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千年火把 唱響全域旅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畢節市打造「彝文化走廊」為旅遊鑄魂

↑彝族鈴鐺舞。

通訊員楊元德攝 →彝族古戲撮泰吉。

畢節市委宣傳部提供

彝族古戲撮泰吉。

畢節市委宣傳部提供

《奢香夫人》影視拍攝基地、慕俄格古城的標誌性建築——貴州宣慰府。

通訊員黎萬釗攝

電視劇《奢香夫人》主演寧靜接受媒體採訪。

本報記者劉瑩攝

杭瑞高速畢節段。

通訊員鄭桂洪攝

七月盛夏,黔西北高原上卻涼風習習。

在瓜果飄香、玉米灌漿、牛羊蓄膘的夜晚,無論是氣勢雄渾的山樑上,還是蜿蜒流涓的深峽河谷旁,彝族人熊熊燃燒的火把仿佛天地間騰舞的巨龍,鬼魅因此而驚懼遠避,天地萬物因此而狂歡無眠。

這樣的景致已沿襲3000年。

在發展日新月異,百姓富裕和諧的時代歡歌中,又升級成為烏蒙彝家的文化盛宴。

連日來,彝族火把節在威寧、赫章、納雍、大方、百里杜鵑等地展開。

芳香的匝酒、嘹亮的烏蒙歡歌、熱情奔放的彝家舞蹈,在熊熊燃燒的火把中,傳遞出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讓外來休閒避暑的遊客陶醉流連。

與彝族火把節營造的濃濃氣氛相映,彝族文化在黔西北大地精彩呈現。

8月1日,「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產業博覽會」在大方縣開幕。

這條重要的彝文化走廊,走過千年的馬蹄聲聲,在「鐵公機」立體交通的奏鳴中,更加流光溢彩——

一個人一部戲一座城

7月24日,來自四川古藺的彝族姑娘吉克索阿與同伴徘徊在慕俄格古城內外,用相機不停地記錄著「貴州宣慰府」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石。

吉克索阿對這座古城充滿感情,因為這裡曾是她的太姑祖母奢香夫人的府邸。

「我收集有關她的圖片、資料和事跡,回去也建一個家族博物館,讓後人敬仰和學習。

」她說。

北有昭君出塞維護民族團結,南有奢香修驛開創烏蒙文明。

奢香,這位由四川古藺遠嫁至貴州水西的彝族傳奇女子,傑出的彝族女政治家,千百年來即是彝族人民心中的女神。

明代史書《炎徼紀聞》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年僅23歲的奢香因其夫貴州宣慰使靄翠病逝而代襲夫職。

在攝政的15年里,她開闢了通達雲南、四川的「龍場九驛」,主動引進中原地區先進的耕織、文化技術,接納和興辦漢學,倡導各民族平等共存,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這一史跡成為水西彝族文化光彩照人的亮點,也繪就了一段中華文明和貴州文明壯麗畫卷中的精彩畫面。

以「奢香」為品牌打造特色文化旅遊,畢節市、大方縣多年來一直在做這樣的努力,僅大方縣就舉辦過奢香文化節、杜鵑花節、支嘎阿魯湖六月六歌會、農民畫藝術節等節慶活動。

2008年初,畢節市與大方縣兩級黨委和政府達成共識:圍繞一個人、拍攝一部戲、恢復一座城。

重點打造以奢香文化為特色的水西古彝文化品牌,推進大方縣古彝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

2011年11月,長篇歷史劇《奢香夫人》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開播,黔西北悠久的歷史與多彩的水西彝族風情躍然螢屏。

「奢香夫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同名黔劇搬上國家級舞台後,再次紅遍大江南北。

「奢香夫人治理水西彝族地區的感人事跡,其傑出的政治眼光和高尚精神值得後人敬仰,更值得我們傳承。

」彝族學者、貴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專家王明貴認為,奢香夫人倡導的民族團結、銳意改革精神與畢節試驗區發展理念一脈相承。

奢香故里,古彝聖地。

大方縣及時亮出這張新名片,大型民族音畫史詩《九驛長歌》、大型歷史文化歌舞劇《烈焰奢香》、民族歌舞史詩《古彝魂·現代風》隨後投入市場並收到熱烈反響,奢香文化產業成為貴州西部最為出彩的旅遊品牌。

據畢節市旅遊局統計,電視劇《奢香夫人》開播以來,奢香博物館的遊客每天達2000人次以上,拍攝地貴州宣慰府單日接待量曾突破2.8萬人次。

「一個人,一部劇,帶動一座城,形成一個產業,帶活旅遊發展。

」大方縣委宣傳部副副部長徐如山說,許多人從當初「投資8000萬建造一座城只為拍攝一部戲」的疑問中回過味來,真正見識了民族文化對於促進旅遊發展和經濟繁榮的巨大力量。

一個民族創造的文化奇蹟

威寧自治縣板底鄉裸嘎村。

73歲的文道華仔細地擦拭著面具,眼前的長條凳上翻開著《撮泰吉》祖傳手抄唱本,身旁擺放著各種表演道具,他在為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產業博覽會開幕式演出做準備。

