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之公共研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0月30日,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進行第二個環節——公共研討。

此次公共研討的主題是:新思路,新力量,新展望。

在形式上一改往年公共考古活動演示的方法,重在研討。

論壇精心挑選了8項有代表性的公共考古活動,包括博物館展覽、考古夏令營、遺址公園、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考古故事、考古紀錄片、新媒體等內容。

每項活動安排1名主講人和6位評議人。

主講人簡單介紹項目,評議人和聽眾深度討論,以期發現公共考古活動的亮點,加以推廣借鑑;同時也指出活動的局限性,探討更行之有效的方案;最後結合實例探討公共考古活動的理論方法。

「天時地利人和」的特展

首都博物館副館長楊文英介紹了2016年3月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兩個特展,即「五色炫耀—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和「王后 母親 女將—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40周年特展」。

2015年海昏侯墓的發現在社會上引起巨大轟動,由於邊發掘、邊修復、邊展覽的原因,此次展覽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其目的是希望在首都博物館的平台上,第一時間分享考古成果,讓公眾享受考古的魅力。

不同於海昏侯的「現在進行時」,婦好墓展覽側重於將學者從發掘至今四十年的研究成果呈現給觀眾,準備時間充足,是一個考古研究成果展。

在展陳設計方面,海昏侯展大膽使用高純度色塊,這也是首都博物館第一次嘗試使用高純度色塊背板;並使用四組展櫃密集碼放的形式,突出黃金等發掘亮點。

婦好墓展則在研究基礎上進行大綱策劃和內容設計,展板語言高度濃縮精鍊。

並以燈箱動畫的方式來解讀甲骨、以複製品的形式讓觀眾親手觸摸青銅器、採用VR技術最大限度地復原現場體驗等策劃方式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

考慮到展覽的影響力和公眾的熱情,博物館還制定了科學合理惠及公眾的接待方案,將特展與常規展覽區分開,單獨預約門票。

同時還提供定時講解和預約講解。

首博的精心策劃使這兩個展覽很快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首都博物館副館長楊文英演講

背板大膽使用高純度色塊

獨立櫃展示

內景展示

現場點評:高蒙河 王仁湘 方向明 楊 軍 辛愛罡 奚牧涼

作為海昏侯墓考古隊領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軍認為首博的這兩個展覽抓准了好時機,可謂「天時」。

對海昏侯墓展覽來說抓住了兩個時間點,首先當時大量考古發掘成果不斷被媒體報導,其次官方準備正式對外公布墓主人身份;從婦好墓展覽來看,婦好作為一名集王后、母親、女將三重身份於一身的獨特商代女性,展覽選擇在「三八婦女節」當天開幕也是再合適不過的。

「除了婦好是位女性外,婦好墓的發掘者之一鄭振香老師也是一名女考古學家,還出席了當天的開幕式,這或許是另外一種巧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辛愛罡補充道,對展覽標牌的設計和展廳氣氛的營造,辛愛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復旦大學高蒙河認為,考古發掘者親臨展覽開幕式現場是很好的宣傳方式。

現場點評

從對觀眾的引導上來看,幾位點評者指出,此次展覽的吸引點之一是不計其數的黃金,這確實對觀展者產生了不小震撼,但是我們又從側面引導,告訴觀眾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海昏侯墓出土竹簡的價值可能遠勝於黃金,從而讓觀眾對真正的考古有所認識。

除此之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還提出,策展人、考古人兩者視角不同,希望能找到平衡點以互相補充和促進,並對展覽應設置沙盤、展台角度等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海昏侯和婦好這兩個自帶光彩的好選題已是展覽成功的一半,觀眾的踴躍搶票和媒體的熱議關注更是展覽成功的佐證」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王仁湘說,內容精彩展品豐富的展覽也應選擇更大的場地以此惠及更多大眾。

恰同學少年 初識考古—北大考古暑期課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孫慶偉教授介紹了具有開創性的北大考古暑期課堂,原名為考古夏令營的暑期課堂。

