真整理、發掘地方文獻,為地方文化建設提供支持,而不是改變自己所學,削尖腦袋去搞所謂時髦的東西。

這樣理性的聲音,久違了。

浙江大學教授董平是衢州人。

十幾年前,他在著述《浙江思想文化史》時,收集過《四庫全書》中的衢州文獻。

「所收文獻不多,我由此認為,這是由於歷史上衢州文化不發達所致。

現在,看到衢州文獻如此壯觀的呈現,十分驚喜。

《衢州文獻集成》出版的意義,在於為衢州文化、歷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資料,這或許會成為衢州文化、思想再度發達的契機。

」董平說。

「我很想見見這位年輕人」

「我很想見見這位年輕人。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所長、教授嚴佐之說。

嚴佐之想見的年輕人,是衢州學院副教授、《衢州文獻集成》副主編魏俊傑。

「我要特別介紹年輕的博士魏俊傑。

從書目調查到提要撰寫,《衢州文獻集成》的出版,他出力最多,貢獻最大。

他查訪了眾多國內外圖書館的館藏書目,最終確定入選書單,承擔了大部分文獻的提要撰寫以及錄製、校勘等編務工作。

通過編撰《衢州文獻集成》,年輕人成長起來了,將來搞衢州文化研究,他們是專家。

」就在剛剛,主編黃靈庚向與會者介紹了魏俊傑。

認真讀過《衢州文獻集成·提要》,嚴佐之感慨良多。

做了一輩子文獻研究的他,從魏俊傑撰寫的提要中看出了年輕人的成長。

「看到像俊傑這樣的年輕人很快可以接班,對於我們已經進入老境的人來說,感到很欣慰。

衢州學院要通過這樣的一次實踐,把這支有志於地方文獻整理研究的團隊保留下來,要支持年輕學者堅持下去。

華東師大古籍研究所的前身,就是標點整理二十四史、《新唐書》《新五代史》的團隊,隊伍一直沒有散,1978年就招收了第一批古籍整理研究生。

希望衢州文獻研究的學者隊伍能夠繼續得到衢州政府的支持,能夠在黃靈庚、董平、劉永翔等前輩的指導下,更快地成長。

」嚴佐之道出肺腑之言。

尚有「文獻遊子」未歸家

《衢州文獻集成》出版帶來的喜悅中,夾雜著深深的遺憾。

《衢州文獻集成》輯集、整理民國以前記載衢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文獻,含衢州先賢著作和外地人士撰寫的有關衢州的著作236種;按經、史、子、集四大部類編排,各部類下細目則以《四庫全書總目》的子目編排;底本除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20餘家重要公藏機構外,還收錄了部分私人珍藏的古籍,且大多為孤本。

其中包括衢州劉國慶先生家藏柴望的《四隱集》、張德容的《二銘草堂近科墨選》,衢州胡鳳昌先生家藏鄭永禧的《不其山館詩鈔》《老盲吟》,衢州祝瑜英先生家藏王鈺的《須江詩譜》,江山王保利先生家藏的《同善錄彙編》等等,收錄全面是《衢州文獻集成》的一大特點。

注重版本的選擇,是《衢州文獻集成》的另一大特點。

通常集成中,一種著述只選擇一種最佳版本;如果不同版本內容差異較多,或卷帙大有不同,則需選擇多個版本。

《衢州文獻集成》中,程俱《麟台故事》收錄五卷本和三卷本,孔傳《東家雜記》收錄宋刻遞修本和清刻本,江少虞《事實類苑》收錄五十五卷本、六十三卷本和七十八卷本。

衢人著述,書品較差殘缺不全者,則選用其他收藏單位較好的版本。

在這種嚴格的選目標準下,優中擇優,呈現給讀者的,是一部全面而精當的衢州歷史文獻之精粹。

令人遺憾的是,在編纂者嘔心瀝血做了集成之後,最終仍有澗濱先生文集六卷(明徐文沔著)、陸宣公文選評十五卷(唐陸贄撰,明葉秉敬評)、招搖池館集十卷(明詹萊撰)、三硯齋印譜(清王宇春撰)等文獻未能收入《衢州文獻集成》中,並不是集成編撰者未能窮盡尋找,不知這些古人之作的所在,原因簡單而明了:這些書現在為收藏它們的圖書館所有,即使編纂者願意支付不菲的底本費,圖書館也不放行。

可見,衢州「文獻遊子」的歸家路並非一帆風順。

難怪有學者感嘆:在國外高校與研究機構查閱珍貴中國古籍,也沒有這般艱難。

「留待今後再訂補」,成為《衢州文獻集成》編撰者和出版者無奈的選擇。

我們知道,經歷同樣無奈的,不僅僅是《衢州文獻集成》編撰者和出版者,今天,高額底本費已成為從事古籍整理出版學者心中的痛。

甘為古人做嫁衣裳

「編輯的工作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這句話是對編輯工作性質的真實描述;但古籍影印編輯與一般圖書編輯相比,境況更差,他們是在為已故的古人做嫁衣裳:沒有著者可以交流互動,書稿不可以修改,長時間坐冷板凳。

」《衢州文獻集成》責編之一張愛芳的感嘆,深觸我心。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核對原書,配補缺頁,改正卷次頁次錯誤,處理墨污塗痕,讓原書的封面、版權頁、封底一仍其舊,完整再現古籍原貌,體現其包含的多重價值……古籍影印編輯們將自己的生命賦予其中,無怨無悔。

因為,他們堅信自己所從事的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不朽事業。

為古人做嫁衣裳的人們,你們的付出,在中華文明的世代傳承中永存!

(本報記者 莊建 嚴紅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敦煌學翻譯:一個亟待解決的短板

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不僅取決於該國的獨特文化魅力,還取決於發達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和重要媒介,是國際文化互動、交融的直接推動力。質言之,語言交換或翻譯,很大程度上決...

廣州將優先落地古籍脫酸及加固技術

廣州日報訊 (記者王曉全)昨日,廣州大典研究中心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進行相關研究項目合作及共建簽約儀式。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廣州大典研究中心榮譽主任陳建華在發言中提出,民國文獻...

文獻是桂學研究的基石

文獻是社會發展的記錄,是地區、民族、群體興衰的記錄。桂學文獻記錄了廣西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廣西悠久歷史的重要載體,也是研究廣西發展歷史的重要資料。回顧廣西歷史進程,探尋廣西歷史走向,離不開這些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