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是桂學研究的基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獻是社會發展的記錄,是地區、民族、群體興衰的記錄。
桂學文獻記錄了廣西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廣西悠久歷史的重要載體,也是研究廣西發展歷史的重要資料。
回顧廣西歷史進程,探尋廣西歷史走向,離不開這些典籍文獻,正如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胡大雷所言,「桂學文獻研究是桂學之本」。
桂學著述文獻並不落後
許多既有觀點認為,廣西地處邊陲,開發較晚,因而文化相對落後,其典籍文獻要遜色於文化發達的中原和江南。
廣西學者、文獻學家黃華表先生曾在《廣西文獻概述》一文中說:「講到廣西的文獻,說也可憐,無論省志、府縣誌,已有記載或未經記載的,在數量上,要比之江南一個大縣,往往也比不上。
」
「學者所言廣西文獻之落後,是與文化最為發達的省份相比,主要是就著述文獻的規模、數量上而論。
」在廣西桂林圖書館館長鍾瓊看來,如就廣西著述文獻產生的時間、質量極其影響而言,則不能稱之為落後。
「早在西漢後期,廣西就已經出現了經學家陳欽所著《陳氏春秋》,其後出現多位經學家,也都留有著述。
東漢末年,蒼梧廣信還出了一位大佛學家牟子,其所著《理惑論》被譽為『佛教論著之祖』。
」她表示,唐宋以後,尤其是到了清代,廣西文化達到了封建時期的發展高峰,著述文獻也可謂蔚為大觀,王鵬運、石濤、陳宏謀等一流學人著述不斷,影響深遠。
近代以來,廣西湧現了語言學家王力、歷史學家羅爾綱、教育家馬君武、思想家梁漱溟等大批專家學者,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學術著作。
鍾瓊表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廣西曾出現過許多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學者和藝術家,創造了無數學術、藝術經典。
「從這個意義上講,桂學著述文獻並不落後。
」
石刻文獻不可或缺
石刻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獻,在學術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超在其著作《石刻史話》一書中提出:「了解和研究石刻,就是在了解中國古代的社會經濟史、思想史、政治軍事史、文化史、藝術史、民族史、宗教史……就是在了解和研究華夏民族的兩千年古代文明。
」廣西境內碳酸岩分布面積廣,石灰石豐富,懸崖峭壁和熔岩洞窟多,為傳統的石刻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因此廣西存留了大量的古代石刻,包括摩崖石刻和碑刻。
鍾瓊表示,在桂學文獻研究中,應尤其注重石刻文獻。
廣西石刻歷史悠久、數量巨大、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反映了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是研究廣西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以桂林、柳州地區為代表的桂北石刻是廣西石刻文獻的主要組成部分,僅桂林保存的石刻數量就在2000件以上,其中以宋代石刻數量最多。
桂林摩崖石刻是中國石刻文化的瑰寶,學術界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漢碑看山東,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說。
廣西教育學院文學院副院長何嬋娟表示,以摩崖石刻為主要特色的桂林石刻,歷來備受學者重視,如南宋陳讜為桂林石刻發出了「周南太史書」的讚嘆,將之與《詩經》和《史記》相媲美;清代著名金石學家葉昌熾評桂林石刻曰:「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
」
石刻文獻無疑是桂學文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獻研究要下大力氣
桂學文獻研究要下大力氣、下苦功夫。
廣西桂林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覃靜表示,要掌握桂學古籍的收藏情況,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文獻普查,儘量掌握海內外藏書機構的收藏信息,絕非易事。
而要寫成一部名副其實、得到學術界認可的「桂學古籍總目提要」,則需要認真研讀全部桂學古籍的原作,不是一兩個人、一年半載就能完成的。
在梧州學院圖書館的西江流域民間文獻研究中心,記者見到了梧州學院桂學研究基地主要負責人王建軍。
他長期致力於收集和整理雜字、契約文書、民歌唱本等西江流域民間文獻,深諳文獻之於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他始終認為,文獻是桂學研究的基石。
王建軍一邊小心翼翼地整理這些泛黃的文獻典籍,一邊對記者說,「這些寶貝是我們千辛萬苦淘回來的,有些是當世孤本,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不可估量。
」他表示,這些珍貴的文獻典籍,諸如契約文書、宗教讀本、民歌唱本等,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信息,「比如,這些明清時期的契約文書,充分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桂學文獻整理研究,需要一批淡泊名利的學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廣西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容本鎮表示,整理出版廣西古代文化典籍是一項挖掘、整理廣西文化資源的宏大工程,桂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整理廣西曆代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典籍,從而形成一套相對完備的廣西古籍文庫。
記者 李永傑
《廣州大典》4月30日首發
信息時報訊 (記者 周秋敏 實習生 張利萍 通訊員 穗宣) 昨日,《廣州大典》十年編纂總結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由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新主持,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建華,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樹...
