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民族古文字專家馬龍探訪彝文起源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報訊(記者白全盛)7月14日至15日,應曲靖市彝學學會的邀請,從全國各地到昆明參加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暨會員代表大會的近百位民族古文字研究專家來到曲靖,走進馬龍縣月望鄉沙坡籠村委會半個山村探訪彝文的起源地,並參觀了曲靖市爨文化博物館。

7月13日,由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和雲南民族大學主辦、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與曲靖市彝學學會承辦的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暨會員代表大會在雲南民族大學召開。

來自北京、天津、四川、廣西、貴州、雲南、遼寧、寧夏等地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圍繞「民族古文獻解讀」、「民族古籍保護」、「文字與語言的關係」、「彝文的起源」等幾個主題展開了學術研討。

7月14日下午,應曲靖市彝學學會名譽會長畢志峰、會長李紅昌的邀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遼寧省社會科學院、黑龍江大學、寧夏大學、貴州大學、雲南民族大學等科研院校的民族古文字研究專家教授,走進古彝文搜集整理規範創造人阿的家鄉——馬龍縣月望鄉半個山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彝文史稱爨文,也叫蝌蚪文。

據史書記載,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彝族納垢部酋長後裔阿,隱居於今天的馬龍縣月望鄉半個山村,用三年時間搜集整理、規範地創造了1840個彝文,編撰成《韙書》,為彝族人民記錄和傳述事物提供了文字符號,半個山村也由此成為了彝族文字的起源地。

專家們在半個山村內走訪、詳細考察了有彝族特色的古民居四合院、古井、密枝山,阿畫像、古彝文、彝文秤砣,構圖精美、色彩艷麗的彝族服飾,石磨、石杵等生產生活用具,月琴、皮鼓等樂器,了解了村裡彝族人的節慶和婚喪風俗等情況。

在座談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彝文古籍在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中有很高的位置,馬龍縣半個山村是阿搜集整理、規範地創造古彝文的隱居地,是古彝文化的發祥地,彝族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應該加大對彝族歷史文化的挖掘、保護、開發、發揚力度;在保護彝族古村落,傳承和發展彝族文化的旅遊文化開發上,要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既有的民族性、特色性,提高文化品位,打造好曲靖的彝族文化品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川民族社捐贈《彝文典籍集成•四川卷》

本報訊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彝文典籍集成·四川卷》(1-60輯)出版座談會暨贈書儀式近日在四川西昌舉行。《彝文典籍集成》是大型彝文古籍圖書,囊括了川滇黔三省彝文古籍的精華,收錄了大量散藏於民間...

百名學者共同探求少數民族古籍之謎

光明網昆明7月20日電(記者張勇、任維東)近日,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在雲南省雲南民族大學召開,約百名專家學者共同探究和展示了各少數民族古代文字文獻的秘密和神奇魅力。 中國民族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