其創辦初衷是想通過學科宣傳來選拔人才、吸引人才,以此彌補考古作為冷門學的招生問題,變被動為主動。

他詳細介紹了暑期課程從前期的精心準備、周密策劃到課程內容的具體安排和考核標準。

據孫慶偉教授透露,如今暑期課程收穫頗豐,在高考前,有更多的中學生領略、了解考古的魅力,一些高分段的高考生最後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考古專業。

暑期課程也幫助學生了解了大學、了解了求知的意義,從而對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產生積極的影響。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孫慶偉演講

暑期夏令營講座現場

學員們參觀印山越王墓

現場點評:劉斌 朱泓 王小蒙 王濤 侯衛東 張樂城

為中學生普及考古學知識,擴大視野,提升科學素養,在座評議人均對秉承這一理念的北大考古暑期課表示認可和讚許。

有感於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強烈的責任心和魄力,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表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組織數百名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其肩上的重擔和壓力可想而知,這為中國考古學人才的發展與培養做出了貢獻。

希望這種開創性、前瞻性的活動越做越好。

作為冷門,各高校考古專業長期面臨著招生問題,「希望北大考古暑期課能成為系列並不斷擴大影響,充分發揮示範作用,引領其他高校共同進步。

也期待北大能開發出面對中小學生的考古教材,展現考古的科學性,減少誤解和曲解」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王濤如是說。

曾多次為學員舉辦講座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劉斌談到,暑期課是一個良好的公眾考古平台,不論學員最後是否投身考古事業,暑期課培養科學精神、學習傳統文化的經歷會是他們的寶貴財富和美好回憶。

考古人講「荊」彩的故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梳理了石家河文化的重要發現,指出石家河時期形成了一個文化高地,鳳、虎、神秘人像等玉器,持鉞人像和墓葬等級制度表明一個以石家河為核心的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隨後,他介紹了從早商盤龍城到兩周曾國到楚國的考古發現,認為這些發現均明確反映了江漢地區是夏商核心區域外的南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演講

石家河遺址濾波測繪圖

石家河文化玉器

現場點評: 王仁湘 劉斌 劉國祥 李新偉 王濤 齊廣

嘉賓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點評。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劉斌從考古學專業的角度談到,石家河城的範圍或許可以更大,從多見於陶缸的刻劃符可以探討石家河與大汶口的關係。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李新偉從公共考古角度出發,表示石家河文化的精美文物以及高超的加工工藝不應僅僅被考古學家所熟知,更應將其分享。

如何將中華文明形成關鍵時期大範圍內的互動,以及核心區文明形成的故事進行闡述是值得考古學家思考的。

他認為應該先解決學術問題,再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生動表達給公眾,學術與科普兩者間其實是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

隨後首都師範大學公共考古中心王濤提出了石家河文化如何定位,以及郭靜雲教授備受爭論的江漢中心論等問題。

最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劉國祥分享了自己本科時在肖家屋脊的發掘經歷以及石家河玉器龍鳳造型的文明記憶和獨特的民族記憶。

宜人獨桂林,讓考古遺址公園活起來

甑皮岩遺址博物館館長周海介紹了甑皮岩遺址博物館的基本概況以及舉辦公眾考古活動的基本思路。

博物館圍繞「發現『文物』— 仿製『文物』— 使用『文物』— 分享成果」的基本思路,推出模擬考古發掘、萬年陶器仿製、模擬石器打制、模擬原始狩獵、鑽木取火體驗、品嘗原始火鍋等一系列適合青少年學生的活動項目,集觀看、動手、觸摸乃至品嘗為一體。

並策劃舉辦諸如「給我一周、還你萬年」、「甑皮岩公眾考古大篷車進校園」等主題活動。

他強調公眾考古要從娃娃抓起,他認為這應該是公共考古的重要切入點,也是公共考古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公共考古科普活動不僅適應青少年好奇、求知慾強的特點,使青少年學生既學到考古知識又體驗快樂,而且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孩子在多彩活動中找回自信。