石刻文獻整理方法芻議
【研究心得】作者:李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石刻文獻與文學研究」課題組成員、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 石刻文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歷代學人對之進行搜集整理,用力頗多,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關著作就有...
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術出版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紀實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 羅容海「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數千年來,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據《春秋左傳》記載,在...
搭建廣州古籍資源建設平台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廣州7月20日電(記者武勇)7月19日,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州市藍皮書研究會聯合發布《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17)》,對廣州古籍現存狀況、歷史文化古籍資...
古典文獻學是冷學科,卻是大學問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關於我國古代文獻典籍閱讀、搜輯、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學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學術傳統,經過歷代發展,在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校勘和輯佚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為包...
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離不開人的作用,不是哪部法律法規所能完成
向敬之 古籍整理和出版,走著少而精、簡而約的學術路線,是一個尋求品位、傳承精粹的光榮而艱巨的事業,各大古籍出版社為此,都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古籍出版,屬於小眾閱讀範疇,都是長銷之書,難以做到及時...
貴州將花5年修《貴州文庫》 集成先秦至民國典籍
新華網貴陽8月18日電(盧志佳)「編輯出版《貴州文庫》是貴州文化發展史上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化工程。」8月17日召開的《貴州文庫》編輯出版新聞發布會上,貴州省文聯主席、省文史館館長顧久對該叢書...
「二重證據法」仍是重要分析工具
6月26日,由中國史研究雜誌社、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歷史文獻與古代社會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此次研討會主要關注古代史領域歷史文獻的發掘與研究現狀,探索更好地利用文獻解...
廣西石刻在我國文獻史上的獨特貢獻
【摘要】廣西石刻以其形式突出、宋代石刻的發達、靖江王諸王石刻的獨有、太平天國石刻的獨有,在廣西文化中獨樹一幟,可在中華文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關鍵詞】廣西石刻 文獻 貢獻【基金】2014年國家社...
敦煌學翻譯:一個亟待解決的短板
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不僅取決於該國的獨特文化魅力,還取決於發達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和重要媒介,是國際文化互動、交融的直接推動力。質言之,語言交換或翻譯,很大程度上決...
李亮:深挖用好廣西的歷史人文資源
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要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增強社會凝聚力向心力;要提升文化傳播力影響力。這對以「桂學」為代表的廣西文化研究者們是一個極大的激勵。事實上,廣西的歷史文化是一個亟待挖掘的「富礦」...
中古社會史研究再出發:士族群體和石刻文獻是兩個入手點
「在社會史研究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明清以降的社會史研究發展比較順利,學者雲集,成果豐碩。相比之下,在宋以前,尤其是中古時期,社會史研究還略顯薄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夏炎如是說。由南開大學歷...
《貴州文庫》首批圖書出版發行
貴州省重大出版工程——《貴州文庫》的首批書目12月27日正式發行。該叢書的發行填補了貴州文化發展史上古籍文獻經典集成出版的空白。首批出版發行的《貴州文庫》圖書共10種53冊,包括點校本7種4冊、...
《潮汕文庫》大型叢書典籍文獻系列 第一批項目立項
光明網03-22 14:35顯示圖片3月1日上午,《潮汕文庫》大型叢書典籍文獻系列第一批項目立項會在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召開,來自潮汕四市的近30位申報者參加本次會議。《潮汕文庫》大型叢書系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