4歲開始學習《撮泰吉》,26歲成為彝族畢摩,64歲獲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位不能使用流利漢語交流的老人對承載著彝族文化的古老「法器」充滿感情。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撮泰吉》已成為眾多彝族文化奇蹟之一享譽世界。

「彝族人民創造的諸多文化令世人驚嘆。

彝族文字的發現改寫了中國在四大文明古國中的排名,『十月太陽曆』可與瑪雅文化相媲美,號稱彝疆『百科全書』、享有『東方荷馬史詩』之譽的古籍《西南彝志》,有彝文《詩經》之稱的《古彝風歌》,隨便提一個都能令人瞠目咋舌。

」王明貴認為,研究水西彝族歷史,更可能為消失的夜郎文明找到方向和佐證。

有很多證據可以說明,夜郎文明與水西彝族文化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並存或相互交織。

地域上,夜郎居地為今雲南昭通、貴州威寧和赫章一帶,其強盛時代統領著貴州大部地區;時間上,夜郎文化迄今已消失2000多年,這個時間段之後,水西彝族土司授「貴州宣撫司」、「貴州宣慰使」世襲水西政權1774年;語言上,彝文古籍中多處提到「君長」居住地「夜郎」,現今還有不少彝族居住地以「夜郎」命名,如七星關區、威寧自治縣、織金縣彝族居住區都有漢語音譯「迤那」命名的村鎮,彝語發音實同「夜郎」;考古上,赫章可樂考古發掘出的虎型頭套,與彝族尚虎、尚鷹、尚火文化相通。

「夜郎文明至今仍是一個謎。

但水西彝族文化不能拋開其他一切文化而獨立存在,這是必須清醒的認識。

」王明貴所說的「其他一切文化」,包含了黔西觀音洞史前文化、發端於黔西素樸鎮九龍山的王陽明「象祠」文化、以「雞鳴三省會議會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及其他各民族文化和現代本土文化。

對於文化包容性、融合性的認識,畢節市各級政府早已付諸實踐。

穿行在黔西縣水西古城和靈博山象祠遺址,在大方縣慕俄格古城、奢香博物館流連,歷史與現代頓然交匯。

政府現代文化旅遊經濟的發展眼光催生了一批將歷史遺蹟恢復重建的物化表達。

穿越對這種表達的表層認知,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同了畢節發展全域旅遊的集體敘事和多稜鏡描繪手法。

一條「彝文化走廊」為一方旅遊鑄魂

4年前,時任大方縣長的張瀚時對記者說:「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目的在於富裕一方人,讓老百姓受益。

要學會搶抓文化產業的機遇,也要拿出苦幹實幹的精神,把文化轉化為產品,變成經濟效益。

」現在,已在大方縣委書記任上履職3年的他仍堅持著當初的認知和實踐。

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

有這種認知並積極付諸實踐的畢節人不在少數,但要實現農文旅結合的全域旅遊大發展格局,還需等待時機成熟。

「主要還是因為交通條件不允許,我們有決心、有思路、有幹勁,也只能幹著急。

」畢節市旅遊局副局長施正軍言下之意頗感無奈。

多年前,不少彝文化走廊上的古棧道鋪路石,被當地老百姓以50元一塊的價格銷往雲南麗江等地的風景區,那裡的「茶馬古道」較貴州、畢節更早開發和聞名。

歷史上,自秦始皇令常頹從今四川宜賓修千里「五尺道」經貴州入滇境達曲靖,明代奢香夫人開闢以水西為中心、接千歲衢與金沙茶馬古道、連通川滇黔的「龍場九驛」,在「藏羌彝」這條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走廊上,多條古驛道見證著曾經商旅頻繁、車馬喧囂的過往。

如今,踏石有印的金沙清池茶馬古道、黔西谷里龍場古驛、大方烏溪奢香古驛,以及被挪移到奢香博物館保護的幾段路基標本,正各具姿態地向遊人敘說著當年的繁榮盛景。

2000多年的艱難交集後,2001年,畢節有了第一條高等級公路—貴畢公路。

2012年12月31日,第一條貫穿畢節全境的高速公路—杭瑞高速畢節段正式通車。

如今,畢節已進入「鐵公機」立體交通網絡時代。

2015年,畢節實現了高速公路「縣縣通」,兩條旅遊專列在貴陽至織金洞、草海兩大國家級景區間穿梭往來,飛雄機場則開通了至少17條航線,可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地,後發趕超的畢節一躍成為貴州第二大支線機場。

在「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時代背景下,畢節後來居上打造旅遊發展升級版,初步形成了區域資源全面整合、產業深度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域旅遊形態:城市特色與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和完善,旅遊文化標誌、景區景點及產品逐步打造成型,整體生態環境和休閒氛圍已形成良性循環,百里杜鵑、草海、織金洞等國家級景區已實現同時滿足遊客深度體驗和居民公共休閒的需求。

