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東川區銅都鎮玉碑地遺址發掘取得重大進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人收藏的銅礦石

2400年前的銅發簪

近日,昆明市東川區銅都鎮玉碑地遺址發掘取得重大進展,從考古遺址中發現大量的圓形建築、銅礦石銅礦渣、水稻小麥種子等,在雲南甚至金沙江流域均為首次發現。

通過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員的發掘努力,一個疑似戰國前期的「冶銅部落」逐漸凸顯出來,該遺址的發現將東川的採礦歷史由距今2000年前推進到2400年前。

昨日,晚報記者走進這個「冶銅部落」,試圖揭開遠古人類「冶銅」的神秘面紗。

村民建房取土

發現古文化遺址

東川區玉碑地遺址發現於上20世紀80年代後期,因當地村民建房取土,發現了陶片、碳化稻和灰燼層等遺物與遺蹟。

近期,省考古所的考古隊員們,再次發掘出了圓形建築遺址、銅礦石銅礦渣、水稻小麥種子等,據考證時代早於戰國時期。

玉碑地古文化遺址位於昆明市東川區政府所在銅都鎮北面,距銅都鎮12公里。

在當地的傳說中,這裡因曾有一塊玉碑而得名,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塊玉碑也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然而,近期的一次挖掘,使這個偏僻的小村莊再次喧鬧起來,因為在迄今為止我省保存最完整的青銅器時期人居遺址上,再次發掘出了圓形建築遺址、銅礦石銅礦渣、水稻小麥種子等,這在雲南甚至金沙江流域來說,均為首次發現,時代早於戰國時期。

記者在現場看到,遺址分布在一長方形台地上,總面積兩萬餘平方米。

雖然天氣炎熱,但10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隊員和數十位施工人員仍然頂著烈日,頭戴斗笠在37至38度的高溫下作業。

現今的發掘面積僅有約300平方米,還不到遺址的3%。

2006年,昆明市博物館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試掘,發現了灰坑、房屋和漢式錢幣等。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3月中旬至5月底,省考古所、昆明市博物館和東川區文物管理所等聯合對該遺址進行再次發掘,來自上述3個單位和周邊省、縣的考古工作者10餘人參加了考古發掘工作。

23年後該遺址才得到開挖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村民在建房時曾發現過新朝王莽時期的「大布黃千」幣和陶紡輪等文物。

在1982年,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中,經省專家勘測,確定為新石器時期遺址。

1994年,被當時的東川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由於經費等問題,發掘工作直到2005年底才開始進行。

記者看到,本次的發掘工作已進入尾聲,在現場只留下發掘的遺址。

發掘現場約300平方米,位於玉碑地村後的一塊山坡上。

現場發掘最深處約有10多米,從土層斷層看,明顯分為3層,最上面是紅色土壤層,中間是灰色土層,最下層的土色呈黑色。

發掘現場每一個層面上都密布著挖掘取出器物的坑洞,這些坑洞有的有小桌大,有的僅有足球大小。

在現場,還散落著陶器殘片和動物骨骼,以及人工捏制的土塊。

在發掘現場,有一塊於1994年立的「東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玉碑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碑。

雖然當時的東川市政府已將其列為文保單位,但由於相關經費緊張,文管所缺少發掘經費,沒能進行發掘,直到2004年11月,才得到省文物局關於發掘的批覆,同意他們發掘100平方米的遺址。

之後,昆明市博物館和東川區文管所的考古人員就進行了第一次前期勘探,直到2005年12月26日,在經歷了整整23年的等待之後,考古人員才挖下了發掘玉碑地新石器時期人居遺址的第一鏟土。

2400年前東川女子就用上銅發簪

在近兩萬平方米麵積的玉碑地古文化遺址上,目前所發掘出來的6000餘件殘破陶片、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以及大量動物骸骨、螺螄殼,正在向人們展示著兩千多年前先民們的生活。