甑皮岩遺址博物館館長周海演講

甑皮岩遺址發現的距今12000的陶器(左)、先民頭骨(中)、屈肢蹲葬(右)

學生動手仿製原始陶器

甑皮岩考古夏令營

現場點評:李新偉 朱海仁 巫新華 武瑋 趙曉剛 韓詣深

評議人一致認為,面積僅300平方米的甑皮岩遺址是全國範圍內面積相對較小的考古遺址公園,這裡卻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公共考古活動是很難得的。

吉林大學文物愛好者協會成員韓詣深表示目前高校內的活動主要以學術講座為主,考古專業以外學生的參與度並不高,他認為甑皮岩考古遺址公園的模式對高校考古社團有一定啟發。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趙曉剛指出遺址博物館開展公共考古活動有先天優勢,博物館應與考古所優勢互補,館所結合提高公共考古活動的質量和水平。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飛則提議可以嘗試發掘甑皮岩文化特點,開展有針對性、彰顯特色的項目。

西行尋古蹤 再踏絲綢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巫新華研究員介紹了絲路天山道科考的收穫與認識,他首先闡述了新疆的絲路地位與絲綢之路的定義,回顧了西漢以後的西域經略,解釋了天命、天子與天山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天山山脈的歷史意義。

接著介紹了東亞古部族西遷對世界的影響。

他強調新疆具有「總萬國之要道」的絲路地位,又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新疆在亞歐大陸歷史交通上的唯一性地位。

作為溝通東亞文明的軸心,古代絲綢之路的本質是交通路線,核心是亞歐大陸跨區域的文化交流。

他通過對比古今眾多歷史大事件,發現不同時期開拓絲綢之路的歷史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這也恰恰說明了新疆天山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願景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巫新華研究員演講

中國地形圖

地理圖解

現場點評:楊林 劉國祥 林必忠 王宇 楊雪梅 陳志凡

跟隨考古學家的腳步,開啟歷史塵封的大門,走進西域探尋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天山道樞紐路網實地綜合考察」就是這麼一件聽起來很酷也很苦的事。

雖然已過數月,但參與了此次科考的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楊雪梅仍對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印象深刻,她談到現在重走古人之路是一種潮流,但不必拘泥於路線的精確,很多路確實需要重走重看才能體會到,崎嶇險阻仍無法阻擋思想的交流與文化的傳播,也正是因為融合與交匯才會使得路越走越通,越走越廣。

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宇結合自身在新疆的科考經歷,強調天山道在歷史時期非常重要,因為這條道路事關中原王朝的興衰,事關東西文化的交流。

重慶文化遺產研究院林必忠結合重慶的地理特點向大家介紹了經過四川、貴州、重慶的鹽道考察,強調其與絲綢之路有共通性,都是文化經濟傳播的要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國祥強調新疆天山道的科考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願景做出了貢獻。

他認為科考是公眾考古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考古學中體現的歷史之美、自然之美以及高山大川中隱藏的歷史意義與內涵是吸引廣大公眾的重要因素,作為最好的職業之一,考古學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與遠古進行對話,魅力無窮。

杜鵑十里 孤城春濃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以「海龍囤:土司城堡的前世今生」為題,帶領聽眾重走海龍囤,領略土司城堡的風情和神奇。

他首先回顧了海龍囤土司遺址的發掘歷程,列出了三個方面的重要收穫:1、廓清了全囤的格局,對城址在不同時期的變遷有了深入的認識;2、釐清了「新王宮」的格局、年代和性質;3、基本解決了建囤所需的建築材料來源問題。

隨後他介紹了海龍囤豐富多彩的公共考古活動。

海龍囤公眾考古的實踐自2012年至今已通過學術講座、現場體驗、遊戲開發等多種形式展開,並借媒體與公眾進行互動,效果顯著。

他強調海龍屯土司遺址公眾考古的社會責任重大,未來任重道遠。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演講

