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公眾考古吸引越來越多市民參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莊親王府遺址考古現場
6月25日14時,記者與考古愛好者一同參加了2016瀋陽公眾考古活動。
當日的考古活動內容為實地考察瀋陽城內清代親王府位置,並由專家講述豫親王府等盛京城考古的相關內容。
豪格、多鐸、多爾袞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角色,就曾生活在如今我們生活的土地上。
儘管居住在瀋陽,也許我們並不知曉這些遺址位於何處、面貌如何以及有怎樣的歷史背景。
已發掘的盛京城內重要清代遺址有哪些?盛京城考古意義何在?通過此次公眾考古活動,大家對這些問題均有一定了解。
年輕夫婦懷抱嬰兒參加活動
6月25日,約有近200人參加活動,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李一鵬表示,前來參加活動的市民比預期的人數多,提前印製的「盛京城王府簡介資料」供不應求。
遼寧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團隊隊長陳赫擔任此次公眾考古活動的領隊兼主講人,當日14時,他舉起「遼寧文化遺產保護團隊」的旗幟,帶領參加公眾考古的市民從瀋陽故宮轎馬場出發,展開「盛京尋蹤」考古之旅。
記者注意到,參加活動的市民不僅有中老年人,還有許多中小學生。
小學生鄒雋豪是第二次參加公眾考古活動,他告訴記者,參加考古活動很有趣,現在他很愛讀歷史書。
6歲女孩王倩是首次跟隨媽媽參加考古活動,不過,她並不是參加此次活動年齡最小的孩子。
關女士懷抱剛出生四個月的小女兒引人注目。
她稱公眾考古機會難得,不想錯過機會,於是一家三口一起來參加活動。
最年長者當數70歲的林先生,他表示,只要有公眾考古活動他一定會參加,希望多了解一些本地區的歷史文化。
當公眾考古隊伍行至鄭親王府巷時,許多市民表示,真不知道瀋陽還有以親王府命名的巷子。
當大家來到莊親王府遺址時,陳赫指著一段殘垣斷壁神色憂傷地說:「莊親王府遺址目前只剩下這一段青磚牆了。
」公眾考古隊伍迅速向青磚牆聚攏,大家紛紛用手機、相機進行拍攝,邊拍邊感嘆。
每到一處王府遺址,陳赫均會向大家介紹王府主人的相關歷史以及王府的建築格局。
志願者頭頂烈日徒步兩小時,考察了11座王府的地理位置,並對已進行考古發掘的豫親王府進行了詳細了解。
豫親王府發現珍貴影壁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趙曉剛介紹,據《盛京城闕圖》記載,清初盛京城內除大政殿、汗王宮外,還分布著11座王府以及六部、兩院等建築。
11座王府僅考古挖掘豫親王府遺址。
2012年瀋陽北中街路改造之際,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找到並確認了豫親王府遺址。
豫親王府遺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的王府。
遺存可分為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等時期。
由正房、東廂房、西廂房、磚石鋪砌的甬道、方形影壁廣場及圍牆等組成。
豫親王府保存下來的遺物中,有一件珍品是豆沙色石雕影壁。
該影壁高兩米、寬4.1米,雕刻著精美的吉祥圖案。
公眾考古參與者人數遞增
目前已發掘的盛京城內重要清代遺址共有七處,其中包括汗王宮遺址、豫親王府遺址、西北角樓遺址、德盛門瓮城遺址、鼓樓遺址、鐘樓遺址、九門遺址。
「盛京城考古與清代歷史文化研究」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大學與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申報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趙曉剛稱,對瀋陽考古而言,清代盛京城相關史跡的發掘和保護尤為重要,這是瀋陽考古工作中最能凸顯地方特色的斷代考古,但保護文化遺產並不僅僅是考古工作者的責任,必須取得全社會的共識。
記者從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本年度公眾考古已舉辦三次活動,每次參加活動的人數明顯呈遞增趨勢。
記者注意到,在公眾考古團隊行進過程中,沿途總有行人或街邊店鋪的工作人員關注,當他們看到「遼寧文化遺產保護團隊」隊旗時,常會詢問相關情況,還有幾位行人也加入隊伍中。
(王臻青)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之公共研討
10月30日,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進行第二個環節——公共研討。此次公共研討的主題是:新思路,新力量,新展望。在形式上一改往年公共考古活動演示的方法,重在研討。論壇精心挑選了8項有代表性...
2012-2016年吉林省考古成果圖片展在省圖開幕
2016年12月13日上午9時,由吉林省文化廳、吉林省文物局主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圖書館承辦,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物保護中心協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