本次考古領隊的是省考古所專家蔣志龍。

蔣志龍說,此次發掘中,在房屋的正中發現有火塘,在房屋的居住面上發現有雙孔石刀,銅針、銅魚鉤、銅錐和銅刀等小件物品以及石鐲殘件和銅塊等。

房屋的周邊有灰坑分布,在灰坑中發現有碳化稻等糧食遺存,懷疑這類灰坑可能是專門儲藏糧食的地窖,個別灰坑中發現有大量的銅渣,當是煉銅的遺留。

通過發掘,還發現了厚度高達六七厘米的陶器,估計是冶煉銅的鍋爐或者是其他的相關冶煉工具。

蔣志龍說,在房屋、灰坑和地層中還清理出大量的陶器,陶器多為灰褐色,火候很高,帶耳器是其顯著特徵,在陶器的底部多有葉脈紋。

這些物證表明,在海拔1340多米的高海拔山區,2400多年前就存在人類居住,從發掘出來的婦女所用的發簪來看,而且當時的冶煉技術已經達到了非常先進的水平。

「冶銅部落」疑似存在於戰國前期

從出土的陶器來看,該遺址很可能是金沙江支流小江流域的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

這一文化地區的人們盛行圓形房屋,已知冶銅、種植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

關於該遺址的時代,初步推斷應該在戰國以前,絕對年代有待於進一步測年分析。

蔣志龍說,本遺址的發掘是省考古所「滇文化起源考古」課題的重要選項。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其價值與意義十分重大,填補了滇北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空白。

根據玉碑地村3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初步推斷,此處人居遺址的年代為先秦到漢末,這是研究雲南省青銅器時代最好的遺址之一,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和社會價值。

蔣志龍說,從目前的發掘情況看,古代先民在此留下好幾座不同年代的房子遺蹟,生活遺蹟也比較豐富,房子、灰坑、柱洞都保存較好,特別是房子的遺蹟,在整個雲南省青銅器時代很是少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東川是著名的銅都,銅礦的開採和冶煉有著悠久的歷史,蔣志龍說,遺址中發現大量的銅塊和銅煉渣,表明附近可能有煉銅的遺蹟,該遺址極有可能是與冶銅有關的一個部落。

本次發掘表明,至少在戰國以前,這個地方就已經在開採和利用礦產資源了。

至於更多有關「冶銅部落」的文物證據,還要作進一步的發掘。

遺址發掘出銅器等上千件

從最初的發掘到現在的深度發掘,經眾多專家勘測、鑑定,認為玉碑地人居遺址的準確年代,應該是戰國——漢代青銅器時代,距今有兩千多年。

該遺址是我省歷年來考古發掘工作中少見的保護完整、較好、較大的人類居住遺址。

東川區營盤小學,成為了考古人員的大本營。

在這裡,記者見到了部分從玉碑地遺址挖掘出的文物。

在這些文物中,陶盞、青銅鏃和鐵削最引人注目。

陶盞是當時先民使用的酒器,盞口約有現在的小碗大,在陶盞外壁,有5個做裝飾用的乳釘均勻地分布在周圍,陶盞底部有葉脈紋,顯得相當精美;青銅鏃約有2.5厘米,由於年代的久遠,上面布滿了銅斑;鐵削呈弧形、小刀狀,有五六厘米長,是先民們用來削切物品的用具。

此外,還有分布精美三角紋飾的黑陶殘片。

蔣志龍介紹說,所發掘出的文物明顯來自不同的時期,從石器到鐵器都有,說明遺址是幾個時期遺留下的結合體。

目前發掘工作已接近尾聲,共發掘出銅器,石器,銅塊上千件,陶片數噸。

「這裡離金沙江流域70多公里,離金沙江支流小江段最近,屬於金沙江中游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下一步將深入持續工作,對這一遺址分年度、系統地進行發掘整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遼寧喀左土城子遺址出土青銅時代古城

中新社瀋陽3月17日電 (朱明宇)記者17日從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獲悉,該校考古隊對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的土城子遺址展開首次發掘,出土一座青銅時代古城。土城子遺址地處大凌河上游,該地有「金鼎之...

3000年前 徐州一村落的漁獵生活

中國江蘇網4月26日訊 夕陽西下,男人們抬著捕獵到的鹿回到村落,正在玩耍的孩子們遠遠看到後,雀躍著圍上來,女人們在村落西側的小河邊也捕撈到了一些田螺、河蚌、魚蝦。晚餐的食物已經很豐盛,人們拿出陶...

重慶姚家壩遺址發現商周遺存

新華網重慶12月23日電(記者張琴)重慶開縣姚家壩遺址近日考古發現一批重要的商周遺存,有灰坑、柱洞、灶、窯等遺蹟,是該區域早期制陶遺存的首次發現,出土了種類豐富的陶器。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