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縣2000年前墓葬群出土陶壺外形似龜殼 銅鍑小比黃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源縣墓葬出土骨飾品

新疆晨報訊(文/記者 趙梅 圖/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外形似龜殼的陶制扁壺,僅比黃豆大點的銅鍑 (fù),長嘴齜牙的野豬頭骨雕……,2000多年前,地處伊犁河谷的新源縣一帶究竟生活過怎樣的古代先民?近日,剛剛結束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高速公路項目搶救性考古發掘(新源段)項目,出土了這樣一些形制獨特的遺物。

據了解,該項目共發掘80座戰國至秦漢時代的墓葬,出土金器、陶器、銅器、骨器等遺物150件(組),其對解碼伊犁河谷史前先民的生存密碼、研究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學文化、探索戰國至秦漢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大墓出土金箔片 存有異穴合葬現象

新源縣墓葬出土銅鍑

據此次項目領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阮秋榮介紹,該項目發掘的墓葬主要分布在阿布熱勒山南麓山前台地,和鞏乃斯河北岸山前草原地帶。

墓葬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分布範圍廣、戰線長,考古人員歷時5個多月,一直到9月底,才完成此次項目的發掘。

墓葬群中的大型墓葬率先引起考古人員關注,這些大型墓葬規格較高,封堆很大,直徑長達20至50米,封堆外圍鋪有石環圈,棺室規整,墓葬較深,墓口至石棺上部層層填石。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當考古人員打開一座座大型墓葬後發現,這些大墓均遭到嚴重盜擾,「裡面遺物幾乎洗劫一空,僅出土少量的金飾品和小件銅器等」,阮秋榮說,由於出土的金飾品都是盜墓者遺留下來的金箔片,應該是鑲嵌在墓主服飾上的金飾品,考古人員結合大墓的規格形制分析,大墓墓主身份應該比較顯赫,未盜前的隨葬品也應該很豐富。

新源縣墓葬出土陶壺

解開大墓上面的封堆,考古人員發現這些封堆下面有的有一個墓穴,但是,有的封堆下面有兩個或者四個單獨的墓穴,其中,一個墓穴規格較大,其他墓穴相對較小,墓葬中設置多個墓穴難道是為了放置隨葬品?

據阮秋榮介紹,這種同一封堆下有兩個以上墓穴的墓葬,並非他用,這種墓葬叫異穴合葬墓,在考古發掘中並不常見,這種形制的墓葬有可能是夫妻、家族或有親緣關係的人的合葬墓。

新疆晨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依據漢代的風俗,合葬分為「同穴合葬」與「異穴合葬」兩種形式,中原地區的異穴合葬墓多體現墓主的身份和地位。

新源縣墓葬出土金箔片、料珠等隨葬品

2002年12月,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曾發掘18座戰國時期和漢代的古墓葬,其中兩座夫妻異穴合葬墓極具特色。

在夫妻異穴合葬墓中,男性墓隨葬品豐富,棺質好,而且墓較深。

當時專家指出,這種差異反映出男尊女卑的觀念在那一時期已經十分明確,並演變為一種禮儀制度。

然而,據考古人員介紹,此次發掘的異穴合葬墓,並未發現有等級制度現象,其反映的只是埋葬習俗的演變。

遺物形制獨特 反映獨特草原文化

新源縣墓葬出土銅鏡等隨葬品

在清理一座合葬墓時,考古人員在其中一具未被盜擾的人骨頭部,發現了一個石盤、一枚帶柄銅鏡,和一個比黃豆大點的銅器,當考古人員用毛刷刷乾淨銅器上面的泥土時,才發現這個銅器原來是一枚銅鍑,「這麼小的銅鍑顯然是用來陪葬的冥器。

」阮秋榮說,這個仿製的銅鍑雖然很小,製作卻很精緻,雙直立耳,球形腹,底部焊接一個喇叭形圈足,「它可能是當時人生活中比較重要的器物,可能是他們生活中炊具,也可能是一件祭祀器物」。

資料顯示,銅鍑是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的出現說明當時的草原遊牧民族掌握了較高的青銅冶煉技術。

考古發掘表明,早期銅鍑主要集中在新疆以西至北高加索及黑海北岸的草原地帶,以及南西伯利亞和外貝加爾湖地區,說明正是這些草原民族開始了最早的東西方物質文化方面的交流。

在這具人骨腳趾部位,考古人員又發現一件小型骨質飾品,飾品製作很精緻,外面雕刻了一個長嘴、瞠目,齜著長牙的動物形象,起初,有人以為是龍的形象,但是,細看頭上沒有角。

用毛刷刷乾淨上面的泥土,考古人員才發現,這個飾品原來是用一枚野豬牙雕琢而成,上面動物頭像並非龍,也是一個野豬頭圖案,「這件骨飾品可能反映,野豬是當時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它也許是當時遊牧民族主要獵食的食物來源之一,也許是他們崇拜的動物之一」。

