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0年時連接起來的世界:《絲綢之路新史》讀書分享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主講者簡介:

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耶魯大學歷史教授,著名漢學家。

著有《絲綢之路新史》《開放的帝國:1800年之前的中國》、《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等漢學專著。

主講內容簡介:

公元1000年左右發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件。

以前沒有直接接觸的人群此時開始相遇:北歐海盜一路打到現在的加拿大,伊斯蘭世界第一次擴大到現在的中國(和田)和印度(德里),澶淵之盟劃分了北部中國與南部中國。

北部中國歷經遼金統治,朝向西伯利亞和現在中國的東北;南部中國在宋朝的統治下,面向東南亞開放。

世界的各個地區初次發生接觸,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

相關圖書——《絲綢之路新史》簡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426959/):

在世界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一個著名符號。

但它實際上是什麼樣子的?在人們對它的想像中,一般是這樣一幅朦朧景象: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在塵土飛揚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

本書將要為你揭示,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逕庭,而且遠遠比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書通過大量驚人的考古發 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這條商路的慣常理解。

幾個世紀以來,儘管大量關鍵材料仍然尚未發掘,但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已經出土了許多迷人的東西。

既有官員刻意埋藏保存的文書,也有目不識丁的當地居民利用官方文書做成的鞋墊和壽衣。

作者探討了絲路上從長安到撒馬爾罕的七座綠洲,那裡聚集著商人、使節、朝聖者和旅客,信仰著從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著非常寬容的國際化氛圍。

本書試圖告訴讀者,從來沒有一條單一的連續的絲綢之路,有的只是東西方之間的一連串市場。

中國和羅馬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貿易活動,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是今天伊朗地區的居民。

絲綢並不是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國發明的紙張對歐洲產生了更大的影響,而金屬、香料和玻璃與絲綢一樣重要。

相比之下,這些商路上傳播的思想、技術和藝術圖案具有更大的意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絲綢之路新史》: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

所謂「新史」一指資料新,二指觀點新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的漢學家芮樂偉·韓森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她的作品《絲綢之路新史》出版前,她的學生勸她最好不用「新史」這個書名,因為有自誇的嫌疑,可她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