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 徐州一村落的漁獵生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江蘇網4月26日訊 夕陽西下,男人們抬著捕獵到的鹿回到村落,正在玩耍的孩子們遠遠看到後,雀躍著圍上來,女人們在村落西側的小河邊也捕撈到了一些田螺、河蚌、魚蝦。

晚餐的食物已經很豐盛,人們拿出陶制的炊具,開始準備晚飯。

圓形的草房裡飄出裊裊炊煙,這是小村落最靜謐、最溫情的時候……

這一幕,或許就發生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某一天,發生在今天的新沂瓦窯鎮東聶墩西周聚落遺址。

「東聶墩遺址」西周先民過著定居漁獵生活

今年1月20日,本報A04版刊發《西周遺址考古發掘遇到漢墓群》一文,介紹了新沂瓦窯鎮發現西周遺址,徐州博物館、新沂博物館聯合考古隊將其命名為東聶墩遺址並展開考古發掘,在揭開地表耕土層後,卻意外發現漢墓群的事。

昨天,記者再次來到考古發掘工地,現場和此前已經大不相同。

由於西周遺址地層更深且被漢墓群所在地層疊壓、打破,考古隊員在漢墓群發掘清理完成後,繼續向下發掘。

經過近兩個月時間的發掘,考古隊員清理出8座房屋遺蹟、38個灰坑和數十平方米的紅燒土遺蹟,發現了陶簋、陶甗、陶鬲、陶豆、陶拍等西周陶器,以及鹿角、石刀、陶紡輪、骨簪、銅箭頭等器物。

「從目前發掘的房屋遺蹟和出土器物風格來看,東聶墩遺址有可能是西周中、晚期的村落遺址,距今約3000年。

這裡的先民或許過著定居生活,會打獵、會捕魚,但村落的廢棄原因,為什麼到漢代村落位置又成了墓地,這些問題暫時還不清楚。

」徐州博物館考古部田二衛表示。

46座漢墓出土350多件文物

「東聶墩遺址」位於新沂瓦窯鎮中學西約700米處田地里一處高地,遺址呈中間高、四周低的慢坡狀,中間地勢比周圍高出兩米左右。

經過考古鑽探得知,遺址面積約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2到3米。

發掘之初,考古隊員在遺址範圍內地表耕土下發現了漢墓群,為了發掘更深層的西周遺址,考古隊首先發掘清理了漢墓群。

漢墓群考古發掘從去年10月下旬開始,到今年春節前結束,共發掘清理了46座漢墓(45座土坑豎穴墓、1座磚室墓),墓葬時代從西漢早期延續到東漢中期,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石器、漆器等隨葬物品350多件(組)。

「漢墓群雖然是意外收穫,但從發掘成果看也很有特點,多數是夫妻合葬墓,也有一些比較重要的發現。

」考古隊員介紹說,出土的陶器主要有鼎、盒、壺、鍅、杯、倉、井、灶、磨、豬圈、缽、盆、盤、匜、罐等,都是生活實用器的縮影,對研究新沂漢代風俗民情增添了新的實物,具有重要價值。

「東聶墩遺址」西周先民住著圓形房子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南京博物院進行考古調查時就發現了這裡。

當時,調查人員根據從地表散見的夾砂陶鬲口沿、鬲足,陶盆、陶罐等殘片及紅燒土塊,推斷遺址主體為西周時期堆積,是一處西周時期的聚落居住遺址。

「西周時期的聚落居住遺址在徐州範圍內發現的並不多,所以這處遺址的發掘是比較重要的。

」考古隊員介紹說,根據以往的考古發掘經驗,西周聚落遺址都位於地勢較高的台地上,並且為了便於生活取水,附近都會有河流經過。

「古人很早就知道『擇高處而居』、 『臨水而居』的道理,以往發掘的賈汪廟台子西周遺址、焦莊遺址都是這種情況,東聶墩遺址也是這樣。

」果然,在發掘之前的勘探中,考古隊員在遺址範圍西側,還勘探出地下有一條東北、西南流向的古河道。

3000年前的潺潺河流早已蹤跡全無,被填平用作農田,成為綠油油的田野。

清理掉漢代文化層,考古隊員們發現了預期中的西周時期文化層。

在靠近遺址高點的位置,考古隊員先後發現了多個房屋遺蹟,3000年前的房屋早已蕩然無存,但建房用的木樁在地面上留下的一個個柱洞,給考古隊員們留下了蛛絲馬跡。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考古探方內地面上,有多個大大小小的柱洞,柱洞直徑大的有20多厘米,小的直徑只有10厘米左右,柱洞深度不一。

這些柱洞又圍成了多個圓圈,圓圈的大小也不統一,小的直徑只有一米多,大的直徑五六米。

「柱洞是建房屋的木樁腐朽後留下的,雖然發現時被泥土充滿,但和周圍對比,土質明顯鬆軟,清理時通過手感能察覺到。

柱洞圍成的圓圈,就是當時房屋的外形。

」考古隊員介紹說,目前已經發現了8個直徑不等的房屋。

當時的房子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考古隊員向記者進行了描述:當時的居民用粗細不等的木樁垂直埋在地上,圍成圓圈,然後以木樁為骨架包裹上草拌泥就形成了圍牆,圍牆上留有門道便於出入,再用木頭和草搭建出房頂,最終建成一個圓形的房屋。