陶器通常是古人用於煮飯或者盛放食物的器具,此次發掘,考古人員發現的這個陶器用途卻很特別,這個陶壺乍一看,有點像烏龜的殼,圓口細頸,腹部一面扁平,一面圓鼓,壺身兩側還有兩隻可以拿放的陶耳,這個陶壺無法直立,顯然不能用來煮食物,存放食物也很不方便。

「我們根據它的形制推測,這種圓口扁壺有可能是當時的遊牧民族外出騎馬時,掛在馬背上水壺或者酒壺,也有可能是他們掛在牆上盛放東西的器具。

」阮秋榮分析。

繼續閱讀:

尼勒克發現青銅時代早期合葬墓 夫妻地下同眠近5000年

尼勒克境內發現青銅時代早期的夫妻合葬墓

新疆晨報訊(文/記者 趙梅 圖/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近日,新疆晨報記者從剛結束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高速公路項目搶救性考古發掘(尼勒克段)項目了解到,考古人員在尼勒克境內發掘一座青銅時代早期夫妻合葬墓,墓穴中夫妻兩人均仰身屈膝,骨骼整齊,該墓葬經年代測定,距今已4900多年。


新疆晨報記者採訪此次項目領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阮秋榮了解到,該項目的尼勒克段古墓群,地處阿布熱勒山南麓台地或地勢平坦、開闊的平地上,鞏乃斯河北岸山前草原地帶。

考古人員在這片古墓群共發現112座,出土96件(組)文物,包括陶器、青銅器、鐵器、骨器、金器、珠飾品、石器和角器等,墓葬涉及的時代上至青銅時代早期,下至秦漢時期。

在一個直徑為10米左右的封堆下,考古人員發現了三座墓葬,這三座墓葬後來經年代測定為4953至4937年。

三座墓葬中有兩座墓葬是單人葬,有一座是合葬墓,這座合葬墓的墓室用石塊封門,墓穴中躺有兩副骨架,均是仰身屈膝姿勢,頭東腳西。

其中,一副骨架比較高大,骨骼相對粗壯,另一副骨架較小,骨骼相對細小一些,墓葬隨葬品很少,僅在人骨腹部位置出土了一塊礪石,和一件骨制耳環。

考古人員根據墓葬發掘的情況分析,墓穴中的男女兩人應該是夫妻,墓葬應該是夫妻合葬墓,「從兩人整齊的骨架來看,這對夫妻可能是同時下葬,並非後期合葬在一起」,阮秋榮分析。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疆尼勒克發現青銅時代早期合葬墓

都市消費晨報訊(記者趙梅報導)近日,記者從剛結束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尼勒克段)項目了解到,考古人員在尼勒克境內發掘一座青銅時代早期夫妻合葬墓,墓穴中夫妻兩人均仰身屈膝,骨骼整齊,經年代測定,距今已...

河南發現千年夫妻異穴合葬墓

中新社鄭州4月21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21日通報稱,該省境內發現一座保存完好距今兩千年漢代夫妻異穴合葬墓,專家推斷墓主身份應為一個封秩千石或以上的官吏。異穴合葬,也稱同塋異穴,是中...

新疆和田發現2000年前羊脂玉

新疆和田地區自古以產玉聞名,和田玉更是享譽國內外的寶玉,但多年來新疆的考古發掘卻鮮有和田玉出土。近日,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考古人員在和田地區洛浦縣比孜里墓地發掘時,發現一枚拇指大小的和...

重慶璧山發現大型宋明清墓葬群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重慶5月1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研究院日前對重慶市璧山區一大型墓葬群進行了考古發掘,該遺址內墓葬群跨越宋明清三個時代,發掘期間考古人員從12處文物點...

新疆考古發現距今4900年墓葬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21日電(記者劉傑)記者21日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在對尼勒克縣境內的一處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經檢測距今約4953—4937年的墓葬。據新疆文物考古研究...

沙灣縣發現早期鐵器時代大鹿角灣墓葬群

亞心網訊(記者 張迎春)為配合沙灣縣大鹿角灣景區建設,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景區附近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發現了早期鐵器時代大鹿角灣墓葬群。2月3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阮秋榮告訴記者,整...

新疆東天山發現2000多年前的大型古墓群

這些古墓群是秦漢時期的,幾乎占據了山丘頂部。可以回想當年的工程是多麼的巨大和艱苦。然而當地的人們卻認為那是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經由新疆的考古隊的調查,在依據存有史料,初步是判斷為秦漢時期的大型古...

新疆發現2000前人面像彩棺 乾屍戴花環蒙口罩

新疆和田地區自古以產玉聞名,和田玉更是享譽國內外的寶玉,但多年來新疆的考古發掘卻鮮有和田玉出土。近日,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考古人員在和田地區洛浦縣比孜里墓地發掘時,發現一枚拇指大小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