出土文物 鐵器

考古進大中小學、社區

現場評議:劉旭 方勤 巫新華 辛革 龍永芳 劉佳月

北京聯合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學會的劉佳月同學表示「邊發掘邊研究」的方法值得學習,海龍屯公眾考古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吸引了更多的人關注考古、了解考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辛革表示,應注重研究遺址最初的布局,探究哪些因素是何時加入、何時發展、何時消亡的,講好遺址的故事。

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龍永芳表示,海龍囤所做的公共考古活動確實拉近了公眾與考古的距離,提高了大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巫新華認為,海龍囤遺址研究工作做得深入到位,與媒體互動良好,公共考古活動多樣化,促使海龍囤遺址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注,值得大家學習。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勤認為海龍囤遺址考古人員與當地村民關係友好,充分考慮到遺址保護與周邊居民的緊密聯繫,「以人為本」體現了考古的人文情懷。

讓公眾考古保持「進行時」

曾參與《考古進行時》製作的製片人李浩洋通過回顧考古類電視片,提出「讓考古成為社會生活的熱點話題」。

他從國內考古節目的起源、發展、未來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介紹了國內考古節目對考古進入社會主流話題做出的重要貢獻。

央視"探索·發現"大型考古題材季播節目《考古進行時》,不但打破了以往考古節目滯後性問題,更創新地將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態納入到節目內容之中,拉近了考古工作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將考古題材變為公眾關心的熱門話題。

他同時提出,時下興起的網絡直播對考古題材的關注讓更多年輕公眾感受到科技有意思、文化有意思、考古有意思。

參與《考古進行時》製作的製片人李浩洋演講

節目互動形式

網絡直播計劃

現場點評:劉國祥 孫英民 汪永基 程崇良 鞏文 胡安然

河南省文物局孫英民說,大多公眾更習慣通過電視節目來關注考古知識內容,電視媒體更貼近大眾、了解大眾。

電視節目要更具歷史性、科學性,不能讓公眾認為文物鑒寶就是考古學的全部,這對大眾如何認識考古學、如何認識考古學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鞏文認為,目前考古類電視內容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我們有責任讓熱點持續下去,成為長期的熱點問題。

另外,電視專題片應推出一些考古學家專題內容,讓大眾正確理解考古學家的工作、考古專業知識、考古成果的意義,樹立考古學家時尚、睿智,淵博的形象。

山東大學青年考古人協會胡安然同學說,探索發現節目是她學習考古專業的啟蒙節目,開啟了她學習考古的興趣大門。

央視製片人程崇良強調拍攝紀錄片過程艱苦,而國內現有的考古類紀錄片在紀錄片領域非常有影響力且具有標誌性意義。

公眾的關注點可能更多是出土遺存價值幾何,所以在拍紀錄片時需要思考如何引導大眾的關注點,讓大眾明白考古學家的論證思路與方法,媒體與考古學家的責任都非常重大,相互之間的協作也更加重要。

新華社高級記者汪永基認為考古作為國家公共資源如何開放給公眾進行展示、分享全部研究成果是大家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作為中介的媒體人思考的重點。

挖啥呢 說點啥

公眾考古新媒體「挖啥呢」創始人奚牧涼以微信公眾號為例闡述了新媒體在公共考古中的作用。

他解讀了自己對公眾考古的理解,提出了「公眾文博」的概念,強調公眾考古≠考古科普。

他認為考古發掘和研究與現實生活關係密切,公眾考古不是單向的,雙向性互動更為重要。

公眾考古在制度化、資本化、規範化方面做的還不夠,將公眾考古做好是件苦差事,但是公眾考古未來大有所為!