目前,中國南方古人類文化發祥地—黔西沙井觀音洞、以威寧中水和赫章可樂為發端的夜郎文化、古牂牁文化、羅甸王國等人文歷史資源正在火熱開發之中。

交通打破瓶頸,旅遊持續升溫,奏響富民佳音。

一年之中,民族服裝師兼私營老闆阿哲瑪薇最開心的日子要數杜鵑花節、彝族火把節和國慶節。

節日前後訂單最多,節日期間購買量最大。

最忙的時候,她的民族服裝店有10多個工人,人均月工資2500元以上。

扣除成本,阿哲瑪薇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

2015年,畢節市實現旅遊業增加值78億元,占全市GDP的5.9%,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3.6%,帶動社會就業15萬人;截至2016年5月底,全市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74.6億元。

「旅遊業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脫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強。

」施正軍說。

新一輪商機即將來臨。

面對將持續數天的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產業博覽會,精明的商家準備好了天麻、竹筍、豆製品等地方土特產品和名小吃,大方漆器、織金石硯等一批名特工藝產品。

一批民族服裝生產商也在「較勁」,阿哲瑪薇為自己趕製了一套新設計的彝族長裙:純手工刺繡和鳳紋盤扣,裝飾著五彩石的香囊,更加輕盈亮眼的配飾,更顯窈窕身材的設計……每個環節都力求吸引遊客的購買和收藏慾望。

用彝族文化為引領,為多民族文化鑄魂。

畢節市「抓龍頭,連金線,串珍珠,帶亮點」,目前11大景區項目建設亟待完工投用,一場「洞穿古今、花開四季、鳥翔天地」的旅遊盛宴在「十三五」期間隆重登場。

彝族文字

目前發現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萬年,是世界六大古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埃及聖體文、印度哈拉般文、中國甲骨文、中國古彝文、瑪雅文)之一,屬世界記憶遺產。

畢節是古彝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的發起方言區之一,藏有彝文古籍8000餘冊,所發現的彝文金石銘文年代早、價值高、數量多。

1983年,彝文開始正式進入中小學,拉開了貴州省彝族聚居區的彝漢雙語文教學序幕。

十月太陽曆

彝族十月太陽曆起源於夏代以前(7500——10000年)的遠古史前文明,盛行於夏代。

它的發現改寫了中國文明史和四大文明古國排序,中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首。

彝族十月太陽曆以十二屬相為輪迴紀日,十個月為一年,平均每年為365.25日,與太陽年即回歸年365.2422天,只懸殊0.078天。

彝文古籍《西南彝志》

《西南彝志》全書彝文約34萬字,是一部較全面地記載了西南地區彝族歷史的彝文獻巨著。

《西南彝志》是一部史書、一部文學作品、一部天文曆法,對於研究彝族的社會歷史、天文曆法和文學都有重要的價值,原抄本為大方縣三元公社陳朝光家祖傳收藏本,現存於北京民族文化宮。

《通用彝文字典》

《通用彝文字典》是一部「固定字形、字義,各按方言念讀」的超方言彝文大型工具書,該書為全面、系統、深入研究彝族古籍文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彝文「書同文」打下基礎。

在其基礎上,畢節市首個國家級課題「古彝文字整理及計算機輸入軟體」於2013年已投入使用。

彝族古劇《撮泰吉》

彝族古劇《撮泰吉》為貴州省第一批國家級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活化石」,通譯為「人類變化的戲」。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裸戛村,較好地保留了其原始古樸本色。

撮泰吉多在夜晚進行,通過人神對話交流驅邪祟、迎吉祥、祈豐收。

撮泰吉蘊含了「人可為神,神即是人」的哲理,其巨大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吸引著大批國內外學者前往考察和研究。

古彝經典「三經」

《宇宙人文論》為彝族古籍名著,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氣象、歷算、醫學等學科,其中很多論點獨到,體現了彝族醫學的特色。

原書保存於北京民族文化宮。

《宇宙生化論》為彝文天文曆法典籍,分有《論天象與人象的關係》、《論人體與陰陽的關係》、《論人的血和氣》等篇章,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具有特殊意義。

《古彝風歌》為彝族歷代「詩聖」所收集、整理並傳唱於民間的「具有君王禮儀內涵」的歌謠經典,是詩與歌的結合,且吟且唱的演繹,音樂與文學的統一,被譽為彝族文學的《詩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構建研究平台 貴州彝學古籍研究成系統上檔次

一部部彝文古籍,連接成彝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8月1日,貴州省彝文古籍文獻研究基地掛牌儀式暨彝學服務國家戰略及地方需求研討會,在貴州民族大學舉行。這是繼我省去年被納入《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

給過去現在未來一個真實的交代

朗月的夜晚,她會邀上好姐妹們來到廣場上,跳一曲熱烈的《烏蒙歡歌》。家宴的餐桌旁,她會唱一首動人的彝家情歌,為勞累了一天的家人提神。但在她那不大的辦公室里,厚厚的書堆中,電腦桌前,她常常閉著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