現在,房屋的地面以上部分都沒有了,埋在土裡的木樁就形成了柱洞。

「從這些房屋柱洞所在地層和相互關係來看,8座房屋建造的有早有晚,不是同一時期。

在緊鄰幾座圓形房屋的西側,考古隊員清理出來一片面積約上百平方米的「紅燒土」,這片紅燒土形狀不規則,顏色和外圍的黃色泥土也明顯不同。

有零星的紅燒土塊上能看到曾包裹圓木棍的痕跡,有的紅燒土塊上有認為的平整痕跡。

考古隊員表示,這片紅燒土也很可能是房屋,因為目前還在清理中,所以房屋的具體形狀、走向、大小等細節暫時還都不清楚。

出土物件見證西周先民漁獵生活

在房屋遺址附近,還有大小不一、深淺不等的很多土坑,土坑大致呈圓形,坑底、坑壁上可以看到「鑲嵌」著很多田螺、河蚌的殼,有的地方非常集中。

有的土坑裡,還可以看到有一些陶器碎片,考古隊員介紹說,這些土坑是遺址考古中常見的灰坑,性質相當於現在的垃圾坑,坑裡的田螺、河蚌殼很可能是當時居民捕撈來當食物,吃完後扔掉的。

之前在清理灰坑時,都遇到過很多田螺、河蚌的殼。

「有的灰坑不一定是當做垃圾坑而開挖,可能最初有別的用途,後來又被當做垃圾坑使用了。

「除了這些田螺、河蚌,灰坑裡還發現過比較完整的鹿角、鹿頭骨還有其他動物骨骼。

在一處灰坑裡還發現了整具動物骨骼,推測可能是犬科動物。

」考古隊員表示,這些動物骨骼、鹿角或許也是西周先民捕獵到動物後吃剩下的,這種現象在西周時期很正常,說明當時當地的居民過著漁獵的生活。

出土陶器多數為炊具和飲食器

在遺址範圍內,記者看到有幾處成小堆的碎陶片。

考古人員表示,那是當時人使用的陶器,房屋倒塌後,屋內的陶器就被砸碎了。

「比如這一堆碎陶片,裡面發現了帶孔的箅子、鬲足,能看出來破碎前它是一件陶甗。

陶甗是一種蒸食炊具,上半部分是甑,下半部分是鬲,中間有箅子,組合在一起的作用類似於現代的蒸鍋。

在考古隊員駐地,記者見到了此前發掘清理收穫的部分器物:鹿角、骨簪、石刀、銅箭頭以及陶拍、陶豆、陶簋、陶尊、陶紡輪、陶缽等器物,除陶豆和陶拍相對完好外,其餘的陶器都已經破碎殘缺。

考古隊員介紹說,多數陶器是古人的飲食器、炊具。

陶拍是古人製作陶器時,便於拍打器形,或是在上邊拍打花紋用的工具,陶紡輪則是古人紡線工具的部件,這些都是西周時期的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工具。

在眾多出土器物中,一件側面有孔、類似錐形的石器引起了記者的好奇,這件器物石質較密,打磨光滑。

它是做什麼用的呢?考古隊員介紹說,根據以往經驗,這很可能是一種工具,用來製作陶鬲的袋狀足,石器上的圓孔是製作陶鬲時,便於手摳在上邊使用。

此外,記者還看到有大量的陶器碎片被編號放在不同的塑料框中,考古人員正在進行整理。

「遺址考古比墓葬考古更有意思,因為遺址中留下的信息往往是古代先人生活的痕跡,有些細節還是很有趣的。

目前來看,『東聶墩遺址』的發掘工作還得進行一段時間,也許後面還會有更多古代信息被揭露出來。

不管怎樣,這對研究徐州地區西周時期的先民活動,都有重要價值。

」徐州博物館考古部田二衛表示。

灰坑底部泥土裡「鑲嵌」著田螺、河蚌殼。

「東聶墩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在進行清理。

現場發現大面積的紅燒土。

考古現場出土的鹿角。

陶豆

銅箭頭

陶拍

陶紡輪

骨簪

西周先民製作陶鬲袋狀足的工具。

石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鱷魚骨板出土 揭秘西周時期的氣候變化

鎬京遺址首次出土鱷魚骨板中國社會科學報西安1月12日電 (記者陸航 舒建軍)1月11日,記者從陝西文物部門獲悉,201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鎬京遺址考古隊對西周都城鎬京遺址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調查...

重慶姚家壩遺址發現商周遺存

新華網重慶12月23日電(記者張琴)重慶開縣姚家壩遺址近日考古發現一批重要的商周遺存,有灰坑、柱洞、灶、窯等遺蹟,是該區域早期制陶遺存的首次發現,出土了種類豐富的陶器。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

西安鎬京遺址發現2800年前的小麥顆粒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台《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趙景輝 陳大威)陝西考古人員日前對位於西安西南的西周鎬京遺址進行了發掘,在一個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麥碳化顆粒,這是繼陝西寶雞周原先周遺址發現小麥以來...

雲南晉寧發現2000多年前古滇國村落遺址

新華社昆明6月27日電(記者許萬虎、岳冉冉)考古人員近日在雲南晉寧上西河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時,發現多眼漢代水井及古滇國時期村落遺址,出土大量陶片、瓦片、銅器、玉石等考古資料。這一發現填補了古滇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