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都積極鑄造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新媒體專電 題:中國首都積極鑄造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
新華社記者 李斌 孔祥鑫 張漫子
在北京舊城中心區,約800米長的南鑼鼓巷主街上,人來人往。
遷出低端小吃店,將普通地磚換為青灰色拼花石磚,亮出青磚灰瓦、古色古香的山牆……雞年春節,「換裝」完畢,回歸胡同原本風貌的南鑼鼓巷主街更有韻味。
近幾年,類似南鑼鼓巷的變化,在中國首都北京舊城的多個區域都在發生。
中國正將保有古都風貌的北京作為中華文明的一張「金名片」加以保護和發展。
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新中國成立後,經過60多年的發展,北京成為保有古都風貌的現代化大城市。
「人類在地球表面上最偉大的個體工程也許就是北京了。
」美國城市規劃學家埃德蒙·N·培根在《城市設計》一書中發出讚嘆,「它在設計上如此傑出,為我們今天的城市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寶藏。
」
作為北京唯一的胡同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內,一幅長方形的《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圖》影印圖格外醒目。
「對照這張圖,六七百米長的史家胡同里,只有一戶四合院有改變,其他四合院的規制都沒有變化,要知道,這都是元代就有的里坊,這種『胡同加四合院』的形態至今已有七八百年了。
」東城區朝陽門街道辦副主任李哲說。
「北京是中國古代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是中國古代都城的最後結晶,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心血所凝聚的瑰寶,保護北京舊城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
」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說。
然而,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北京人口的劇增,歷史原因和發展原因交織,文物古蹟被占用、胡同消失、四合院變大雜院等問題在北京也日益凸顯。
2004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就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做出「整體保護北京舊城」的鄭重承諾,迄今為止一共公布了3840處不可移動文物、4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和56片地下文物埋藏區,劃定了全部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是北京市首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也是北京可考歷史最久、最典型的傳統胡同院落民居區,完整保存著700多年前元大都里坊的歷史遺存。
「南鑼鼓巷人口密集,有點過度商業化。
」東城區交道口街道工委副書記喬孟齋說,北京2016年全面啟動南鑼鼓巷地區福祥、蓑衣、雨兒、帽兒四條胡同的修繕整治工作,對範圍內居民實行騰退自願申請制度。
南鑼鼓巷的整治,是北京加強「金名片」保護的一個縮影。
「過去3年,我們舉全區之力做平房區保護,2015年僅市里財政和發改委就給了103億,這在歷史上沒有過。
」東城區區委書記張家明說。
未來5年,東城區將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非文保區更新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優化提升等「三大行動計劃」,打造南鑼鼓巷、雍和宮—國子監、張自忠路南、東四三條至八條、東四南、鮮魚口等6片傳統文化精華區,實施33項具體行動、115個具體項目,預計總投資1662億元。
在同處北京舊城核心區的西城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同樣在加大。
「我們計劃投入190億元,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一批重大文物建築特別是納入文物登記的會館和名人故居實現騰退亮相。
」西城區委書記盧映川說。
資料顯示,康有為故居、沈家本故居等已經基本完成騰退,梁啓超故居、東莞會館、太原會館、龔自珍故居等已有部分居民實現騰退。
北京東城區、西城區制定了清晰的「金名片」保護目標:到2020年,東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修繕更新整治率將達到80%,重點文物周邊綜合整治率達到80%;預計「十三五」期間,西城區則將實現歷史文化街區自願騰退的全覆蓋。
圖為西城區什剎海街道的樂春坊一號院,曾經日漸凋敝的大雜院經過重新翻建而煥然一新。
(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攝)
2015年12月,《北京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再次明確指出要對北京這座名城實施整體保護。
2016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針對歷史文化名城提出了「全面保護」的理念。
「全面保護,就是要分層次、分類型、分時間、分地域地保護北京古都風貌的所有歷史文化要素,弘揚與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兼具歷史感與現代化的大國首都。
」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說,「這既是一個理念,也是一項方針。
」
不過,由於歷史欠帳太多,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北京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是第一批30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了6.8萬人,有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4處。
西城區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負責人王志忠呼籲,大柵欄琉璃廠的保護復興工作任務艱巨、周期長、標準高,希望文保投入資金能夠固定住、持續化,也希望通過向民間資本轉讓產權或特許經營權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
「金名片的保護,在認識高度、資金籌措、政策制定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
」王飛坦承,「社會各界需要將文化遺產作為城市核心競爭力加以考量,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參與名城保護的合力。
」
「要認識到把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好、整治好、發展好,是最有現實意義的,是中國最大的甚至是無與倫比的『中華文化樞紐工程』。
這項工程不是舊有歷史建築的恢復,而是環境的再設計。
」吳良鏞曾經多次表示,期望未來的北京像一簇永葆青春魅力的盛開花朵,有綠葉相持,花朵的「花心」就是姿態煥發的舊城,做到:老樹瓊花,新放異彩;雖然曲折,再創輝煌。
「文化」本市最大文物保護計劃啟動
點擊標題下「北京參考」可快速關注按照文物保護與民生改善相結合的原則,西城區2016年啟動實施了北京市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項文物保護計劃。根據該計劃,2020年前西城區將完成47項直管公房類文物騰...
曾淹沒在大雜院裡的文物又回來了
點擊上方「708號外」可以訂閱哦!位於北京胡同深處的陳獨秀舊居、公車上書發起地楊椒山祠、粵東新館等一批文物,已經或正在騰退整修,又將恢復它們歷史的真身。來看幾個最近正在推進的騰退文物,帶著老北京...
北京西城區擬投入190億元助重大文物建築騰退亮相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李斌、孔祥鑫)北京市西城區計劃投入190億元,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一批重大文物建築特別是納入文物登記的會館和名人故居實現騰退亮相。這是記者8日在由北京市西城區名城委20...
北京啟動最大文保計劃,西城這是跟東城較上勁了
月初的時候小千曾經介紹過,北京東城未來5年要搞「大動作」,從2016年至2020年,東城區有「三大行動計劃」,對該區43%的用地空間進行更新改造,落位110餘個具體項目,預計投資1662個億!東城
首都功能核心區力爭文保與民生改善「雙贏」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林苗苗 烏夢達)北京東城區、西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歷史文化遺產分布的核心地,也是古都歷史文化風貌的集中展示區。記者從正在召開的北京東城、西城兩會上獲悉,北京正...
「金名片」里的政治經濟學
歲末年初,從同屬北京舊城的東城區和西城區傳出兩條令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界人士振奮的消息:東城區在未來五年擬投入1662億元,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非文保區更新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優化提升「三大行動...