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雀山漢墓簡牘研究及保護整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內容摘要:1974年成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1975年,「銀雀山漢簡整理小組」編纂出版了大字線裝本《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收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兩部文獻,同年出版《孫臏兵法》平裝本。

1974至1985年間,整理小組陸續在《文物》雜誌發表《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殘簡釋文》《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兵法〉釋文》《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王兵〉篇釋文》《銀雀山簡本〈尉繚子〉釋文(附校注)》《.從事古文字、歷史、古籍整理等專業學者的研究1975至1979年,學界研究重點在於對《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釋文及相關內容介紹,成書、作者及時代的探討,並對孫臏哲學、軍事思想、齊國城邑制度等開展研究。

作者簡介:

銀雀山漢墓簡牘自發現至今已有40餘年,學術界的研究和討論方興未艾。

山東博物館是銀雀山簡牘的保存單位,這批資料既是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博物館的一張名片。

保護和研究這批不可再生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隨著文物保護技術的發展和文物研究工作的推動,對這批資料的保護、整理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機遇。

考古發現及學術價值

1972年4月,山東省博物館和臨沂文物組發掘了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兩座西漢前期墓葬,在1號墓邊箱的北部、2號墓邊箱南部靠近東壁處,發現了寫於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漢文景時期至武帝初期)的近五千枚漢簡,此外還有數千殘片。

其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曆譜》等古籍及古佚書。

同竹簡一起出土的,還有題篇木牘、漆木器、陶器、銅器和錢幣等隨葬器物。

簡牘出土後,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進行考釋研究。

最早由羅福頤、顧鐵符、吳九龍等進行釋文、臨摹和綴連工作。

1974年成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1974年,銀雀山漢簡兵書初步整理的成果公之於世,震動了中外學術界。

銀雀山漢墓簡牘均為西漢前期手書,是較早的寫本。

對於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古代兵法、曆法、古文字學、簡冊制度、古籍校勘和書法藝術等都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銀雀山漢墓簡牘的發現被列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1世紀初又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孫子兵法》與失傳兩千年的《孫臏兵法》同墓出土,結束了關於其人其書的千古論爭。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子武者,齊人也。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

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孫武即死,後百餘歲有孫臏。

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世傳其兵法。

」司馬遷明確指出孫武、孫臏各有其人,各有兵法傳世。

有學者認為,不僅《孫子兵法》是後人偽托,就連孫武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否存在,也值得懷疑;有人認為,現存《孫子兵法》是曹操根據前人的著作重新編定的,經過曹操的刪削和補充等等。

《孫臏兵法》的重現與《孫子兵法》同時出土,證實了孫武、孫臏實為兩個人,各有兵書傳世,也證實了《史記》所記是正確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農村、農民的歷史觀和文化價值觀(十二)

收藏與家傳——:文化流傳的琥珀與化石(一)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於西晉咸寧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准盜發戰國時期魏襄王...

建辦公大樓發現驚世兵法竹簡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1981年始建,1989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它是我國第一座遺址型漢墓竹簡專題博物館。1972年4月,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了《孫子兵法》與失傳近2000年的《孫臏兵法》竹簡,...

山東藉助高科技補齊《孫臏兵法》部分殘缺字

新華社濟南10月13日電(記者 孫曉輝)記者日前從山東博物館獲悉,「銀雀山漢墓漢簡保護整理與研究項目」取得重大進展,戰國時期著名兵書《孫臏兵法》等著作中部分看不見、拼不出的字被補齊。據悉,「銀雀...

臨沂文化——臨沂出土文物之銀雀山漢墓竹簡

1972年4月10日上午,臨沂文物組工作人員接到群眾報告,說在臨沂地區衛生局基建工地上發現了一座古墓。基建工地位於市區南部的一座名為銀雀山的山崗上,這裡原是一處漢代墓地。於是有關工作人員迅速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