公眾考古新媒體「挖啥呢」創始人奚牧涼演講

公眾號展示

不同考古新媒體的比較

現場點評:喬玉 張立東 吳長青 郭子綺 鄭媛 范瀟漫

河南大學公共考古中心張立東回顧了微信公眾號對其生活的改變和影響,及對考古學傳播的重要意義、科技的發展對考古知識的傳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上海古籍出版社考古文博編輯室吳長青強調微信公眾號要非常注重細節,手機閱讀是時下最主要的閱讀方式,作為新的展現形式,新媒體傳播考古知識是大勢所趨。

甘棠文化創意有限責任公司郭子綺結合自身經驗探討了公眾考古資本化的前提條件以及需要考慮的問題。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眾考古研究部鄭媛認為,理論指導實踐,要有充分的考古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指導考古傳播過程。

公眾考古與社會關係緊密,而新媒體的受眾目前已擴展到更多年齡段的人群,所以新媒體公眾考古傳播需要以包容的態度,不僅要傳播考古知識,更要傳播考古人的理念、考古人的態度,還可以拓展更多的形式。

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研究生范瀟漫認為「挖啥呢」公眾號可概括為三個特點:有深度、有溫度、有態度。

除了對考古事件的客觀報導,還有對其正面的輿論引導,另外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和內容也更加細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喬玉總結說,無論是行業內還是行業外的媒體人,在做公共考古傳播中一定要有遵循的準則;考古人在新媒體的運作中也需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和內容的策劃,讓考古學文化惠及更多的公眾。

全體合影

中國公共考古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每一屆都有更多收穫,更多感動。

我們凝聚著來自全國各地考古科研機構、博物館、高校、媒體等眾多為公共考古默默奉獻和堅持的群體,我們的隊伍在不斷壯大,我們的目光也將更為堅定。

我們都深感「公共考古任重道遠」,但銳意創新的步伐不會有絲毫停滯。

為中國公共考古的發展喝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2-2016年吉林省考古成果圖片展在省圖開幕

2016年12月13日上午9時,由吉林省文化廳、吉林省文物局主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圖書館承辦,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物保護中心協辦的「...

考古學:走向公眾 走出國門

2016年是中國考古學穩步發展的一年,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重大發現錦上添花,科研成就碩果纍纍。在紮實的學科基礎上,中國考古服務於大眾,邁步走向世界。全國各地考古發掘近千項,不同時期的田野考古發現紛...

貴州土司遺址獲世界田野考古發現獎

土司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這一管理智慧促進了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對國家的長期統一和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並在...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泉水邊穿越萬年前的古營地和遺珍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發掘單位:寧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銅峽市文物管理所項目負責人:彭菲專家點評:在遺址發掘出距今4800年、1...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隆重開幕

10月29日上午,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湖北省天門市隆重開幕。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

堅守之路——中國公眾考古走向何方?

格林.丹尼爾(英國考古學史專家)認為含義有二:①、人類歷史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②、人類史前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認為考古學的定義為:①、考古學研究所獲得的知識或繼續使用這種知識的...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我市開幕

29日上午,為期三天的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我市開幕,來自全國數十個省市的考古文博單位、高校近百位專家學者及20餘名高校學生代表共聚一堂,研究探討公共考古領域的熱點話題與重大事件。中...

逐步搭建公共考古事業體系

近年來,隨著多種多樣公共考古活動的展開,公共考古逐漸走進民眾的視野。在網際網路時代,公共考古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日前,記者就公共考古如何應對挑戰,如何更好地與新媒體融合等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引...

考古學界的年度盛宴

海南地區史前文化是什麼樣子?良渚文化跨過長江有何特徵?周原遺址的「立石」遺蹟用途為何?海昏侯墓到底有多奢華?古代宮室制度布局源頭在哪裡?「致遠號」為何沉沒?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中國社會科學院...

李伯謙:公共考古是考古學很重要的一部分

今年76歲的考古學家李伯謙教授,曾任北京大學考古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長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亦出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參加和主持過河南偃師二里頭、安陽小屯殷墟、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